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doc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一起来看看吧!青山不老课文原文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
2、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
3、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
4、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青山不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导语: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人与土
5、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
6、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2.说说课文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教师提示概括方法:读课文第26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写景,引入故事的讲述。最后
7、一个自然段是点题,抒发情感。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读后就可概括。其他五个自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各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即抓住关键句来概括主要内容。比如第2自然段的“山沟所处的大环境”,第3自然段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第4自然段是“不紧不慢地说着”和“恭敬地补充着”,即讲述了造林的成就;第5自然段是“到沟里去看树”,描绘了看树时的景、老人说的话;第6自然段是“道别”,写道别时看到的情景和感想。3.聚焦“奇迹”,感受艰辛与伟大。(1)从数字的正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策略:关注数字对比理解直观奇迹。抓数字,出示文本。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
8、么了不起的奇迹。抓“三千七百亩”,补充文本。预设:学生可能对“亩”这个单位不太熟悉,教师可简单介绍:老人造的3700亩林网相当于2467000平方米,以每10平方米栽一棵树计算,需要栽种246700棵树,15年平均每天栽种45棵。这是多么漫长的坚持,这是多么伟大的奇迹!(2)从大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策略:关注险恶影像刺激反衬奇迹。抓“险恶”。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出示影像资料。预设:大环境是指晋西北的生态环境。学生可抓住关键词“肆虐”“盘踞”“险恶”来感受当地环境的恶劣。文中引用的县志资料,学生若理解不了,教师可加以解释。抓“绿洲”。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对比学习。窗外是参天的
9、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过渡:这景色美吗句中有一个比喻句,把_比作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画面预设:将第1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结合起来,可明显地感受到强烈的对比。环境这样恶劣,老人竟然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3)从小环境的侧面描写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抓细节,走进生活。预设:小环境是老人生活的小院。这段文字讲了几件事:第一,老人早出晚归上山种树;第二,老人与七位老人15年前开始种树,其中五人已离世,但老人还在坚持;第三,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山不老 部编版 小学 六年级 上册 语文 20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