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_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河北省唐山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核中最重要的结构是核仁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C. 用呼吸抑制酶处理红细胞,其对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量显著减少D. 相同长度丝状体中颤藻细胞个数多于水绵【答案】D【解析】【分析】1、颤藻是蓝藻的一种,属于原核生物;水绵属于低等植物,真核生物,具有中心体和叶绿体;2、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呼吸抑制
2、剂处理红细胞,使得呼吸作用减弱,ATP供应减少,影响主动运输;4、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指的是细胞内的所有膜。【详解】A、细胞核要完成功能必须要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所以不能说哪个结构最重要,A错误;B、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组成,指的是细胞内的所有膜,B错误;C、呼吸抑制剂处理红细胞,影响主动运输,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D、颤藻属于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体积比真核生物小,所以相同长度丝状体中颤藻细胞个数多于水绵,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生物膜系统的概念,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以及细胞
3、结构和功能,建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答A项。2.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B. 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C.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要产生NADPHD. 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
4、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高等动物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能量。【详解】A、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物CO2中的氧来源于葡萄糖和水,A错误;B、高等动物细胞无氧呼吸时既不吸收O2也不放出CO2,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不能确定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H,光合作用的产生的H是NADPH,C错误;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所以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D正确。故选D。3.如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中ag为物质,为反应过程,物质转
5、换用实线表示,能量传递用虚线表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 图中表示水分的吸收,表示水的光解B. c为ATP,f为HC. 将b物质用18O标记,最终在(CH2O)中能检测到放射性D. 绿色植物能利用a物质将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图中a为叶绿素,b是氧气,f是NADP+,e是NADPH或H,c是ATP,d是ADP,g为CO2。【详解】土壤中的水分经过过程进入植物体,因此过程表示水分的吸收,水经过过程,生成氧气和H,所以过程表示水的光解,A正确;d+pic,而c用于C3的还原,所以c为ATP,d是ADP。e也可用于C3的还原,所以e为H
6、,B错误;b物质为氧气,用18O标记氧气,氧气首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生成H218O。这些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18O2,最后C18O2参与光合作用,最终生成(CH218O),C正确;a物质为叶绿素,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并将光能转变成ATP和H中的化学能,D正确。故选B。【点睛】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的变化推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物质,进而推断不同序号表示的生理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B.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可以用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深度代表物质扩散的速率C. 洋葱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
7、的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D. 有丝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内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2、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越小,其表面积越大,则其与外界效换物质的表面积越大,经交换进来的物质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快;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NaOH的扩散深度对于体积不同的琼脂块都是相同的,无法用来表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只有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比才可表示细胞吸收物质的速率,并反映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
8、的比值与细胞物质运输速率的关系。3、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4、细胞有丝分裂间期进行分裂的物质准备。【详解】A、水解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A错误;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模拟实验中,可以用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的深度代表物质扩散的速率,B正确;C、在逐渐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细胞液浓度不断增大,导致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D、有丝分裂的间期,在细胞核内进行了DNA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转录过程,而蛋白质合成的翻译
9、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易错点是B选项中区分物质运输效率和物质的运输速率。5.图为某二倍体细胞分裂的模式图,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图甲EF段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B. 图乙有4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C. 图乙细胞的下一时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D. 图乙细胞可能发生了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图甲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BC段表示DNA正在复制,CD段表示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DE段表示着丝点分开,EF段没有姐妹染色单体;乙图细胞有细胞壁,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该图是植物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详解】A、图中EF段没有
10、姐妹染色单体,可以是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还有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A错误;B、图乙细胞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有4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B正确;C、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下一个时期是有丝分裂的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C正确;D、图乙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含有等位基因A和a,可能是分裂间期(图甲细胞的bc段)发生基因突变所致,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
11、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某植物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F1)出现4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3:3:1:1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A. 24:8:3:1B. 25:5:5:1C. 15:5:3:1D. 9:3:3:1【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主要是根据子代表现型及其数量关系判断亲子代基因型,再根据基因型判断子代表现型及数量关系的方法,考查理解规律、利用规律进行相
12、关计算的能力。【详解】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 r和R 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 y 和y y杂交后代F1中,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绿色圆粒(1yyRR、2yyRr):绿色皱粒(1yyrr)=3:1:3:1,说明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中黄色圆粒植株为 YyRR:2YyRr=1:2,则Y的基因频率为1/2,y的基因频率为1/2,R的基因频率为2/3,r的基因频率为1/3;相互授粉,则子代中yy:Y_ =(1/21/2):(11/4)=1:3;r r的基因型频率=1/31
13、/3=1/9,R_的基因型频率=8/9,rr:R =1:8;因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黄圆(Y_R_):绿圆(yyR_):黄皱(Y_rr):绿皱(yyrr)=38:18:31:11=24:8:3:1。【点睛】基因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时,两对相对性状可逐对分析,结果再组合或相乘;当亲本不是一种基因型且随机交配时,可以用基因频率计算,比较方便。7.图中、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B. 甲、乙、丙三图中的翻译过程都涉及3种RNAC. 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 丙可表示R
14、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答案】A【解析】【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胰岛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DNA的复制,A错误;B、甲、乙、丙三图中的翻译过程都涉及3种RNA(mRNA为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rRNA组成核糖体),B正确;C、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C正确;D、丙可表
15、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正确。故选A。8.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相匹配的是选项方法与结果结论或观点A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B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尖端产生一种化学物质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C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置于黑暗且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后,细菌集中于有光照的部位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D格里菲斯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
16、,小鼠体内出现活的S型菌DNA是S型菌的遗传物质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他的著名论断“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A正确;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照射下,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去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说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B错误;恩格尔曼将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黑暗、缺氧的环境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发
17、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集中,该实验说明: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C错误;格里菲思将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与加热后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小鼠体内检测出活的S型菌,而且这些S型菌的后代也是有毒性的S型菌,由此推测,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有“转化因子”,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错误。【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9. 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一般在内环境中完成的是A. 溶酶体将衰老的线粒体分解B. 抗体将侵入人体的毒性蛋白中和C.
18、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D. 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成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对体内代谢反应或生理过程的发生部位的总结: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血浆、pH的调节;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详解】内环境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溶酶体在细胞内,A错误。抗体主在存在于血浆中,B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C错误,食物中蛋白质被消化酶分解在消化道中进行,D错误。10.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
19、确是()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C.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通过6层生物膜结构D. 若此人的肾小球发生病变(产生蛋白尿),可能会导致C液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A、B、C组成人体的内环境。【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C组织液增加,A错误;B、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C、血浆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要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共5层膜结构,C
20、错误;D、若肾小球发生病变(产生蛋白尿),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会使C组织液增加,D正确。故选D。11.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
21、种强碱盐组成的,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详解】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正确;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可以调节pH平衡,正确;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可以调节pH平衡,正确;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正确;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
22、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理解内环境调节pH的机制。12.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 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C. 丙中蛋白质和氧气含量均低于甲D. 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血浆,乙表示淋巴,丙表示组织液据此分析作答。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场所,A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血红蛋白异常引起的,而甲表示血浆,其中没有血红蛋白,B错误;丙和乙中蛋白
23、质含量均低于血浆甲,组织液中氧气也是血浆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的,所以也低于血浆,C正确;胰腺分泌的消化酶随胰液由导管直接送到小肠,不会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D错误。13. 下列关于人脑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大脑皮层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B. 大脑皮层具有直接控制四肢反射活动的能力C. 大脑皮层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D. 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答案】B【解析】【详解】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有躯体感觉中枢,具有感知外部世界,形成感觉的功能,A正确;人脑表层的大脑皮层通过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间接控制四肢反射,B错误;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唐山市 一中 2019 _2020 学年 生物 学期 期中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