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总论.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总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血液系统疾病总论.ppt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第一节 总 论,血液系统由血液及造血器官构成。1.造血器官:由骨髓、肝、脾、胸腺、淋巴结等构成。在胚胎早期,肝、脾是主要造血器官,胚胎后期骨髓为重要造血器官,出生后骨髓为人体主要造血器官。2.血液组成:血液由血细胞及血浆组成。血细胞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造血器官及血液组成,选择,造血器官及血液组成,(1)红细胞的生理,形态:无核、双凹圆碟形、可塑变形性数量: 红细胞 血红蛋白(g/L) 男性 4 .0 5.51012 /L 120 160 女性 3 .5 5.01012 /L 110 150功能:运输O2和CO2,选择,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1.
2、 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 蛋白质、铁、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2. 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的物质: VitB12和叶酸 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选择,造血器官及血液组成,(2)白细胞的生理,数量:4.010.0109/L功能: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3)血小板的生理,数量:100-300109 /L 功能:生理性止血功能;促进血液凝固功能;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功能,选择,血液病常表现为血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及出、凝血机制的障碍,故将血液病大致分为下列几类:1.红细胞疾病(1)数量改变:常见各类贫血。(2)质量改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
3、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2.白细胞疾病(1)数量改变: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增多常由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引起。(2)质量改变: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3.出血性疾病(1)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异常的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2)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复合因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循环血中抗凝物质过多。(3)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4.其他:血栓性疾病与血流、血液成分、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等多种因素有关。,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液单位体积内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
4、低于正常最低值。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最重要。 在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可诊断为贫血。,贫血,选择,名解,贫血通常是根据引起贫血的病因及红细胞形态进行分类。1.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1)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物质缺乏:如铁缺乏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过多:即为溶血性贫血(3)失血:常见急性及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贫血分类,选择,2.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将贫血分成三类:(1)大细胞性贫血:此类常见巨幼细胞贫血。(2)正常细胞性贫血:此类常见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3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等。临床上对以上两种分类均使用,常以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为基础,红细胞形态分类为参考。,贫血分类,选择,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检查部位以甲床、手掌、睑结膜、口唇较为可靠。疲乏无力是贫血最早出现的症状,且常易被患者忽视。2.神经系统:贫血常产生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晕厥、意识模糊可出现在严重贫血。3.呼吸、循环系统:贫血使血氧含量降低,患者常感呼吸困难。,临床表现,选择,4 .消化系统:多表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5.其他:严重贫血者可出现低比重尿、轻度蛋白尿和尿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性欲减退多见,女性常伴有月
6、经不调或继发闭经等。临床上将贫血分为四级:轻度(男Hb120g/L,女Hb 110g/L)、中度(Hb 6090g/L)、重度(Hb 3059g/L)、极重度(Hb30g/L)。,临床表现,一般治疗:贫血要适当休息或完全休息。 去除病因:去除病因是治疗贫血的重要环节。 药物治疗:如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巨幼细胞贫血;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 对症治疗:严重贫血应输血以迅速改善贫血症状,故输血是对症治疗的重要措施。,治疗要点,简答,填空,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各年龄组均可
7、发生,以婴幼儿、妇女更多见,特别是育龄妇女、孕妇发病率更高。,定 义,缺铁性贫血,选择名解,铁代谢,1.人体内铁分为:功能状态铁、贮存铁。,2.铁的来源 生理情况:每天需要20-25mg 外源性铁:来源于食物 豆类、紫菜、肝、蛋黄等食物含铁量较丰富 谷类、蔬菜、水果中含铁较低 乳类如牛奶等含铁最低 内源性铁:主要来源,体内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释放的铁,铁代谢,3.铁的吸收:胃酸将铁游离化,由维生素C等还原物质将高铁变成无机亚铁,亚铁易被肠黏膜吸收;铁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4.铁的转运: 经肠黏膜进入血流的亚铁大部分被氧化为高铁,高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成为转铁蛋白复合体,将铁运送到
8、全身各组织中。,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2.铁吸收不良。3.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 体内铁缺乏时,可引起含铁酶和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从而影响患者精神、行为及患儿智力、生长发育;铁缺乏还可致外胚叶营养障碍及黏膜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发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贫血明显时可具有一般贫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可伴下列特征:1.黏膜病变 舌炎、口角炎。2.外胚叶营养障碍 。3.神经、精神系统 多见儿童表现易怒、烦躁、兴奋等。,临床表现,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正常。2
9、.骨髓象:本病常表现为骨髓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幼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3.其他 血清铁降低,多8. 95mol/L;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12g/L。,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铁蛋白降低,骨髓铁染色检查显示体内贮存铁减少或消失,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缺铁原因应进一步查明。,诊断要点,1.去除病因:查明缺铁的病因后必须积极治疗。预防复发的关键。2.补充铁剂:包括含铁丰富的食物及药物。严格掌握注射剂量,避免过量导致铁中毒。包括口服铁和注射铁。首选口服铁。 服用铁剂1周后网织红细胞上升达高峰,血红蛋白2周后上升,2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 因
10、此早期疗效的判断指标是网织红细胞计数。,治疗要点,选择简答,1.限制活动:应卧床休息为主。2.饮食护理: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含铁多食品。必须让患者认识到偏食的严重性,并给予纠正。食用含维生素C的食品,有利于铁吸收。餐后即刻饮茶会影响铁的吸收。因此,饮茶在餐后2小时较适宜。,主要护理措施,3.药物护理(1)口服铁剂:口服铁剂易引起消化道反应,宜饭后服用;口服液体铁剂应使用 吸管, 避免染黑牙齿;避免同时饮茶及同时服用钙盐和镁盐;服用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 3-6 个月,以补足体内的贮存铁。(2)注射铁剂:需要深层肌肉注射,可促进吸收,减轻疼痛。重者
11、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主要护理措施,选择简答,1.对易患人群的预防教育。2.对患者的指导 向本病患者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重要意义,以提高自我保健意识。3.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根治情况,若能根治,则贫血可彻底治愈。,健康教育,简答,真题讲解,一、单项选择题1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 B )A意识模糊 B皮肤黏膜苍白 C呼吸频率增加 D心率增快2.缺铁性贫血患者铁剂治疗至血红蛋白正常后,患者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目的是( C )A.巩固血红蛋白水平B.维持血清铁的水平C.补足体内贮存铁 D.满足肌红蛋白需要,二、多项选择题,1.含铁量较为丰富,适于缺铁性贫血患者摄入的食物是 ( AB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科 护理 血液 系统疾病 总论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