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
《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古诗歌阅读(解析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天津卷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古诗歌阅读一、【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黄庭坚黄州逐客未赐环,江南江北饱看山。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喊。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熙今头白有眼力,尚能弄笔映窗光。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但熙肯画宽作程,十日五日一水石。注: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士,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 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2、确的一项是()(3分) A.以题画为线索,融画意、友情、感慨于一体,于意象中见奇崛之气。B.前四句从苏轼贬谪黄州起笔,转入被召回于玉堂观画,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C.诗人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D.诗中首叙苏轼观画,末写自己求画,中间正写郭画以联结两端。通过精心的结构表现了 苏黄之谊。(2)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喊”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3)清代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评“画取江南好风日,慰此将老镜中发”两句“点出宗旨”, 请概括其中蕴含的情感。(3分)【答案】(1) B(2)这两句借江村、烟、雨、余叠爆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清净、淡
3、远的秋山图。(3)赞美郭熙的画作;写自己年老客居异乡的愁绪;用江南山水的画境,抒发诗人怀念故 乡之情。【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 “引发诗人为国效命之志”错误,由“发兴已在青林间”可知,是引发青林之思、隐 逸之想。2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诗歌语句的理解和鉴赏,首先要借助重耍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 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在诗中起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先 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及作用。题目要求分析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的画面以及起到的作用。本词开 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
4、水漫漫”的意思是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 长天一色,浩浩荡荡。这两句词描写洞庭湖的景象: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 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一般来说,分析诗词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景 物描写本身的作用以及诗歌的篇章结构角度分析,如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等。 这两句词位于整首词开篇前两句,对洞庭湖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 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 感情基调。3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
5、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 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题目要求概括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纵观全词,这首词写出了诗人谪贬失意的心情, 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 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 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 送元二使安西诗,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
6、有某些相似之处。联系作者的身世 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 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融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 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过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 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 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好回之妙。“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 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 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
7、揭示诗人 内心深处的矛盾。这里的结句用的是宋人独创的脱胎换骨法。费衮说此诗用白乐天题岳阳楼诗“换骨”。所谓换骨,就是以妙意取其骨而换之 “(释惠洪天厨禁衡)。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 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 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七、【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一模(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按 耍求作答。(8分)蝶恋花陆游桐叶晨飘留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
8、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注】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 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蝶恋花中黯黯长安路句长安路虚实结合,实写当时西北军事重镇长安已被金人占领, 虚写南宋京城临安,隐含着作者对南宋朝廷改变抗金决策的失望。B.蝶恋花下片江海轻舟今已具与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脉相承,都有归 隐江湖之意。C.蝶恋花最后一句悔草长杨赋,活用杨雄的
9、典故表明对当初书写兵书、陈述方略 的后悔之情。D.书愤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尤其写得大气磅礴,笔力 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2)蝶恋花首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3)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3分)【答案】(1) C(2)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触景生情,引起下文作者 的旅思。(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3)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早信此生终不遇”和“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终不 遇”和“空自许”均写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 之气。如“当年悔草长杨赋”运用典故,讽刺统治者和汉成帝一样昏庸无能
10、,其中“悔” 字透出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书愤尾联运用典故,渴望效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但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暗含着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后悔之情”错,陆游不是真的后悔写兵书、陈述方略,而是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而苦闷。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桐叶晨飘蚕夜语”意思是:我于深秋时节从前线奉调回京,一路上但见枯黄的桐叶在 晨光中飒飒飘落,又听到寒量不停地在夜里悲鸣。词人托物起兴,桐叶飘零,寒番夜鸣,描写了秋季凄清萧瑟的景象,“晨飘”与“夜语” 对举,表明了同朝至夕,终日触目盈耳的,无往而非凄清萧瑟的景象,营
11、造了凄清而萧瑟的 氛围。这些标志秋光的落叶和虫鸣,更加勾起了他旅途的心事,从而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第二句“旅思秋光”,承前启后,“秋光”点明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叶落、虫语,勾起了 作者的旅思,所以“桐叶晨飘蛰夜语”引起下文作者的旅思。(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蝶恋花中“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意思是:如果早知道我的一腔爱国 之志和作战策略终不会得到皇上的理解和采纳,我当年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劝谏皇上呢?遭 遇的相似,使他想起了西汉著名词赋家扬雄。扬雄曾经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游猎于长杨 宫。他很有才华,但一直未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陆游回顾自己一片爱国赤诚而终于不为 朝廷所用
12、,他以难以遏止的气愤之词来结束作品:“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长 杨赋是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名作,他是为了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才献上这 篇赋的。词里活用了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如果早知不被知遇,就不会陈述什么恢复方略了。 这“悔”的背后是“恨”,透露出词人的愤愤不平之气,不过只用“悔”字表现得婉转一些 罢了。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 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吩恢复都成空谈。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 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 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
13、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 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 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 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 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 展抱负。
14、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综合来看,两首诗词感情的相同之处是:都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都透露出作者对 统治者的愤愤不平之气。八、【2022届天津市第一百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远游杜甫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尘沙连越嵩,风雨暗荆蛮。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注诗人晚年出夔州至潭州,此诗写于其间。越篙,古郡名,治所在四川西昌东南; 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入侵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弊 裘苏季子,原指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敝裘而归的事,这里指人奔波劳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15、的一项是()(3分)A.诗开篇先写江水后写高山,由近而远,由高到低,描绘了诗人旅途中所见壮阔之景。B.诗的颔联将眼前的气象与时局联系起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C.诗的颈联写雁与猿,颇具暗示性,独猿失木,暗指诗人此时的情境。D.诗的尾联写苏秦奔波劳碌狼狈返乡的故事,实指自己飘零无依,离国无家可归的现状。(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3)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答案】(1) A(2)动静结合。诗开篇,写山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的房屋倒映在江中, “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
16、,此处写景,动 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颔联“风雨”亦实亦虚,即指现实的风雨, 又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的忧虑。化用典 故。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视听结合、双关等手法亦可)(3)“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 诗人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漂泊(羁旅)之苦;借雁衔芦草而飞 的现象,流露出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由高到低”错。诗的首联,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高。
17、 故选A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由低到高,写水写山,以云衬托出陡峭壁立的高山之 高。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虚实结合。颔联“尘沙连越焦,风雨暗荆蛮”中的“沙尘”“风雨”,既指现实的风雨, 暗指战争、动荡不安的局势。“尘沙”“风雨”喻指战事、动荡的局势,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 战乱社会的忧虑。运用典故,尾联借季子敝裘的典故与独猿失木的现象,抒写了诗人漂泊(羁旅)之苦。(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由注释可知,此诗写于诗人晚年,当时诗人从夔州沿江而下到湖南潭州,诗开篇,写山 写水,眼前江面阔大起来,岸边高大
18、的房屋倒映在江中,“浮”字给人一种动态感,远处陡 峭的山云雾缭绕,“出”字写出云的气势,此处写景,动静结合,实为诗人羁旅途中之所见。颔联,“尘沙”喻指战争,“风雨”亦实亦虚,暗喻动荡不安的局势。此时,安史之乱虽 已平定,但时局尚不安稳,表达诗人对动荡时局、战乱社会的忧虑。颈联,写矫健的鸿雁衔着芦草而飞,显现了对鸿雁前途的忧虑;猿的哀啼,更显凄凉, 何况是独猿失木,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雁与猿,其实正是诗人羁旅的景况。尾联,借典抒怀,写苏秦羁旅狼狈,离国无家可归,实指自己。本诗表达的情感,由诗 歌题目“远游”以及诗句中的意象“云” “雁”及“猿啼失木”“苏季子”的典故,足以看出 诗人漂泊之苦;另外
19、,“雁衔芦草”隐喻人生前程之险,“雁”又常与思乡联系起来,流露出 前途迷茫之悲和思乡之痛。九、【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照要求作答。(8分)野老杜甫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注:琴台:此处代指成都。(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四句写草堂周围的野望之景,用柴门澄潭贾客船等意象,勾画出一幅素淡 恬静的江村闲居图。B. 长路承接颔联贾客船而来,将思绪由眼前之景引向大江南北、漫漫长途。C. 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在成都西郊
20、生活的惬意闲适,借云抒情,深婉含蓄。D.尾联中的城阙、秋色、画角声,都浸染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恰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3)请简析“城阙秋生画角哀” 一句在诗中的作用及蕴含的情感。(3分)【答案】(1) C(2)诗中的“野老”是一个因时局动荡而寓居他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内心 无法宁静的诗人形象。(3)此句以景结情,收束全文。借萧瑟秋风中成都城楼传来的凄凉悲切的画角声,抒发诗 人流寓在外的漂泊孤独,以及忧国忧民的感伤(或报国无门的痛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片云用以自喻,写出了诗人
21、在成都西郊生活的惬意闲适”错误,“片云”用来自 比,表达的是诗人浮云般的飘泊之身却留滞蜀中,是因为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也是诗人对 那些把诗人赶出朝廷,剥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机会的人的愤慨。诗人借云抒情,深婉含蓄, 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故而并非写出“惬意 闲适”。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歌开头两句说“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正是诗人自称,显现出 诗人居住乡野之间,随心闲逛的淡泊闲静之感,“柴门不正”也是顺其自然,更体现出诗人 的闲适安乐。颔联写诗人野望之景,渔人下网,商船靠岸,一副恬静安乐的江畔美景图,再 次衬
22、托出诗人心境的淡泊闲静,此时的他似乎是一个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 物我两忘境界的隐士。然而诗人毕竟不是超然物外的隐士,因“贾客船”而惹起诗人对于“长路”的联想,把 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想起日夜思念的亲人,也想起难再返回的长安,因为剑阁的失守 而归路断绝,诗人只能如浮云一般暂时栖身成都,表面看似闲适,实则内心忧心如焚。面对 国家危难,诗人有心分忧,却报国无门,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 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局势如此紧张,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把深 沉的无奈与哀痛隐藏在闲适放达的态度下,实际上诗人满含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故而诗人并非闲适淡静的
23、隐士,而是一个因时局动荡不得不寓居成都,忧国忧民、内心 无法宁静的诗人形象。(3)木题考查学生赏析关键诗句的作用及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这句诗的意思是: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作为诗歌结句,作者描写了秋风、城阙、画角等景物,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凄凉清秋图, 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画角声“哀。源于诗人内心的哀愁伤感。诗人的感伤来源于“长路关心悲剑阁”,阻断 归途,无法返乡,漂泊无依的孤独愁思;也来自于“王师未报收东郡”的国家动乱不息;如 今连成都也吹起象征战争兵祸的号角了,诗人忧心如焚,自己却又无法为国效力,怎能不哀 愁伤感呢?这些哀愁充分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报国无门之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天津 语文 模拟 汇编 诗歌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