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余姚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图是对三峽工程下游各河段冲刷发展过程的预测。宜昌、城陵矶、武汉和大通依次为长江沿线的观测点。完成下列小题。1. 关于图示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以上三河段中,河段越长,同期冲刷量越大B. 宜昌至大通段在三峡大坝建成60年后冲刷量达最小值C. 宜昌到武汉段在大坝运行50年后开始缓慢淤积D. 水库运行100年范围内,各河段冲刷量先减后增2. 图示时段内可推测各河段A. 直以侵蚀作用主B. 直以沉积作用为主C. 先沉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 先侵蚀为主后沉积为主【答案】1. C 2. D【解析】
2、【分析】本题组通过对三峽工程下游各河段冲刷发展过程的预测,考查曲线图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各河段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合理性。【1题详解】据图可知,四地点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宜昌、城陵矶、武汉和大通。A.读图,以上三河段中,河段越长,同期冲刷量越小,故A错误;B.读图,宜昌至大通段在三峡大坝建成60年后冲刷量达最大值,故B错误;C.宜昌到武汉段在大坝运行50年后开始缓慢淤积,故C正确;D.水库运行100年范围内,各河段冲刷量先增后减,故D错误。故选C【2题详解】读图,根据图中曲线分析,图示时段内,可推测各河段先以侵蚀作用为主,累计冲刷量增大,后以沉积作用为
3、主,累计冲刷量减小。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审题,看清图示信息,尤其是纵坐标的数字变化特征,并熟练掌握河流地貌形成所受的外力作用机理。下图为我国某局部地区莫霍面等深线(单位:千米)示意图,甲地为某省会城市。完成下列小题。3. 下列有关莫霍面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A. 西高东低B. 西深东浅C. 中间深,东西浅D. 中间高,南北低4. 关于34N纬线附近的等深线向东凸出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 谷地的分布B. 河流流向C. 山地的延伸D. 高原的分布【答案】3. B 4. C【解析】【分析】第(1)小题考查等值线分布及递变规律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解答该题主要是通过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第(2)小题考查等值线分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等深线的基本判读规律解题。【3题详解】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其上是地壳,其下是地幔。根据莫霍面等深线的分布情况可判断,从西往东莫霍面等深线越来越小,说明由西往东莫霍面的深度越来越浅,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自东向西平均海拔越来越高,地壳越来越厚。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根据等值线“凸低为高的规律可知,图中34N附近等深线向东凸出,即向低值凸出,说明34N附近等深线数值比南北两侧大,能够体现出山地的延伸。故C正确。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
5、关键是掌握等值线的判读规律,根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口诀可以判读出34N纬线附近有山地。读图,完成下列小题。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地1月的平均气温高于乙地B. 乙所在地区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C. 甲、乙两地7月的温差大于1月D. 甲所在地区的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6. 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A. 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答案】5. A 6.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和区域地理特征。本题宜采用经纬线定位法,确定甲乙两地的地理位置分别是汉水谷地和黄淮平原。影响甲乙两地1月平均气温的因素主要是地形。【5题详解
6、】甲地北部是高大的大巴山脉,能有效阻挡冬季风南下,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高。而乙地地处东部平原,冬季风可以长驱而下,1月气温比甲地低。故A正确;乙地工业结构以综合性工业为主,故B错误;受地形和冬季风等因素的影响,甲乙两地1月温差大于7月,故C错误;甲地为汉江谷地,油料作物以油菜为主,故D错误。【6题详解】根据图示经纬线,甲地地处北纬33,东经109,应该是长江以北的汉水谷地,而乙地为东经116,北纬33,属于黄淮平原。故选C【点睛】区域定位方法很多,本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基础的积累,要熟记中国几条特殊经纬线穿越的地区,作为解题的参考。比如东经110由北到南穿越我国的内蒙古高
7、原、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大巴山脉、汉江谷地等。海水透明度是指用直径为 30cm 的白色圆板,在阳光不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垂直沉入水中,直到看不见的深度。下图为中国沿海夏季海水多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单位:m)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7. 冬季时,乙处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A. 向东移动B. 向西移动C. 向南移动D. 向北移动8. 从总体看,图示各海域中渤海透明度最低的原因是 表层浮游生物密度大 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入海河流含沙量大 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扩散A. B. C. D. 【答案】7. B 8. 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査等值线的判读和渤海透明度低的原因。通过
8、联系渤海的海域特征和影响等值线的因素分析便可以解决问题。【7题详解】冬季时,长江流域降水较少,流量减少,注入海洋的水质较清,乙处数值数值变大,数值为1的等值线将会向西移动,故选择B。【8题详解】渤海属于内海,周围是陆地,周围地区人类活动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黄河、海河含沙量大,同时海域较封闭,污染物难扩散,所以透明度较小,正确,污染严重,浮游生物受影响,密度小,错。故选B【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并熟悉渤海的海域特征。京新(北京-新疆)高速公路临白段(临河-白疙瘩),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 百千米的移动沙丘。为了保护京新高速公路,施工人员专门设计了
9、独特的防风沙袋,沙袋为鳍状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将沙袋依次摆放到公路两侧,呈田字形连成一片(如下图所示)。完成下列小题。9. 我国布局京新高速公路的主导区位是A. 经济需求B. 城镇分布C. 科学技术D. 自然条件10. 该地鳍状沙袋所起主要作用是A.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B. 截留水分,保持水土C. 压覆沙土,减小风速D. 耐寒耐晒,减小温差【答案】9. C 10. C【解析】随着经济、科技发展,建筑技术水平提高,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加强。我国布局京新高速公路的主导区位是经济需求。该地鳍状沙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压覆沙土,减小风速。【9题详解】随着经
10、济、科技发展,建筑技术水平提高,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减弱,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加强。我国布局京新高速公路的主导区位是经济需求,C对。科学技术是重要保障因素,A错。穿越数百千米的戈壁无人区和上百千米的移动沙丘,与城镇分布无关,B错。自然条件的影响减弱,D错。【10题详解】沙袋为鳍状沙袋,编织袋边沿都会留出来三厘米的穗子。该地鳍状沙袋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压覆沙土,减小风速,C对。该地是戈壁无人区和的移动沙丘,没有农田,A错。该地降水少,不需要截留水分,B错。沙袋不能减小温差,D错。下图为我国秦岭山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1. 图中信息显示
11、出A. 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B. 该河流全河段都有凌汛现象C. 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D. 河道b处为侵蚀岸,沉积物少12. 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小,可能是该区域 耕地面积扩大 山区修建水库 植被覆盖率提高 山区违法修建别墅A. B. C. D. 【答案】11. D 12. 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河流沉积的分选性特征。河流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据此判读河流流向和相关水文特征。2.本题考查流域治理。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小,说明流水的携带能力减弱了,据此回答该题。【11题详解】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甲到乙的平均粒径在增大,说明河
12、流是从乙流向甲,因为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沉积。故A错误;丘陵山地海拔较高,气温比平行的其他地区较低,所以其等温线应该向气温高的方向即南凸出。故C错误;从河流处1月份0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所以说甲到乙河段的气温在1月份高于0,因此其没有结冰期。故B错误;由图可知,b处在河流弯道处,该地的冲刷作用比较大,所以其沉积物少。故D正确。故选D【12题详解】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说明地表表层的大颗粒物质很少被带入河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了水流的冲刷能力;也有可能是降水量减少,地表水的汇集量减小,水流携带能力减弱;耕地面积扩大和山区违法修建别墅只会导致
1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流水的冲刷能力增强,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大,故错误,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该题要通过沉积物颗粒的粒径变化推测出河流水文特征和流向,还需要掌握人类活动对河流颗粒物粒径大小变化的影响。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清朝时期,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草原,使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3. 历史时期的三层土壤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A. 沙地固定时期B. 气候温暖时期C. 地壳上升时期D. 地壳下降时期14. 清朝时期科尔沁草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A. 过度樵采B. 过度放牧C. 过度垦殖D. 过度用水【答案】13. A 14. C【解
14、析】【分析】本题考查沙丘土壤的形成特点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推测科尔沁草原不同历史时期三次外力沉积作用。清朝时期科尔沁草原荒漠化主要考虑人为原因。【13题详解】根据沉积作用的特点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材料信息中“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说明,三次不同的历史时期科尔沁草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沙地沉积作用,形成了三层土壤,故A正确;三层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外力作用影响,与气候和地壳的运动无关,故BCD错误。故选A14题详解】科尔沁草原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历史上曾为河川众多、水草丰茂之地。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特别是因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余姚 中学 2018 _2019 学年 地理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