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1001.doc
《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10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内科护理学讲义1001.doc(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内科护理学(二)03202 讲义第十章 传染病第一节总论 识记: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及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隔离和消毒。领会: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根据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所进行的预防措施。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与免疫【感染的概念】感染(传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有些病原体与人体宿主之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平衡状态。但大多数病原体与人体宿主之间是不相适应的,
2、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斗争的结果各异,因而产生了感染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亦可被人体的特异性被动免疫所中和,还可被由预防注射或感染后获得的特异性主动免疫而清除,人体不产生病理变化,也无临床症状。2.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无明显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体。3.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
3、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临床表现而发病。4.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但人体并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为病原携带状态。由于病原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注意,故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些部位,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但不能将其从这些组织中进一步清除出去或消灭掉,病原体便长期潜伏在组织中。当人体免疫功能减低时,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乘机繁殖,引起发病。上述感染的5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可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以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者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低,但一旦出现则最容易
4、识别。【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及人体的防御能力有关。病原体的致病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毒力:毒力由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所组成。数量:在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变异的结果可使病原体的毒力增强或减弱。【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1.非特异性免疫 是人体对入侵的各种病原体以及其他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又称先天性免疫或自然免疫。包括天然屏障(如皮肤、黏膜、血脑屏障等)、吞噬作用、体液
5、因子等。2.特异性免疫 感染后的免疫通常都是特异性免疫,且是主动免疫,是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免疫应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以下几方面:(1)患者: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及慢性期患者。急性期患者借其症状促进病原体播散,慢性期患者长期污染环境。在不同传染病中不同类型患者其流行病学意义各异。(2)隐性感染者:在某些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3)病
6、原携带者:慢性病原携带者不显出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4)受感染的动物: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或渠道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体内,这种方式或渠道称为传播途径。主要有:(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2)水、食物、苍蝇:常见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等。水源被污染常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病原体也可通过污染的手进入消化道。(3)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某些长期在患者血液和体液中存有病原体的疾病,如慢性乙型和丙型
7、肝炎、艾滋病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4)母婴传播:某些传染病,在母亲妊娠期间,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宫内感染,或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以及出生后在与母亲密切接触中受到感染,称为母婴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5)接触传播: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如被狂犬咬伤而患狂犬病。也可由于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用具而受到感染。(6)虫媒传播: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为中间宿主的传染病,如疟疾等。(7)土壤传播:当病原体的芽孢(如破伤风)、幼虫或虫卵污染土壤时,可通过土壤传播。3.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数
8、量时,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发生。【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 主要是地理、气候和生态等条件,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因素还可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2.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在诊断上检查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2.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但传染性大小不同。3.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下表现出各种
9、流行病学特征如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4.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病原体的种类不同,感染后所获免疫的持续时间长短和强弱也不同。【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多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受感染者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各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不一,但一般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的重要依据,对
10、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参考意义。(2)前驱期:从患者开始感到不适至出现该病的明显症状时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前驱期。该期症状多无特异性,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可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及肌肉酸痛等,一般持续13日。(3)症状明显期:不同种传染病各自出现该病具有特征性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病情由轻转重,到达顶峰。(4)恢复期:患者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病理改变(如伤寒)或生化改变(如病毒性肝炎),病原体还未完全消除(如痢疾),许多患者的传染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2.常见症状及体征传染病的常见症
11、状有发热、皮疹、毒血症症状等。传染病的预防预防工作应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和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针对主要环节重点采取相应措施的原则。【管理传染源】1.对传染病患者的管理 对传染病患者应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应注意彻底治疗患者,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对疑似及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按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上报。按此法规将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共2种,包括鼠疫、霍乱。乙类:共26种,包括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共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2.对传染病接触者的管理 指与传染源密
12、切接触过的健康人,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称接触者。接触者可能受到感染而处于疾病的潜伏期,有可能是传染源。对接触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检疫措施、医学观察、预防接种或药物预防。3.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 在人群中发现病原携带者,应对其采取管理、治疗、随访观察、调整工作岗位等措施,特别是对于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4.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家禽、家畜,应尽可能加以治疗,必要时宰杀后加以消毒处理;如无经济价值的则应予以杀灭。【切断传播途径】1.一般卫生措施 应根据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措施,对消化道传染病,应着重保护水源、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消灭苍蝇
13、、蟑螂等。对呼吸道传染病,应着重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和可能时进行空气消毒;提倡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戴口罩等。另外,大力开展杀虫、灭鼠的群众运动,也为重要的切断传播途径的一般卫生措施,特别是对虫媒传染病。2.消毒 做好消毒工作,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保护易感人群】1.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平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规律的生活制度、改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等均可增强人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2.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是预防传染病非常重要的措施。(1)自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及类毒素之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病毒、细菌和毒素的主动特异性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或数年。(2)被动免疫:接种抗毒素、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
14、白、丙种球蛋白后,可使机体产生被动特异性免疫。常用于治疗及对接触者的紧急预防,免疫力仅持续23周。3.预防服药有些传染病可通过预防服药进行预防。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传染病的隔离】1.定义 在传染期内,将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动物传染源与易感者分开,防止或限制病原体向易感者传播。同时对患者进行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消除其传染性。2.隔离种类及要求 隔离种类有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严密隔离、虫媒隔离、接触隔离、血液体液隔离等,具体要求详见护理学基础教材。【传染病的消毒】1.定义 消除或杀灭由传染源排出到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2.消毒的种类(1)疫源地消毒:指对有
15、传染源存在或曾经有过传染源的地点进行的消毒。随时消毒:随时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品进行消毒,以便及时杀灭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防止传播。如对病室的消毒及对患者的粪便、呕吐物、痰液的消毒属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已离开疫源地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措施,以便杀灭残留在疫源地内各种物体上的病原体。如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对其所住病室和用物等的消毒属终末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如病室的日常卫生处理、餐具消毒等。3.消毒方法分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详见护理学基础教材。【思考题】1.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的
16、概念。2.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定义及包括内容。3.传染病病程发展一般分几期?是如何划分的?4.如何管理传染源?5.传染病消毒、隔离的概念及种类。小结感染(传染)的定义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感染过程有5种不同表现。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了解其概念及基本内容。传染病具有4个基本特征,即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临床特点主要是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传染病预防的重点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
17、个环节采取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的定义及种类。第二节病毒性肝炎 识记:概念。5种肝炎病毒的特点,重点是甲型、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及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流行病学。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领会: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的诊断要点。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的治疗要点。应用:能够根据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预防措施。能够对急性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患者进行护理。能够对人群及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不同临床类型肝炎健康教育内容不同。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
18、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临床上均以乏力、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肝细胞癌。近年来又发现了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尚待进一步研究。【病原学】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RNA病毒。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早期出现IgM型抗体,一般持续812周,IgG型抗体可长期存在。HAV抵抗力较强,但加热100 5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和含氯消毒剂等均
19、可使其灭活。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在电镜下观察,HBV感染者血清中可见3种病毒颗粒: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管状颗粒。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 颗粒,分为包膜及核心两部分,包膜上蛋白质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含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HBV抵抗力很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均能耐受,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等均可使其灭活。(1)HBV的抗原抗体系统: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HBsAg阳性表示现症HBV感染,人体感染
20、HBV后3周左右便可在血中出现HBsAg,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血中可持续存在多年。除血液外,HBsAg还可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和精液之中。HBsAg消失后数周血中出现具有保护作用的抗-HBs,可保持多年。抗-HBs阳性见于乙肝恢复期、过去感染或预防接种后。抗-HBs阴性说明对 HBV易感,需要注射疫苗。核心抗原(HBcAg)和抗体(抗-HBc):HBcAg在血液中不易检出。HBcAg可诱生抗体,即抗-HBc,血液中的抗-HBc有两型,即抗-HBc IgM和抗-HBc IgG,高滴度抗-HBc IgM表示HBV有活动性复制,有助于诊断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低滴
21、度抗-HBc IgG表示既往感染。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HBeAg稍后于(或同时)HBsAg在血液中出现,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在HBeAg阴转后出现,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一般持续12年。(2)HBV的分子生物学标记:HBV DNA和HBV DNAP两者均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的直接指标。3.丙型肝炎病毒(HCV) 属RNA病毒。抗-HCV为非保护性抗体,是有传染性的标记,又分为IgM型和IgG型。HCV RNA阳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指标。4.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是一种缺陷RNA病毒,必须有HBV辅助才能
22、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在慢性HDV感染时可在血清中检出高滴度HDAg、抗-HD,包括抗-HD IgM和抗-HD IgG。抗-HD不是保护性抗体。血清或肝组织中HDV RNA是诊断HDV感染最直接的依据。5.戊型肝炎病毒(HEV) 为RNA病毒。在HEV感染者血中可检出抗-HEV,抗-HEV IgM在发病初期产生,阳性是近期HEV感染的标志,抗-HEV IgG多数于发病后 612月阴转。戊型肝炎患者发病早期,粪便和血液中可检测到HEV RNA。【流行病学】1.传染源(1)甲型和戊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传染性最
23、强。(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染源分别是急性、慢性(含肝炎后肝硬化)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2.传播途径(1)甲型、戊型肝炎:以粪-口传播为主,水源污染和水生贝类(如毛蜡)受污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多散在发病。饮用水污染则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2)乙型肝炎:血液、血制品传播: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如输入染有HBV的血液和血制品,或使用染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及血液透析等均可造成传播。母婴传播:也是重要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间密切接触。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同家庭、同学校内的密切接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考 内科 护理 讲义 100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