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普通公路治超检测站可研报告第6章范文合集 .doc
《2022普通公路治超检测站可研报告第6章范文合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普通公路治超检测站可研报告第6章范文合集 .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普通公路治超检测站可研报告第6章范文合集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试点项目区交通现状 第三章社会经济及交通发展预测 第四章检测站建设规模及标准 4.1建设规模 (1)、超限超载检测站的检测车道数按公路开通后第10年的预测交通量设计。 (2)、参照收费车道数计算方法,考虑车辆组成、超限率等因素,将收费车道数计算采用的基础数据dhv修正为超限交通量,即dhv超限=aadtkd12,式中1为载货车组成比例,2为超限率,检测服务时间(检测车道检测完一辆车辆并打印结果所持续时间,不包括卸载处理时间)按30-50秒考虑,平均等待车辆数2-3辆。(3)、李佩沟等21个普通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工程均设臵形式为独立式,
2、永久占地10亩,用于检测站工作生活用地,属于大型,其建筑面积800,包括综合服务楼、锅炉房、泵房、茶水、淋浴等内容,作为一整套的缴费办公和职工生活区。 4.2技术标准: 第1页 普通公路检测站工程均选用独立式、大型规模,是根据这些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地位、作用、使用特征和预测远景交通量综合研究确定。 第五章建设条件和方案设计 5.1检测站区域内沿线自然条件 5.1.1地理位臵 李佩沟治超检测站位于s204。行政区划属大同XX县区。堡子湾治超检测站位于g208。行政区划属大同XX县区,觉山治超检测站位于g108。行政区划属大同XX县区,沙圪坨治超检测站位于s303。行政区划属大同XX县区,杀虎口治超
3、检测站位于s211。行政区划属朔州XX县区,马家滩治超检测站位于s306。行政区划属忻州XX县区,金山铺治超检测站位于g108。行政区划属忻州XX县区,门限石治超检测站位于s310。行政区划属忻州XX县区,白泉治超检测站位于g207。行政区划属XX市,西郊治超检测站位于g307。行政区划属阳泉XX县区,东庄头治超检测站位于s314。行政区划属阳泉XX县区,交口治超检测站位于s314。行政区划属阳泉XX县区,杨赵治超检测站位于g108。行政区划属运城XX县区, 第2页 峒峪治超检测站位于g207。行政区划属晋中XX县区,司徒洼治超检测站位于g108。行政区划属太原XX县区,三门峡治超检测站位于g
4、209。行政区划属运城XX县区,庄子治超检测站位于g307。行政区划属吕梁XX县区,良马治超检测站位于g309。行政区划属临汾XX县区,阁河治超检测站位于s331。行政区划属晋城XX县区,丁堡治超检测站位于s205。行政区划属朔州XX县区,停河铺治超检测站位于g309。行政区划属长治XX县区。 5.1.2地形地貌 XX省境内最高处是五台山的北台顶。海拔3,058米,最低处,在XX县区黄河谷地西阳河口海拔不足180米,高低相差2,800余米。全境的大部分地区,均在1000米以上,五台山区尤为高亢,高出2,500米的山峰有北台、东台、中台、西台、大黄尖山及黑位旦尖等十余座,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此
5、外,芦芽山区的荷叶坪(2,784米)及黄草梁、管涔山顶十余座山峰,关帝山区的南阳山(2,831米)、赫赫岩、北云顶山,骨脊山等十余座山峰,海拔也都超过2,500米。这些山区,与周边山麓基面的相对高度均达1,5002,000米。地势的巨大高差是各个山地形成白然景观垂直分异的重要原因。省境地形多样,山地、丘陵、残塬、台地、谷地、平原等交错分布,而以山地,丘陵为主。据初步量算,全省的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地形各占40.0%、40.3%、19.79%大体成4:4:2对于各 第3页 地市,其分布比例状况又相去较大,它们分别是:雁北地区45.831.0%、23.2%,忻州地区53.5%、36%、10.95
6、5吕梁地区42.4,49.3、8.4%,晋中地区45.3%、38.0%、16.7%,临汾地区29.2%、51.6.2%,XX市34. 55、34.3%、31.2%,XX市56.8%、25.5%, 17.7%,XX市34.9%,64.6%、0.5%,XX市35.9%、44.3%、19.8%,XX市37.5%、51.3%、11.2%。从全省范围看,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的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平原面积小又是人口及其经济活动的集聚区,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有限,制约了耕作业的发展,广阔的山丘陵,适合林木与草坡发育,为林、牧业提供了充裕的基地;加之山区的矿产
7、资源和生物资源又为工、副业开拓了前景。从而有利于综合发展和多种经营。 由于路段地面高差变化较少且属旧路改建,故工程难度不大。村镇和高压电线有一定影响。 5.1.3气象 1、气象特征 XX省东邻华北大平原,东边距海洋较远,且有太行山屏障,形成了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属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秋季受海洋性暖湿气团影响,盛行东南季风,使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冬春季在强盛的极地干冷气团控制下,雨雨雪稀少,气候寒冷。 第4页 晋东南地区受海洋性暖湿气团影响,降雨量较多,年雨量一般在600毫米以上,少数高山区可达700毫米以上,晋西北地区年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少数地区仅380毫米上下,降水量
8、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单位面积农业产量也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可见水分布条件对山西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东南部地区的高山区受东南季风影响时间较长,雨季时间也较长;西北部地区和盆地则较短。在雨季期间,降水量较大,雨日较多,若以多年旬平均降水量大于20毫米,旬平均雨日超过四天的持续期为雨季标准,中、南部地区雨季一般升始于6月下旬(高山区更早),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一般开始于7月上旬,雨季结束时间雁北地区终于8月下旬,晋西北和忻定、太原盆地终于9月上旬,省城东、西部山区及晋东南、临汾等地区终于9月下旬、运城地区在10月上旬方能结束雨季。总的来看,全省大部分地区 7、8月份为降水高峰期,秋雨多于春雨,不利
9、春播和越冬作物返青的生长,所以春旱是山西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 2、气温(见下表5-1) 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4002000米之间。各地日平均气温稳定0摄氏度期间的总积温界于25005100摄氏度之间,10摄氏度植物活跃生长期间的积温约界于20004600摄氏度(各地10摄氏度积温约比0摄氏度总积温少500摄氏度左右),无霜冻期界于80205天之间,积温和无霜冻期的分布趋势,由南向北,由平川向高山逐渐减小。 第5页 5.1.3水文、河流及水库(1)、水文 山西地区地表泾流多由降雨产生,由于境内年雨量分布不均,汛期(6一9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5%以上,最大降雨发生在 七、八月份,出现局部暴
10、雨的机会较多,形成旱中有涝和旱涝交错的特有现象。非汛期雨量很少。区内正常年泾流深度为30一40mm,年径流变异系数在0.4一0.5之间,自河谷向山边逐渐增大。(2)、河流 受地势影响,全省10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XX县区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 5.1.4地质构造 工程地段区域地质构造处在华北地区的山西台背斜与阴山隆起的接壤部位,因长期构造变动频繁,尤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新构造相当发育,近期地震活动频繁是地壳运动的最新表现形式。 5.1.5水文地质 检测站所在地区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区,气候干旱,雨量
11、稀少,地面水系不发达。地下水来源于地表水补给,也因而显得不足。公路沿线一些主要水源地,由于过量开采,水位持续下降。 第6页 盆地中的储水层有上层滞水,水量少,水位随季节变化。古河道在盆地内发育,是主要储水构造,理深在100一300m,盆地周围高地渗入形成的潜水,可供作工程用水来源。 在上层滞水位高以及地势低洼处,地表土有盐浸化现象,零星分布于大、小坊城之间的滩地上,由于岩浸化程度低,路基填土较高,路基不受危害。 5.1.6地震 山西地震带是我国大陆历史地震记载最长、强震活动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震带。它纵贯山西全省,向西南延伸到陕西西安,向东北延伸至河北怀来,延度。破坏性地震大多发生在山西
12、境内,是中国大陆地区其它地震带所不可比拟的。据史料记载,山西地震带已恨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百余次,其中8级地震2次,7-7.9级地震7次,6-6.9级地震21次。从公元512年XX县区发生7.5级地震至今,由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已达近百万。公元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洪洞-赵城8级大地震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城郭庐舍并摧压,尧庙儒学、会仙观等震毁,压死人民不可胜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地震带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已达21次。山西地震灾害严重,全省有96个县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记载着当地地震灾害情况,占全省县区总数91%。 历史的地震灾情如此严重,而今经过多年的建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普通公路治超检测站可研报告第6章范文合集 2022 普通 公路 检测 站可研 报告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