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学类】交通运输地理学.pdf
《【管理教学类】交通运输地理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教学类】交通运输地理学.pdf(26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交通运输地理学绪论关于交通运输地理学 在地理学体系内,交通运输地理学是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起来的,正在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核心问题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它为国家、区域、城镇和工业区的生产力布局提供理论和规划依据。生产力地域组合包括区内经济结构和区际经济联系两个方面,二者的实现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个环节。所以,交通运输的地理研究,历来是经济地理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除了独立的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外,在理论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的著述中,也含有大量交通运输地理学的素材和论述。(一)学科的对象和内容 交通运输地理学的对象是:交
2、通运输在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作用,客、货运输及其产生的客货流形成的经济地理基础,以及交通线网和枢纽的地域结构和类型。交通运输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理论交通运输地理学、部门交通运输地理学、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学和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学四部分。理论交通运输地理包括:交通运输网的组成和各种交通类型在其中的地位,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布局中的作用,客货流的地域动态分析,合理运输与货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交通运输与产销区划的关系,吸引范围的理论与方法,交通线网和站场布局的类型和模式等。部门交通运输地理主要分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从自然、技术、经济的联系中把握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既是交通运输地理
3、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又是交通运输区域研究的先导。区域交通运输地理可以从全世界、全国,也可按经济区域进行交通线网和客货流的分析。它不单是国家或区域交通运输情况的记载描述,还应通过这种研究,揭示区内经济结构的空间联系和区际物质联系的内在规律。城市交通运输地理则是城镇内部道路交通网、客货和交通流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线和站、港空间组合的研究。这是极其复杂、综合的交通运输系统,因而对它的调查和分析可以直接为城市规划服务。(二)学科的特性 同其它地理学科一样,交通运输地理学是地域性科学。其地域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把交通运输现象,作为生产过程、特别是生产力地域组合中的一个环节来考虑,因而,特别注意地理环境
4、(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反馈作用;(2)大量采用空间地域的分析方法,如交通运输地域类型,区域交通运输结构,交通运输区划,交通点、线的区位,交通网络分析,交通运输系统模拟等;(3)按照国家和区域(行政区、经济区、吸引范围等)来对一定地域内的交通运输情况进行描述和预测。经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表现在从自然、技术、经济的联系中对其研究对象的综合分析上,交通运输地理学亦不例外。自然,是指地壳和自然环境,它们是研究交通运输地理的外在物质基础。例如:铁路的选线往往经由不同的地形部位,平原、丘陵和山地在线型、地基基础和工程量上有巨大差异;公路网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土壤冻结、
5、水热状况、地形单元和自然病害等综合自然条件;海岸和河口的水文、地貌条件,是海港选址的基本依据。技术,是指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建设方法和生产工艺。交通运输技术的改进,诸如强力牵引动力的使用、高速线路的敷设、新型运载工具(如管道、集装箱)的出现,从时间上相对缩短了运输的空间距离,增大了各地联系的规模;它也从经济上改变了交通工具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关系,象桥梁基础和结构工程的改进使飞越天堑成为可能,新的隧道测量和凿进技术的应用打通了高山陆路的禁区。所以,技术成了联系自然和经济的纽带。经济,是指交通运输的经济依据和管理方法。它包括进行交通运输地理研究必备的一系列指标体系:运量、运距、周转量、运输能力、成本、
6、运价、投资、利润等方面,以及经营组织运输活动中采用的科学管理方法。为生产力合理布局服务的交通运输地理研究,总的要求是使运输合理化,使生产过程在流通中延续的耗费最小、居民用于交通上的支出最节约,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在同交通运输地域组合有关的方案中,追求一个自然条件有利(或至少是较好)、技术措施先进(或至少是可能)、经济效益显著(或至少是合理)的方案,是这个学科开展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为了对比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线网和站点的定位,又必须进行经济分析和定量计算。由此可见,经济是交通运输地理的核心。(三)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的内容和特性,交通运输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
7、补充的联系。地理学科:交通运输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分别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经济环境的自然地理学(也包括部分地质学)和经济地理学,都是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交通运输地理学又从自然条件的交通评价和利用方面,丰富了自然地理学和自然区划的应用方向;其对工、农业布局的交通运输要素的研究以及地区内外运输联系的研究,均成为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区划理论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学科:运输经济学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和设计学科,如铁路建筑、港口工程、公路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等,都是交通运输地理的姐妹学科。近年来,一门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协调的学科即综合运输经济与组织,正在发展。它同交通运
8、输地理学都为统一交通运输网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只是前者较侧重于经济比较和计算,后者更注意地域组合结构的分析;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在国外,伴随着公路和城市道路交通的现代化,出现了以治理交通为目的的交通工程学,它研究交通流和行车设施以及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成为交通运输地理学这门基础学科通向实际应用的又一桥梁。数学学科:六十年代以来,“计量革命”使地理学科的方法精确化。交通运输地理学在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方面,一马当先,它同数学建立了愈来愈密切的联系。目前,除了数学分析、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数学分支已在本学科大量应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外,网络分析、动态规划、排队论等方法也已引入。数学模式
9、已不仅用以解决具体交通线网和客货流、交通流问题,而巨逐渐使学科的基本理论定量化。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解决更综合的交通运输地理问题,是当前学科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四)学科的历史和现状 近代地理学在西方兴起于十九世纪前半叶,但交通运输地理的专门研究,则出现甚晚。1 9 3 0年,苏联的地理统计学者伯恩施坦-科冈(C.B.)写出了交通运输地理学概论,是早期的但不成熟的系统论述之一。三十年代末,哈恰图洛夫(T.C.)通过对国内外的交通运输考察,出版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运输配置巨著,是一本世界区域交通运输地理著作。四十年代,法国地理学家肖帕-雷伊(R.C a p o t R e y)的大陆交通地理学出版,
10、成为西方交通运输地理的权威性专著。还应该提到的是,著名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A.H e t t n e r)的遗著运输地理学,作为他的人的地理学的一卷,于 1 9 5 2 年正式出版。他的著作反映了西欧近代地理学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观点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五十年代起,由于实践的要求和地理学的分化,交通运输地理学逐渐形成为独立的地理学分支。苏联学者对于交通运输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区际运输联系和合理运输方面,较有成就。哈努科夫(E.X a)的 运输与生产置配、尼柯尔斯基(.H)的苏联运输地理可作为代表。另外,也出现了交通工程学院和大学地理系的教科书。欧美学者则在港口和航空地理研究,城市与市郊交通
11、系统、交通运输和市场区位等方面,具有特色。英国地理学家摩尔根(F.W.M o r g a n)在五十年代初写成的港口与港湾是一部结合地理条件的难得著作。七十年代以后,在采用计量方法的基础上,美国的交通运输地理著作显著增多,其中总结性的著作如:推夫(E.J.T a a f f e)和高悉尔(H.L.G a u t h i e r)的交通运输地理学,以及劳威(J.L o w e)和摩里亚达斯(S.M o r y a d a s)的 移动的地理学。在我国,这门学科是五十年代中由苏联引入的。随着综合大学地理系和专门交通运输学院教学的需要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交通运输地理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五十年代末,出
12、现了论述学科对象和任务的文章。六十年代初,北京铁道学院为中华地理志编写了中国运输地理,是我国第一本区域交通运输地理作品。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在联合运输、选线设计、运输区划、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方面做了大量科研和实际工作,许多成果已被有关部门采用。第一章 交通运输及其与经济地域组织的关系 对于国民经济体系而言,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既表现在各社会经济部门,也表现在各地区和城市之内和之间。如何才能实现这些复杂的联系呢?这就要通过交通运输这个纽带。如果把整体国民经济看作是人的躯体,交通运输就是它的循环系统。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弄清交通运输的性
13、质和特点、它在生产力布局、地域经济联系方面的作用,以及其与人口分布和移动的关系,是系统研究理论、部门、区域和城市交通运输地理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一、交通运输的性质和作用 (一)交通运输在经济上的二重性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交通运输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经济学说,交通运输在经济上具有二重性,即它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物质生产部门。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活动是和生产活动同时开始的。生产工具、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者本身的空间位置移动,是任何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具备的条件。交通运输同其它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的区别在于:(1)它不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外部
14、条件,而是内部条件,因而它对社会的影响要比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等更为密切和直接。(2)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内部条件中,它是一个从属的条件;其性质和发展水平,是被社会生产的基础农业和主导工业所决定的;因而,它对社会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随着机械动力在交通事业中的应用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确立,交通运输开始自农业和手工业分化出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但是,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生产部门,比其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范围要狭窄一些。为了说明二者的区别,必须对以下三组概念进行区分解释。厂内运输和公用运输:这两种交通运输活动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产品从一个生产场所运到另一个
15、生产场所以后,接着还有完成的产品从生产领域运到消费领域。产品只有完成这个运动,才是现成的消费品”。在工业企业或农业生产单位内部,为了完成正常生产活动,必须有厂内或田间运输来服务。但这种运输活动只应看作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而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销售部门、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交通运输活动,便要以公用运输来实现。它不是一般的生产,而是生产活动在流通中的延续,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纽带。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既包括企业内部技术分工为基础的厂内和田间运输,也包括以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的公用运输。而其作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则只包括后者,不包括前者。马克思:资本论,第 2 卷,第 168 页,人民出
16、版社,1975 年。私用运输和社会运输:指的是交通运输服务对象的属性。无论那种运输工具,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但为私人服务的运输工具,是一种消费资料,它不产生新的社会财富;只有为社会服务的运输工具才是生产资料,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区别,私用运输工具无论在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制度下,都是允许私有的。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在为社会服务的公用运输中,又有运送旅客的客运和运送货物的货运之分。货物运输是运输部门的生产活动。但旅客运输则是服务性的,因它不能体现交通运输价值的转移,只是旅客对运输工具的直接消耗。这样,客运便只是一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尽管如此,在我国旅客的地域移动大部是直接或
17、间接同生产活动联系着的。所以,交通运输,包括货运和客运,是一个服务性的生产部门。货运的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客运的经济活动,只是一种服务行为,但它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比其它服务部门的生产性要强得多。(二)交通运输与工、农业的比较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生产部门,其生产活动便是把工农业的产品运到它们的消费地点,不管是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这都是产品生产过程的继续。因为没有这个环节,产品不能被消费,也就是生产活动没有最后完成。交通运输也和工业、农业一样,在生产过程中具备三个要素:运输工人的劳动、作为劳动对象的货物(或旅客)和交通线路、运载工具等劳动资料。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交
18、通运输体现了不同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下,交通线和交通工具为私人占有;在社会主义下,交通生产资料归全民或集体所有。相应的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与分配制度也截然相反。但交通运输也有区别于工、农业的特征:(1)它不能生产出任何新的物质产品。其它生产部门的生产多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以改变产品质量或增加产品数量。交通运输的产品,只是货物(或旅客)空间位置的变更。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除了开采业、农业和加工制造业,还有第四个物质生产的部门,这就是运输业。那或是运输人,或是运输商品。”后一句的含义是: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或货物的位移,只有位移是交通运输的产品,它是以吨公里(或人公里)为单位来计量的。
19、以货物吨公里为单位计算的交通运输产品量,称为货运周转量,它是货运量(吨)和运送距离(公里)的乘积。由于运输工作中往往包括客运和货运两种指标,通常采用换算吨公里作为计量交通运输企业全部周转量的单位,如在铁路上是:1 换算吨公里=1 货运吨公里=1 客运人公里,在公路上是:1 换算吨公里=1 货运吨公里=1 0 客运人公里。由于交通运输不能产生新的产品,故在其它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其所消耗的劳动愈小,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愈小,社会总的财富就愈大。在工、农业生产部门中是力求增加产品,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 1 卷,第 466 页,人民出版社,1975 年。但在交通运输中,则
20、力求减少其产品至最低限度,即避免一切不合理运输。(2)全部交通运输具有同一的产品。其它生产部门之间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生产过程上,而且也表现在其原料和产品的性质上。交通运输企业中没有原料,而且不同的运输方式,其产品都是吨公里和人公里,或是更为划一的换算吨公里。工、农业各部门是分工生产不同的产品。交通运输中不同运输方式,则是用不同的生产工具生产同样的产品。故而,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协作和分工、加强交通运输的统一计划和组织,进行合理的综合交通网的规划布局,具有更重要的意义。(3)交通运输的产品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单独存在。工、农业的生产和消费表现为空间上和时间上分离的两种行为。对交通运输来说,位移必需在
21、它被生产出来的同时被消费。其它部门的产品都可以建立储备,以便在消费增长时弥补不足,但交通运输由于产品不能储存和积累起来,只能储备其多余的生产能力、即运力,来满足运量增长的需要。基于上述特点,为了适应其它经济部门的需要,交通运输必须成为一个“先行”部门。也就是说,新开发地区必须首先建成必要的交通线网;而且,无论在新旧地区,运力都应有一定储备,以适应运量变化和增长的要求。否则,交通运输就会成为其它部门发展的障碍。也由于交通运输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的,不能象工、农业那样用调剂产品的办法来调节地区之间的供求,只能采取调配运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交通运输企业只有一部分生产工具如铁路的机车、车辆和水运
22、的船舶等可以调动,大量固定建筑如铁路线路和水运航道等是无法挪动的。故不仅整个交通运输的发展要适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必须使运力的布局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密切协调一致。(三)交通运输与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 现代经济与现代交通运输是相辅相成的。考察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有一个交通运输建设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客观上为工、农业提供了方便而廉价的运力,有利于开发资源、加速货物运送和社会生产的流通过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交通联络工具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发展,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彻底变革。社会主义计
23、划经济下,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运输方式盲目发展、残酷竞争,设备闲置、能力过剩的畸形现象,使交通运输真正成为经济现代化的保证和动力。列宁正确指出:“运输是我们整个经济的主要基础,也许是最主要的基础之一”。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用于交通运输的投资约占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六分之一,初步建成了由现代运输方式组成的、初具规模的运输系统。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充分估计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 卷,第 347 页,人民出版社,1972 年。列宁全集,第 33 卷,第 125 页,人民出版社,1957 年。1.交通运输在现代工
24、业中的作用现代化机器大工业具有生产规模大、原料来源和产品去向多、专业和地域分工细等技术经济特点,没有一个能承担大宗、快速运输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与之相适应,其发展是难以想象的。我国幅员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他们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的山区,而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和工业区则大多在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区。因此,采掘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大宗原料、特别是能源运输,各类工业产品向居民集中区的运输,以及相应的生产性、非生产性人员往来,均给交通运输造成更大的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煤、电、油、运是薄弱环节;前三者是能源,也要靠运输才能运出产品或运入原料。所以,
25、交通运输成了“短线中的短线”。在我国四个现代化过程中,将能源和交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是完全正确的。能源作为工业的粮食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急迫的国民经济问题。占全国煤炭储量五分之三的山西和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建立,便要以解决煤炭输出的运输为先决条件。我国大西南和两广地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使黔西煤田能够具有通畅的外运交通线。我国主要石油基地已建立了原油外运的管道网,但成品油的长途运输和石油出口问题,尚需使铁路运力和港口通过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几个已建成的重工业基地,其发展也面临交通运输的配套问题。以辽中工业区为例,该区为我国最大的冶金和重型机械工业基地,近年来化学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教学类 管理 教学 交通运输 地理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