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岳麓版选修320191114424.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岳麓版选修32019111442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学案岳麓版选修320191114424.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关系改善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否标志着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束?本节课我们学习“缓和与对抗的交替”。教法案例1“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五个要点:(1)美苏缓和的背景;(2)尼克松主义的提出;(3)勃列日涅夫缓和战略;(4)尼克松访问苏联;(5)欧安会的召开和赫尔辛基宣言。本目知识繁琐,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讲述时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理清美苏缓和的
2、表现,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分析缓和的原因,认识70年代美苏争霸:缓和并非放弃争霸,而是争霸的另一种方式;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2“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几个要点:(1)阿富汗发生政变,建立亲美政权;(2)苏军入侵阿富汗;(3)卡特主义和里根主义的提出,重新对苏采取强硬政策;(4)结果:苏联转攻为守,维护既得利益。讲述本目时,教师在理清知识线索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8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原因:前期苏联采取攻势,后期转攻为守,原因是美苏实力的变化。3“第二次缓和”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两个要点:(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外交新思维;(2)美苏缓和的表现。教师
3、在讲述时,引导学生从苏联撤出东欧、美苏领导人互访、消除中程导弹条约签署三方面归纳缓和表现。4“冷战的结束”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以下三个要点:(1)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3)两极格局和“冷战”的结束。本目是本课的又一难点,教师在讲述东欧剧变时,可从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和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述苏联解体时,从解体的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的结束。学 习 目 标重 点 难 点了解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1.掌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史实。(重点)2认识从美苏争霸中得到的启示。(难点)知识
4、点一美、苏缓和与欧安会的召开1原因(1)国际格局: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的呼声日益增强。(2)经济状况:美、苏的军备竞赛阻碍了经济发展。(3)两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969年,尼克松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表明美国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实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着重改善同美国的关系。2表现(1)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2)欧安会时间:1975年。地点: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结果:签署了赫尔辛基宣言,确认了二战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规定促进经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意义: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
5、一定的缓解。知识点二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对抗再现1苏联入侵阿富汗(1)原因苏联在全球进行扩张,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阿富汗战略位置重要。1979年,阿富汗新总统决定与苏联决裂,要与美国关系正常化。(2)经过1979年12月,苏军突袭阿富汗,打死新总统,占领首都喀布尔。随后,迅速占领阿富汗全境。(3)结果国际上一致谴责苏联的侵略行为。美、苏关系重新紧张。2美、苏对抗再现(1)表现1980年,美国提出了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的“卡特主义”。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套“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2)结果:苏联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开始转攻为守,继续强调缓和与合作,力求维持既得成果。知识点三“第二次缓和”
6、1原因(1)苏联长期的争霸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困难。(2)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的外交政策,寻求与西方国家外交方面缓和。(3)美国也放松与苏联的对抗。2表现(1)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2)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有限缓和时期,即所谓的“第二次缓和”。知识点四“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大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2德国统一1990年,两个德国以东德并入西德的方式实现了统一。3苏联解体(1)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失败,苏联经济继续下滑。苏联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国内局势失控。八一
7、九事件加速了苏联解体进程。(2)标志:1991年12月,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3)影响:使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对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认识1紧张对抗与缓和对话是美、苏争霸过程的两个方面。紧张对抗始终是主要方面,最能反映霸权主义的本质;缓和对话是次要方面,是双方为积蓄对抗的力量而达成的一种妥协。从一定意义上说,缓和对话是紧张对抗的另一种形式。2由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是美、苏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共同需要。美、苏之间以核军备竞赛为主的军事对抗,既多次把双方推向战争的边缘,又使双方看清了维护核垄断地位的重要性,推动双方为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而谋求暂时的妥协。3
8、美、苏双方从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体现了双方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美、苏争霸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一旦实力的天平发生倾斜,其攻守之势就随之发生变化,“尼克松主义”、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政策就是例证。4美、苏由紧张对抗到缓和对话的转变与各种政治力量的发展壮大密切相关。“冷战”期间,各种政治力量谋求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的斗争,尤其是西欧和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发展壮大等,对促进美、苏缓和对话都发挥了重大作用。1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
9、”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B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C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D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解析】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在欧洲同苏联对抗。【答案】B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1变化(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逐渐从反法西斯盟友变成了“冷战”中的对手。(2)20世纪60年代,两国又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3)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军备竞赛压力下,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2影响(1)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了巨大威胁。(2)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3)在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高中历史 单元 雅尔塔 体制 冷战 和平 17 缓和 对抗 交替 学案岳麓版 选修 32019111442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657222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