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目的的演进讲稿.ppt
《从知识到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目的的演进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知识到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目的的演进讲稿.ppt(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知识到能力外国中小学教育目的的演进第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五、形式的与实质的教育目的n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是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两种相互对立相互对立而又对应对应的教育目的观。n 形式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n 实质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第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一)形式教育目的n 形式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有不同的称谓,诸如“形式训练”、“形式陶冶”、“心智训练”、“心智陶冶”等,但其核心思想一脉相承,那就是培养治理的教育的目的。n 形式教育的主要任务:训练官能、发展能力。而且还根据这种观点设置课程和选择教材。n 形式教育“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
2、最久的教育目的”。第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形式教育最早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些哲学家的观点或思想。例如:n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均由一种特殊的官能。n昆体良:认为教学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关于事物的知识,而在于“能力”、“口才”、“形式”的训练。n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它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理论基础础,认为心灵是由各种官能构成的,官能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得到提高和增强,并能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最最早使用早使用“形式教育形式教育”一词的是德国人尼麦亚。第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1.形式教育论的渊源n形式教育源于:古代希腊罗马n 形成于:17世纪n 盛行于:18、19世纪n 衰落于:20世纪初第五页,
3、讲稿共四十一页哦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古 希 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形式质料说”。认为事物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质料是构成事物的原料,形式是事物的本质。亚里士多德初步确立了形式训练的理论基础确立了形式训练的理论基础。柏拉图把理念理解为不依靠任何个别事物并先于个别事物而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教育就是促使“灵魂转向”。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人士最高的理念“善”。培养哲学哲学王王。昆体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班上的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文 艺 复 兴 时期弗吉里奥(意大利)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伊拉斯谟培养人的品质是虔信、德行和智慧。他寄希望于通过教育
4、提高人的理性、发展人的智慧、改善人的道德,反对把教育当做对人的职业训练。蒙田教育目的:培养儿童的心智。判断力比知识更重要。学习知识是为了锻炼判断力,增长能力培养德性。第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近 代(以官 能心 理学 为理 论基 础)笛卡尔(法国哲学家)最先提出心灵实体论。客观世界有两种独立的实体:具有广延性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心灵实体。心灵实体不依赖客观世界而存在,具有各种感官功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发展。莱布尼茨(德国)人具有原生概念,一切知识都来自理性。创立“单子论”,把单子解释为客观精神实体,是客观事物的基础。沃尔夫(德国)官能心理学创始人。将单分子分为两种:灵
5、魂:心灵的单子;物质的单子。每一种心理状态为其前一种心理状态所决定的,而不为身体状态所决定。提顿斯(德国)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灵官能的三分法:理解、感情和意志,即后人概括的知、情、意,成为普遍认可的三种官能。第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形式教育论的形成代表人物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洛克主要观点人的心灵是通过联想把简单观念组合成复杂观念,心灵的这种能力有三种作用:心灵所具有的理解力的组合作用;比较作用;抽象作用。具体到教育上,洛克指出,发展这三种能力是发展人的治理的重要任务,发展这些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提高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教育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完满的掌握所有知识,而是
6、要启迪和训练他们的心灵,从而达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时,能够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学习本身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心灵的活力,而不是用知识去填充人的心灵。知识观和智育强调培养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对于扩大知识的重要意义。教育的目的是训练青年人去过现实的生活,而不是将大量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他们。洛克非常看重数学对人的智能的重要性,因为数学有利于培养推理的官能、养成推理的习惯。“洛克是近世重视形式教育、重视智力发展思想的先驱”。第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3.形式教育论的发展n 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更加明确地阐述了形式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在他看来,人具有
7、新、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心”包括人的全部知觉、思想和道德感情。“脑”是指人认识世界、理智判断一切事物的所有内在精神的官能。“手”是指人身体的各种活动能力。裴斯泰洛齐坚信,教育就是依照人的天性的自然状态和善的倾向发展每个人的能力。他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儿童的官能。知识的教学和传授为官能的发展服务;官能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知识的教学和教授。所以,他被称为是“形式教育之父”。第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二)实质教育的目的n 实质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又称作“实质训练”、“实质陶冶”,其核心精神就是教育和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实质教育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并据此设置课程
8、和选择教材。一般与“形式教育”相对应。第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1.实质教育论的形成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既为形式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点,也为实质教育开辟了理论先河。17世纪夸美纽斯(捷克)提出泛智的教育目的,为实质教育的最终形成做了准备。18世纪欧洲开始出现教授自然科学的学校 19世纪赫尔巴特(德国)将实质教育系统化。赫胥黎(英国)将自然科学列入学校课堂斯宾塞发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开始形成实质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认为人的心灵出生时一无所有,填充心灵的原料是作为经验产物的各种观念。第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19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
9、。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与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人。于是,一些敏感的教育家认识到,必须改革学校教育,重新确立教育的目的。这种新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而学生能力的发展居于次要的地位,知识可以使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在教育史上称之为“实质教育”。主要观点(1)教育在于揭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2)教育应该以实质为目的。(3)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第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n 实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联想心理学。联想心理学的先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活动都归结为两种基本心理现象的作用,即感觉和联想。联想心理学的出现引起了一些教育家的关注,他们把
10、联想心理学应用于教育理论,使其成为实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就是其中的代表。n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第一个将联想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理论并使其成为实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对实质教育的影响,n首先首先是关于教育和教学目的。在教学目的上,他指出“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 多方面的兴趣。”n其次其次是课程的选择。重要的不是个别的知识,而是知识的整体。n第三第三是教材的组织和教学的程序。他认为旧的观念会对新观念的形成产生制约作用,新观念须与旧观念相联合或同化,才能使新旧观念类化,这就是统觉。根据统觉的原理,学科教材
11、的排列和教学的程序必须按照观念产生的统觉过程和类化原则来进行。第十三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作为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斯宾塞斯宾塞,积极主张实科教育,大力倡导科学教育思想。他提出教育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确定“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而要确定什么只是最有价值,就需要弄清楚各种知识的比较价值。为了这一目的,首先要有一个衡量价值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是否有利于“完满的生活”,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他认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而批评一门教学科目的唯一合理办法就是看它对这个职责尽到什么程度。第十四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2.实质教育论的影响n 实质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作为一种具有影响的教育目的论出现是在19世
12、纪初。n 亚里士多德对实质教育有所贡献。n 夸美纽斯和培根将知识赋予更深刻的意义。n 赫尔巴特实质教育论正式形成n 斯宾塞盛行时期n 第斯多惠最早对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进行分析研究的人。n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他认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截然分开。因此,第斯多惠实际上把形式的和实质的教育目的结合起来了。第十五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这两种目的观都采教取了否定的态度。杜威把教育看做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经验的过程就是思维和活动的过程。他企图用经验来解决形式教育与实质育的对立,把能力
13、与知识结合起来。第十六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六、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n 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然选择,在英国,出现了以将自然学科引入学校教育课程为目标、以科学知识代替古典学科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的科学教育运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斯宾塞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积极推动科学教育,提出了“教育预备说”,强调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这对以后西方中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乃至课程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十七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一)理论依据:功利主义教育n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为“教育预备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源于19世纪20年代后产生的功利主义。n代表人物
14、:英国的边沁、詹姆士后人约翰.穆勒。n主要观点: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幸福,同时要求每一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功利主义教育以追求幸福为教育目的,因此,要求使每个人都能享受教育。约翰.穆勒反对把人民的教育权全部交给国家,要求实施自由教育,不赞成过分干预教育。功利主义教育以伦理学为基础,在教育上重视道德教育。第十八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二)教育预备说n 在19世纪中期,功利主义教育的积极拥护者斯宾塞斯宾塞将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相结合,提出了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预备说”。n 斯宾塞是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证主义把哲学看做是各门科学的综合,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证原则和“
15、确实的”科学知识来研究一切自然与社会现象。第十九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斯宾塞尖锐地批评了英国教育的现状。工业革命后,英国实施保守僵化的古典教育,追求的是文雅的举止和华而不实的外表,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异常猖獗。斯宾塞对英国教育的这种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斯宾塞看来,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在“装饰先于实用”的原则下,学校教育的目的实际上只为迎合社会舆论,力图博得虚饰的好评;课程内容空洞无物,根本不考虑对人的心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否有利。n 针对这种情况,斯宾塞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资本主义繁荣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教育预备说”。其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第二十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
16、完满的生活”主要有五种活动:根据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提出的课程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生理课、解剖学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逻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社会学目的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道德教育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历史学、社会学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文学、艺术第二十一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n 对于如何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斯宾塞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也就是说,对于能够实现完满生活的活动有最大价值的是科学知识。斯宾塞认为,一般来说,学科“没有一门是一点价值都没有的”,但“最重要
17、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那个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所谓“比较价值比较价值”是指在准备生活中所具有的价值大小的比较,应把比较价值大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科目。第二十二页,讲稿共四十一页哦(三)中等教育七项原则:美国的实践产生原因一战后,人们纷纷指责中等教育只注重为学生升学做准备的目的,而削弱或忽视了为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目的,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对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熟练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产生时间1918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题为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该报告制定了美国“中等教育七项原则”,即中等教育主要目标。内容(1)健康(2)掌握基本的方法(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 能力 外国 中小学教育 目的 演进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