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0801.doc
《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08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0801.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内科护理学(二)03202 讲义第八章风湿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泛指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肌健、韧带、滑囊、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免疫、代谢、内分泌、遗传等,其表现可为系统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风湿性疾病根据其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特点分为十类。1.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多肌炎、血管炎病等。2.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等。3.退行性变,如骨关节炎等。4.与代谢和内分泌相关的风湿病,如痛风、假性痛风等。5.和感染相关的风湿病,如反应性关节炎、风湿热等。6.肿瘤相关的风湿
2、病,如原发性:滑膜瘤、滑膜肉瘤;继发性: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瘤等。7.神经血管疾病,如神经性关节病、雷诺病等。8.骨与软骨病变,如骨质疏松、骨软化、肥大性骨关节病、骨炎等。9.非关节性风湿病,如关节周围病变、椎间盘病变等。10.其他有关关节症状的疾病,如周围性风湿病、间歇性关节积液等。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识记:风湿性疾病的概念。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病理改变。领会:临床表现。有关检查。治疗要点。应用:能够对本病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病变,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3、,如浆膜、心、肺及眼等脏器组织,病变呈持续、反复发作的过程。其病理为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60%70%的患者在疾病活动期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本病在我国人口的患病率为0.32%O.36%,女性患者为男性患者的23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80%发病于3550岁。本病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感染及某些诱因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病程迁延是病原体、遗传易感性和免疫系统失调相互作用的结果。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人体后,在某些诱因(潮湿,寒冷,创伤等)的作用下,侵及滑膜和淋巴细胞,当抑
4、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时,导致有遗传素质和易感基因个体的B细胞增殖与活化,诱发正常的IgG发生变性,而B细胞再以变性IgG作为抗原刺激滑膜和淋巴结等的浆细胞,产生抗变性IgG的抗体(IgG、IgM,甚至IgA、IgE型),即类风湿因子(RF)。RF主要沉着于滑膜绒毛等结缔组织内。IgG或IgM型RF与变性IgG形成免疫复合物,进一步激活补体,释放趋化因子,吸引大量中性粒细胞等进入关节滑膜组织和滑液内,并在吞噬过程中释放出溶酶体颗粒,导致关节滑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且使软骨和骨破坏加重。【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起病缓慢而隐匿,在出现明显关节症状前有数周乏力、全身不适、低热、纳差、体重下降等症状。少数患者
5、起病较急剧,数天内出现多个关节症状。1.关节表现关节的表现分为滑膜炎症状和关节结构破坏的表现。(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夜间或日间静止不动后出现较长时间(至少1小时)的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的现象称为晨僵。晨僵出现于95%以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它常被作为观察本病活动性的指标之一。(2)关节疼痛及压痛:关节痛往往是最早的关节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髋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受累关节的皮肤有褐色色素沉着。(3)关节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
6、炎症引起。病程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起肿胀,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胀。常见的部位为腕、掌指、近指、膝关节,亦多呈对称性。故本病是主要累及小关节,尤其是手关节的对称性多关节炎。病情多呈慢性进展且反复发作,如不给予恰当治疗则逐渐加重。(4)关节畸形: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畸形,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腔、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常见的关节畸形如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峰谷畸形、屈曲畸形等。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痉挛则使畸形更为加重。(5)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畸形造成了关节的活动障碍。美国风湿
7、病学会将因本病而影响了生活能力的程度分为四级: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但对参与其他项目的活动受限。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对参与某种职业或其他项目的活动受限。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2.关节外表现关节外表现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或病变活动的征象。(1)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出现在20%30%患者,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跟腱等处。其大小不一,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其存在提示本病的活动。(2)肺部:肺受累很常见,有时可为首发症状,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10%可有胸膜炎,表现为单
8、侧或双侧的少量胸腔积液,呈渗出性。(3)眼部:可有巩膜炎、结膜炎及脉络膜炎。(4)心脏:心包炎是最常见的心脏受累表现,多见于类风湿因子阳性、有类风湿结节的患者。(5)神经系统:神经受压是类风湿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主要原因。受压的周围神经病变与相应关节的滑膜炎的严重程度相关。最常受累的神经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挠神经。患者可出现单个或多个肢体局部感觉缺失、垂腕症、垂足症、腕管综合征;、颈椎骨突关节的类风湿病变导致脊髓受压时,可表现为渐起的双手感觉异常和力量减弱,腔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6)血液系统:患者的贫血程度通常和病情活动度相关。贫血一般是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病情活动的患者常见血小板增多,
9、其增高程度与滑膜炎活动的关节数正相关。(7)干燥综合征:30%40%的患者出现干燥综合征。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率逐渐增高。【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血象有轻至中度贫血。白细胞及分类多正常,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增高。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对本病诊断不特异,是滑膜炎症的活动性和严重性的指标。3.C反应蛋白是炎症过程中出现的急性期蛋白。其增高说明本病的活动性。4.类风湿因子(RF)是一种自身抗体,可分为IgM、IgG和IgA。在常规临床工作中所测为1gM型RF,其滴度与本病的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RF不是本病的特异性抗体,约见于70%的患者。5.免疫复合物和补体70%的患者体中出现各种类型的免疫复合物,
10、特别是活动期和RF阳性患者。急性期和活动期,患者血清补体均升高。6.关节滑液正常人关节腔内的滑液不超过3.5ml。在关节有炎症时滑液增多,滑液中的白细胞也明显增多,且中性粒细胞占优势。7.关节影像学检查临床应用最多的是手指和腕关节的X线片。X线片中可以见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肿胀阴影,关节端骨质疏松(期);关节间隙因软骨的破坏而变得狭窄(期);关节面出现虫蚀样破坏性改变(期);晚期则出现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本项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对关节病变的分期、监察病情的变化均有重要价值。8.类风湿结节活检具有典型的病理改变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诊断要点】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使用美国风湿
11、病学会(ACR)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关节内或周围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至少同时有3个关节区软组织肿胀或积液;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区中,至少1个关节区肿胀;对称性关节炎;有类风湿结节;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符合以上7项中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第1至第4项病程至少持续6周)。【治疗要点】早期诊断和尽早进行合理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治疗的目标是减轻关节症状,延缓病情,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以药物治疗最为重要。1.一般性治疗急性期关节肿痛、发热、内脏受累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足蛋白
12、质及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恢复期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或借助物理疗法,避免关节畸形。2.药物治疗改善症状的抗风湿药物分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和植物药等。(1)非甾体抗炎药:此类药物有镇痛消肿作用,可缓解关节疼痛和晨僵等症状,但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必须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同服。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环加氧酶,减少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血栓素等的合成,从而使炎症减轻,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在服用此类药物后易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部不适、胃痛、恶心、反酸,甚至胃黏膜出血,还可出现肝损害、皮疹、哮喘等,久用这类药物后可出现肾间质性损害。目前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萘普生、
13、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应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服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2)改变病情抗风湿药:本类药物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能改善类风湿患者的关节外症状,并有阻止关节结构破坏的作用,但不能彻底消除滑膜炎症反应。应早期应用本类药物,来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性和防止关节破坏,大多数患者至少联合应用两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黑便、头痛、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和骨髓抑制等。常用的药有:甲氨蝶呤(MTX)、柳氮磺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和氯喹、金制剂、青霉胺、硫唑嘌呤、环孢素、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3)糖皮质激素:本药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使关节炎症状得到迅
14、速而明显的改善,但它不能根本控制本病,停药后症状会复发。本药适用于有关节外症状者或关节症状明显或急性发作者。长期使用皮质激素造成停药困难和许多不良反应的出现。常用药物有泼尼松,每日用量为3040mg,症状控制后递减,以每日10mg或低于10mg维持。宜每日服药,隔日服用疗效差。(4)植物药制剂:包括雷公藤总苷、青藤碱、白芍总苷。3.外科手术治疗包括关节置换和滑膜切除术。关节置换适用于较晚期有畸形并失去正常功能的关节,这种手术目前只适用于大的关节,术后可改善关节功能。滑膜切除术可以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主要护理措施】1.活动与休息护士应强调休息和治疗性锻炼两者兼顾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功能
15、锻炼以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同时注意体位和姿势。维持肩关节外展位、指关节的伸展;防止髋关节外旋;平卧的患者避免膝关节固定于屈曲位。每日进行12次主动或主动加被动的最大耐受范围内的四肢关节伸展运动。急性期过后可进行锻炼,目的是保持关节的活动功能,加强肌肉的力量与耐力。包括手指的抓捏练习;腕、肘、膝关节基本动作为伸展与屈曲。活动是依耐受程度决定。锻炼前可先行理疗(热水袋、热浴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并有轻度止痛效果,有利于锻炼,以保持和增进关节功能。2.缓解疼痛(1)评估:疼痛的部位、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性质、强度,以及加重或缓解疼痛的因素。(2)冷热疗法止痛:教
16、患者通过冷、热疗法减轻疼痛,在进行冷、热敷时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而造成皮肤损伤。传导热疗法是使热能直接传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达到镇痛、消除肌痉挛和增加软组织伸展性的治疗作用。在急性炎症渗出期和有明显发热的情况下,不宜采用热疗法。常用热疗法有热袋疗法、石蜡疗法、热泥疗法等。冷疗是用20以下的温度作用于人体,冷作用可由水或局部喷雾产生,可减轻痉挛,提高痛阈。短时间的冷作用可减少组织液的渗出,长时间作用可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冷疗主要适应于急性炎症期。治疗时应注意避免冻伤。(3)药物止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并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4)非药物止痛法:如松弛技术、自我暗示法、
17、呼吸控制法、音乐疗法、注意力分散法及引导想象法。(5)心理支持:护士要注意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倾听患者主诉,陪伴患者,并通过触摸的方法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3.抗风湿药物用药指导密切观察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监测血象、免疫指标,同时指导患者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使患者能自觉坚持服药,不随便停药、换药、增减药量,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4.促进患者自理能力(1)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以了解患者哪些日常活动能够独立完成,哪些需要他人协助完成。(2)保持恰当的姿势:指导患者通过镜子了解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试着连续坐着或站立。(3)安全:患者起床活动时,可提供拐杖,并要穿着合适防滑的鞋子
18、,以保证患者活动时的安全;在如厕、站起、蹲下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便器放置的位置或马桶的高度应稍高些,马桶旁或便器旁边应有扶手以便患者抓扶。5.加强基础护理对于关节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或轮椅生活的患者,应加强日常基础护理,包括:口腔黏膜、皮肤护理,预防口腔黏膜感染、破溃及压疮,进行胸廓及肺部的被动活动,如翻身、拍背、深呼吸、咳嗽等,以预防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健康教育】1.强调休息和治疗性锻炼两者兼顾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以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2.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减量或停药,如出现胃肠道不适、黑便,肝、肾功能损害时,及时就诊。3.嘱患者定期复查,检测血象、免疫指标以调整用药。每半
19、年复查X线片,观察骨破坏的情况。4.日常生活中避免潮湿、寒冷。【预后】疾病的自然过程在不同患者不一,约10%的患者在短期发作后可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约15%的患者在12年间就发生明显的骨破坏。大多数患者则出现发作与缓解交替的过程,并出现轻重不等的关节畸形和功能受损。早期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使疾病得到及早的控制。与本病有关的死亡原因主要有:内脏血管炎、感染、淀粉样变等。【思考题】1.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2.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3.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要点。4.指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要点。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健康教育。第二节系统性红斑狼疮识记:概念及病理改变。领会:临床表现。有关检查。治疗要
20、点。应用:能够对本病患者进行护理及健康教育。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血清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本病病程以病情缓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有内脏(肾、中枢神经)损害者预后较差。【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病因不明,可能由于遗传、雌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1)遗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第一代亲属中患病者8倍于无该病家庭。单卵双胞胎患者发病率51O倍于异卵双胞胎。但多数病例不显示遗传性。研究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多基因相关疾病,目前已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密切相关的基因主要在 HLA的某些基因位
21、点上,说明遗传和本病的发生有关。(2)雌激素:大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是育龄妇女.在人类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雌酮羟基化产物皆增高,且妊娠可诱发本病。由此可见性激素和本病的发生有关。(3)环境: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环境因素有阳光(紫外线使皮肤上皮细胞出现凋亡,新抗原暴露而成为自身抗原)、食物(如苜蓿)、药物(如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氯丙嗪、甲基多巴、异烟肼等)和微生物病原体等.2.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在内在和外来的因素作用下,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性,以致淋巴细胞不能正确地识别其自身组织,而出现自身免疫反应。突出的表现为B 淋巴细胞高度活化,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最重
22、要的是抗核抗体(ANA)。A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诊断和病情都起了关键的作用。许多自身抗体有明确的致病作用。 ANA中的抗双链DNA抗体与肾小球的DNA相结合后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导致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也可沉积在各个器官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炎导致该器官的损伤。抗血小板抗体及抗红细胞抗体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目前认为免疫复合物在组织沉积是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T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异常以致新抗原不断出现,使自身免疫持续存在。总之,系统性红斑狼疮主要是由细胞和体液免疫紊乱而导致的组织炎症性的损伤。【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活动期患者多数有疲倦
23、、乏力、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2.皮肤与黏膜80%患者有皮疹,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包括颊部蝶形红斑,丘疹、盘状红斑、指掌部或甲周红斑,指端缺血,面部及躯干皮疹。最具特征性的皮疹为双面颊和鼻梁部位的蝶形红斑。皮损为不规则水肿性红斑,病情缓解时,红斑可消退,留有棕黑色色素沉着。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也可见到盘状红斑的皮疹,常呈红色圆形、环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表面黏附鳞屑,中心部色素减退或呈萎缩凹陷性瘢痕,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永久性色素脱失,预后可留有色素沉着和瘢痕。此外,在手掌的大小鱼际、指端及指(趾)甲周也可出现红斑,这些都是血管炎的表现。急性期,40%的患者可有脱发,30%的患者可有口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内科 护理 讲义 08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