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七普看中国人口变化的趋势和机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公报(以下简称七普)。此次人口普查的调查时间为 2020年11月1日至12月10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 标准时点,对我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境外但未定居的 中国公民,逐户逐人进行了普查登记。人口普查是全面查清国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重要 途径,中国目前为止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分别于 1953、1964、1982、1990、2000、2010, 2020年进 行。在现行统计制度下,人口普查每10年开展一次, 尾数为“0”的年份为普查年度,其余年份进行人口抽 样调查,其中尾数为“5”的年份进行规模较大的1% 人口抽样调查,也称为
2、“小普查”。需要注意的是,人 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统计方法不同。人口普查以全体目 标人群为调查对象,而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利用抽样比 推算获得。相比之下,人口普查不存在抽样误差,漏登 率更低,数据更为准确。因此,根据普查结果修正中间 年份的历史数据亦是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之一。人口普查为完善我国人口开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 济社会开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 息支持。七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人口增速放慢,老龄化 加速,而生育率较低。为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实施三胎政策和配套 支持措施。会议提出要将婚
3、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 考虑,通过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女性就 业合法权益,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增强适龄青 年的生育意愿,提高我国生育率。本文从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人 口素质等方面对七普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人口 变化的五个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经济的影响和市场 机遇。我们认为中国人口变化趋势可以用“一慢四快”概况: 人口增速放慢 老龄化加快 城镇化加快 人口流动加快 人口素质提升加快人口和人口结构对经济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 中国人口变化对未来市场可能带来如下影响和机遇: 一老一小消费市场广阔 国货品牌快速崛起 社区养老和商业养老保险大有可为
4、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加速 人才红利推动创新开展嬷M化加快城镇化率加速上升城镇化往往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同步发生,表现为劳动力由农村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更 高的城市非农业部门转移,在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再配置过程中提高了经济效益。七普 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50%到达2020年的63.9% ,年均增速1.4% ,处 于城镇化高速开展阶段。从国际比拟来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加快, 不断缩小和世界的差距。1980年时我国和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城镇化率的差 距高达28.3个百分点,至!2019年时该差距已经缩小到缺乏2个百分点,目前已经基本 到达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图1
5、0 )。“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我国城镇化率到达65%。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仍有进一 步提升空间。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未来劳动人口从 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增速可能放慢。图10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7060504030201001960 1966 1972 1978 1984 1990 1996 2002 2008 2014 2020一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城镇化率(%)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统计摘要,世界银行,毕马威分析 注:中国数据截至2020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数据截至2019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望释放更大
6、红利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人口自由流动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户随人走”的户籍管理 方式,在我国户籍制度体系下,人口流动通常表现为由非户籍流动到户籍迁移的“两 步走”形态,因此使得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0年到 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9.3%提升至45.4% ,提升幅度显著低于常住人口城镇 化水平,意味着约有2.7亿城镇居住人口尚未在常住地落户。近年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也在加快,户籍人口城镇 化率在2016年至2020年每年增速均高于1% (图11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统 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方
7、面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另一 方面也可以推动消费开展。有研究测算,如果可以使我国各级城市的平均迁入成 本降到与深圳、东莞类似的水平,可以使我国实际GDP增长11.5% ,城镇化水平提高 6.8% 7o此外,针对当前城市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快递员等灵活就业人员比重较大的特点,李克强总理在5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强调加快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参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放开就地参保的户籍限制。解绑公共服务的户籍限制,有助 于推动流动人口在城市享有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服务,进而消除劳动力在 城市间合理流动的顾虑,减轻流动人口的迁徙本钱。预计未来我国将继续以渐进式改 革,推动人口向自由流动过渡,从
8、而优化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10%0%2000200320062009201220152018一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统计摘要,Wind,毕马威分析7我国人口迁移本钱、城市规模与生产率”,王丽莉、乔雪,经济学(季刊),2019年第19卷第1期。人口流动加快人口流动加快,省内人口流动增长迅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开展,中国人口迁移和流动也更为活跃。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 我国共有流动人口3.76亿人(图12 ),较2010年六普增加69.7% ,意味着我国约每 四人中便有一人为流动人口。其中,2.5亿人为从乡村到城镇的流动,较2010年增长 1.1亿人,在总流动人
9、口中占比达66.2%。反映了我国城镇经济活力正在不断提升, 人才资源配置水平提高,城镇吸纳人口迁入包容度加大。此外,七普数据显示省内人口流动超过跨省人口流动。2020年我国省内流动人口为 2.51亿人,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3 ,较2010年增长857% ,明显高于1.25亿人跨省流 动的规模和45.4%的增速。更多人选择相对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与近年来我国大力支 持区域协调开展,鼓励重点省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密不可分。一些中、西部中心 城市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特色产 业,也使家乡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好,吸引了大量劳动力留在省内流动。例如,四川作 为我国传
10、统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随着现代制造业蓬勃开展,大量劳动人口更倾 向选择在近距离的省会成都就业。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 大关,位列全国城市人口第四名。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占四川省总人口比重超过 50% ,人口向省内核心城市集聚。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将继续鼓励重点省份创立国家 中心城市,并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开展, 促进人口、产业合理分布。区域间人口变化存在差异七普数据显示,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比重近40% ,中部地区占25.8% , 西部地区占27.1% ,东北地区占约7%。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
11、 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 降1.2个百分点。劳动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开展速度、就业机会、自然环境、医疗教 育等公共服务存在紧密联系。过去10年间,东北地区劳动人口减少较为明显,而广 东、浙江、新疆、贵州、重庆、海南等地劳动人口增长最多(图13)。图13 2010年至2020年间各省市1559岁人口数量变化,百万人黑河山辽吉湖湖河山江内安江陕甘四天上北云福广青西宁海重贵新浙广 龙北东宁林北南南西苏蒙徽西西肃川津海京南建西海藏夏南庆州疆江东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毕马威分析七普调查显示,东北三省在2020年的总人口较2010年下滑近1,100
12、万,其中15-59岁人 口数量在过去十年间下降超1,750万。作为资源大省、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由于过去 经济开展模式相对单一,近年来在整体宏观经济转型中面临较多挑战,增速放慢,东北 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9.9%下滑至2020年的5%。经济开展速度相对 较慢,是东北地区劳动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东北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 阵痛阶段,通过深化改革、提高营商环境等措施,可以激发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 场主体的活力,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改善人口状况。另一方面,广东、浙江两大沿海省份的常住人口和劳动人口数,无论从绝对值、增长 率还是全国占比来看,均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广东
13、省2020年15-59岁人口数量较 2010年增长超1,000万,并带动常住人口总量增加2,170万,相当于北京市的常住人 口总量。浙江新增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15-59岁人口数量增长超400万。地势 平坦、土地肥沃、港口众多,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东部沿海地区自古便是人口大省。较 多的人口也带动经济社会开展,广东、浙江两省2020年GDP占全国比重超17%。此 外,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经济开展状况好,城镇化率水平高,良好的城市间协同 效应加剧了人口向该地区流动,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创新对我国未来开展的重 要性不断提升,东部地区高技术、新兴产业将保持较高增速,高质量的经济开展潜力 也
14、将进一步吸引高学历人才向东部地区集聚。此外,贵州、重庆两地人口较2010年分别增长11% ,扭转了六普中下降的趋势。贵 州在过去十年间生育率保持在较高水平,014岁人口占比高达24% ,居全国第二;此 外,贵州15-59岁人口较2010年增加188万,也是贵州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贵州人 口的增长与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有很大关系。历史上贵州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 连接云南与湖广等内陆省份的重要通道。过去十年间,政府高度重视道路建设,贵州 在2015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8 o兴旺的交通网络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开展,除去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近年来贵州经济增速一直保持在8%以上。
15、另一方面,近年来贵州致力于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政策的支持下,贵州的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华为、腾讯以及阿里巴巴等国内科技巨头企业也将大数据中心设 在贵州。贵州经济开展势头强劲,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此地开展。重庆人口位列全国城市之首,作为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曾经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了 大量劳动人口。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该地区充分利用长江区位优势,承接了大部 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劳动力有所回流,人口实现稳步 增长。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重庆已形成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15-59岁人 口数量较2010年增加103万,并带动常住人口总量较2010年增加11%。
16、预计未来随着 西部地区着力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将释放 巨大潜力,集聚更多人才。海南省在自贸港建设政策落地的利好影响下,开展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出来,叠加优惠 的人才引进政策,各类人才陆续向海南自贸港集聚。2020年海南省总人口首次超过 1,000万,较2010年提升140万。其中,15-59岁人口提升近62万。尽管在人口集聚和 经济总量上,目前海南与其他沿海省份和主要城市群仍存在较大差距。但自2020年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海南自贸港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0.9% , 新设企业增长1137% ,位列全国第一。预计未来海南自贸港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
17、 进“海澄文定”综合经济圈、“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建设;同时发挥区位优势,夯实 实体经济基础,并着重加强科创立设,形成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 特色高效农业“3+1”的产业开展格局。我们认为,包含海口、三亚在内的海南城市群 也将在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的支持下,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增长极,继 续吸引人才集聚。8贵州“县县通高速公路”,中国政府网,2015年12月, 5030059.htm人口素质提升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据七普数据,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1年提高至9.9年,文 盲率由4.1%下降为2.7% ,九年基础教育更加普及。从具体的
18、受教育程度来看,与 2010年相比,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增长最多,由8.9%提高 至15.5% (图14 ),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开展;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 占比也由14.0%提高至15.1%。相应地,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由38.8%回落 至34.5% ;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由26.8%回落至24.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毕马威分析据七普数据,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了10.8年,比2010年的9.7年 提高了 1.1年。其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到达了3.9亿人,占比为43.8%,比 2010年提高了 12.8个百分点;大专
19、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到达了23.6% ,也比 六普提高了 11.3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对科技创新、研发都起到拉动作用。我们认为,人才红利将逐步得到释放,或在一定 程度上弥补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的人口红利减退的问题,并加快经济开展方式 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撑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开展。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结构性压力随着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根据 教育部最新预测,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至!909万,到2022年,高校毕业 生数量将超过1,000万人9 (图15 )。但另一方面,创造合适的就业岗
20、位,解决大量大学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一个挑战。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的 全部失业人群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7.8% ,特别是处在20-24岁年龄段的年轻失业 人群中,有61.8%拥有大专及以上的高等学历,而小学和初中学历占比分别为1.1%和 14.7%O出现这种现象有几点原因。首先,随着平台经济迅速兴起,外卖、快递等劳 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一些较低学历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我国处于 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之中,高等教育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但我国目前大学普遍还是通 识教育,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一些毕业生掌握的能力和工作岗位需求存在差异,这也 导致我国就业市场
21、存在一定结构性压力。例如,一方面年轻人就业依然面临一定困难, 例如3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调查失业率13.6% ,高于去年同期水平。但另一方面,国家统计局一项针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显示,约44%的企 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创近几年来新高图15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包括专本硕博),百万人预期将超过1,000万人Q rAqG M 校校校M校校数据来源:2021年中国统计摘要,Wind,毕马威分析9预计2021年将首次突破90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新空间在哪,经济日报,2020年12月14日,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带来的 影响和机遇人是经济活动的最终主体,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22、人口和人口结构对宏观经济具有 重要的意义,人口结构变化也将影响未来行业开展,带来新的机遇。一老一小消费市场广阔根据联合国对中国2020-2030年间人口变化的预测,未来10年间35-44岁、55-64岁、 65岁及以上几个年龄段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图16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将带来消费 结构的改变,我们认为婴幼儿消费、银发经济这一老一小市场空间广阔,同时,家庭 规模缩小也带动了单身经济、宠物经济等消费的开展。图16中国各年龄段人口规模预测,百万人65+55-6445-5435-4425-3415-240-14 2020 2030*+43%+32%-21%+14%数据来源:UNWPP 2019 ,
23、毕马威分析J.-26%0% -9%首先,我国近年来人口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2020年仍有1,200万新出生人口,约 为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韩国6国新出生人口总和的1.8倍(图17)。5月 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放开三胎,并将重点推出税收、住房等配套支持措 施,随着后续生育政策在降低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本钱方面发力,有望在一定 程度上提高适龄青年生育积极性。同时,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将成为父母,成 为育儿消费市场的主力。他们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加注重科学育儿和品质消 费,推动育儿产品的消费升级。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也将需要独立育儿,这 也给普惠托育、智能玩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普看 中国 人口 变化 趋势 机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