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基础工程学.pdf





《西南交通大学基础工程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交通大学基础工程学.pdf(1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基 础 工 程 学岩土工程系岩土工程系课程主要内容1.基础工程概述2.浅基础的地基计算3.柱下条形基础计算4.筏形基础计算5.箱形基础结构计算6.桩基础7.深基坑工程简介1.基础工程概述1.1 基础的作用和特点1.3 对基础的要求1.2 基础的分类1.1 基础的作用和特点基础的作用是将结构所受外力传入地基,并保证地基不发生破 坏和产生过大的变形。上部结构基 础地 基(1)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系统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2)与地基直接接触而使其行为十分 复杂,与岩、土的联系密切。(3)对整个工程的工期和造价可产生 较大的影响。(4)属隐蔽性工程,出现问题难以补 救。桥梁基础1.2 基础分类明挖基础
2、桩 基 础沉井基础房建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 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壳形基础(1)相比之下,房建基础的类型更为丰富。(2)无论是桥梁还是房建,桩基础因承载力高,沉降小,因此应 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结构中。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十字交叉基础筏形基础(梁板式)箱形基础壳体基础(正圆锥壳)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沉井平面长69m,宽51m,下沉深度为58m,相当于9个半篮球场大的20 层高楼埋进地下。世界上最大的沉井江阴长江公 路大桥锚碇。强 度:保证基础结构不发生破坏。刚 度:保证荷载的良好传递、分配,降低地基沉降的不均匀性。1.3 对基础的要求一是满足地
3、基承载和变形的要求,二是基础自身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承载力:地基不发生破坏。变形:地基不能产生过大的变形(如沉降、不均匀沉降、倾斜等)。稳定性:不会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浅层和深层滑移。1地基2基础参考书:(1)陈仲颐,叶书麟.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2)钱力航.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3(3)郑刚,高等基础工程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董建国,赵锡宏.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4)宰金珉,宰金璋.高层建筑基础分析与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3(5)桩基工程手册编写委员会.桩基工程
4、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5(6)H.G.Poulos&E.H.Davis.Pile Foundation Analysis And Design.John Wiley&Sons.Inc,1976(卢世深,林亚超.桩基础的计算和分析.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2.浅基础的地基计算2.1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2.2 地基承载力验算2.3 地基稳定性验算2.4 地基变形计算2.1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间接法:旁压仪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静力及动力触探试验等其中载荷 试验是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1现场试验直接法:载荷试验。2经验法3理论法Rankine(1857)Prandtl(1920)R
5、eissner(1924)Terzaghi(40年代)Meyerhof(50年代)Hansen(60年代)Vesic(70年代)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得到的计算公式,如规范中的经验公式。?Prandtl公式uc0qfcND N=+tan2qtan()42Ne=+cq(1)cotNN=假 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无重量,基础与地基之间光滑。出现的问题:置于砂土表面的基础(c=0,D=0)承载力为0。ukc0q0.5fc NDNbN=+ktan2kqtan()42Ne=+cqk(1)cotNN=qk2(1)tanNN=+?Vesic公式假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基础与地基之间无摩擦(
6、光滑),但地基有重量。uc0q0.5fcNDNbN=+uc0q1.30.4fcNDNbN=+uc0q1.30.6fcNDNrN=+(3/2)tanq2(1)cot2cos(/4/2)eN=+cq(1)cotNN=?Terzaghi公式假 设:地基材料为刚塑性,考虑重度,基础与地基之间完全粗糙(或光滑)。(矩形基础)(圆形基础)(条形基础)p21(1)tan2 coskN=2.2.1 持力层承载力验算2.2 地基承载力验算kapfkmaxa1.2pfkmin0p中心荷载偏心荷载(小偏心)kapfdpFk+GkMkb 0.00kmaxkminpblae3abpkmaxFk+Gk大偏心kkkmax2
7、()3FGpla+=/2abe=cazzzppf+kc()(2 tan)zpp bpbz=+kc()(2 tan)(2 tan)zpp blpbzlz=+0.00dzbztanztancpk=pp0pz持力层软弱下卧层Fk+Gk2.2.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矩形基础条形基础2.3 地基稳定性验算1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滑移2偏心、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建筑物倾斜3地基整体滑动、建筑物倾覆2.4 地基变形计算2.4.1 土的压缩及地基变形计算epelg pcC1sC1cp(1)土的压缩的特点加 载卸载再加载(2)地基沉降计算的特点基 坑 开 挖不同的压缩量基础及上部 结构施工沉降全部为再压缩量。(p pc
8、)再压缩量不能忽略。基 底 最 终 压 力再压缩量可忽略不计。(p pc)(3)深基坑(p pc)(1)浅基坑(2)中深基坑自 重 压 力1iin1i 第层i第 层/l b z b(,)l bi-1zzinzzn第 层 0.001.利用压缩模量、回弹再压缩模量计算地基沉降(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c01abs11ss()()niiiiiiippssszzEE=+=+1a11s()niiiiiipsszzE=01bc11s()niiiiiipsszzE=(1)p pc=d 时(部分补偿)(2)ppc 时(全补偿或超补偿)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忽略回弹再压缩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4.2
9、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压缩模量再压缩模量c0c10clg1niiiiiiihppsCep=+=+elg p0ecCc0pp+ecp2利用压缩指数、回弹指数计算沉降(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1)正常固结土(OCR=1)c0ciiippp+c0ms10clg1miiiiiiihppsCep=+=+c0ciiippp+cc0nsc10cc(lglg)1niiiiiiiiiihpppsCCepp=+=+cpcpelg psC0ecC1e2ec0pp+c0pp+(2)超固结土(OCR1)(m层土)(n层土)mnsss=+附加应力自重应力先期固结压力 elg p0ecCc0pp+cp1e2ecpc0c10c
10、lg1niiiiiiihppsCep=+=+(3)欠固结土3由载荷试验变形模量用于地基变形计算(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源于叶果罗夫()法,假设基础为刚性,按弹性理论推得。1k10niiiisp bE=与分层总和法的比较“规范”法中,假设基础为刚性,采用总压力按弹性力学方法计算位移;分层总和法中,荷载均匀作用在地表,采用基底附加应力按弹性力学 方法计算应力,再假设土层无侧向变形来计算沉降。3.柱下条形基础计算3.1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概念3.2 不考虑相互作用(变形协调)的计算方法3.3 地基模型3.4 考虑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计算方法3.1 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概念(2
11、)上部结构基础、基础地基之间的变形协调方程由于上部结构、基础、地基的受力变形相互影响,故合理的计算方法是 将其一同考虑。即满足:(1)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各自的平衡方程 3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不考虑结构、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仅满足各自的平衡方程,但相互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不满足。(2)仅考虑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地基基础变形协调条件,但不满足上部结构基础变形协调条件。(3)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结构基础、基础地基变形协调方程。最合理但计算也最复杂。不同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3.2 不考虑相互作用(变形协调)的计算方法1静定法2倒梁法以上两种方法可见本科 基础工程教材。(,)
12、(,)p x yk s x y=假定地基土界面上任一点处的沉降与该点所承受的压力成正比。3.3 地基模型3.3.1 Winkler模型及其改进形式1Winkler模型(1867)将实际的地基土层简化为便于计算分析的模型。Winkler模型及其改进形式 弹性半空间模型 有限压缩层模型 地基实体模型基底压力-基底沉降之间的关系。SP=1()0()ijijkabij=缺 陷:忽略了地基中的剪应力,因而无法考虑应力的扩散。优 点:计算方便,常可得到直接使用的解析解。适用范围:厚度较小的软土。基础底面沉 降压 力柔 度 矩 阵基底压力-沉降关系2(,)(,)(,)p x ykw x yTw x y=(1
13、)费罗年柯-鲍罗基契(-,1940,1945)模型相当于用薄膜将独立的弹簧联系起来,因此有2双参数模型目 的:弥补Winkler模型不考虑应力及变形扩散的缺点。以抗弯刚度为D 的薄板将独立的弹簧联系起来,因此有4(,)(,)(,)p x ykw x yDw x y=(2)海腾尼(Hetenyi,1946)模型4p(,)(,)(,)p x ykw x yGw x y=(3)巴斯捷纳克(,1954)模型以只能产生横向剪切变形而不可压缩的剪切层将独立的弹簧联 系起来,因此有()(1)(,)1(,)mp x ykew x y=+2xl=2yb=bml=3.三参数模型(利夫金模型,1967)广义Wink
14、ler模型3.3.2 地基模型参数的确定3.3.3 弹性半空间模型对均匀的各向同性弹性半无限空间,由Boussinesq解,集中力P作用下地 表r点的沉降为2(1)PsEr=2(1)iiiiiPsFEa=i 网格内均匀荷载作用下,中心点的沉降为222 lnln()1ln1()1iiaabaaaFbbabbb=+j网格集中力作用下,i网格中心点的沉降为2(1)jijijPsEr=故柔度矩阵为221()11()iiijijFijEaijEr=优 点:地基变形不仅与该点所受的力有关,而且与其它点作用力有关,较 Winkler模型合理。缺 点:没有考虑到地基土的塑性,导致基础边缘下地基反力过大。SP=
15、3.3.4 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竖向变形,计算时假设压缩过程中地基土无侧向膨胀,最终下沉量为基础底面下压缩层范围内各土层压缩量的总和。柔度矩阵为z1smijkikijkikHE=能较好地反映出基底下土层的变化,但计算工作量大。SP=3.3.5 地基土的非线性本构模型将地基作为实体进行计算,采用相应的 计算模型模拟土的受力变形性质,即本构关 系(应力应变关系)。(1)双线性与多段线性模型1线弹性模型2非线性弹性模型(广义Hooke定律)(2)E-模型(双曲线模型,Duncan-Chang模型,1970)1131ba+=11ba+=31应力-应变关系为双曲线关系或应力-应变曲线的
16、切线模量为f2313taa31 sin12cos2sinnRcEppk=+()()()3132cos2sin1 sinc+=f()133(1 sin)12cos2sinc+f()根据Mohr-Coulomb准则,土样破坏时,应有因此,必有fRc需由三轴试验确定的参数nk3at2lg(1)FpAG=133f13aa31 sin()12cos2sinnARkppcd=+().()()泊松比的计算公式为需由三轴试验确定的参数G、F、d(2)剑桥模型(Roscoe,1968)及修正剑桥模型(3)K-G模型3弹塑性模型(1)Lade-Duncan模型(1975)3.4 考虑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的条形基础的
17、计算方法3.4.1 Winkler地基上的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44d()dwEIBkwq xx=+条形基础所受之力通常为由柱传来的集中力(矩)()0q x=444d40dwwx+=44kBEI=(单位:m-1)1弹性特征长度,反映梁与地基间的相对刚度。上述微分方程的通解为1234(cossin)(cossin)xxweCxCxeCxCx=+02xPwAkB=202xPBkB=04xPMC=02xPVD=02xPpAB=(cossin)xxAexx=+sinxxBex=(cossin)xxCexx=cosxxDex=0 x 注意:例如,对集中力P0 作用下的无限长梁,其解为 有限长梁(1)叠
18、加法lPAB M梁 I xlPM梁 II xPAPBMAMBAB 4422ABABllaPPMMCDM+=2222ABABllaPPMMDAV+=4422ABABllbPPMMCDM+=2222ABABllbPPMMDAV+=利用无限长梁的计算公式通过叠加法得到有限长梁的公式。0PwwkB=02PMM=0VPV=12 chcos(chsinshcos)wGxxHxxxxF=+12 shsin(chsinshcos)MGxxHxxxxF=+1(chsinshcos)shsin)VGxxxxHxxF=+22shsinFll=shcoscossinchcosGlablab=sh(sinchcossh
19、)sh(shcoschsin)Hlabablabab=+x梁的挠度(梁的左端为固定端时,得到vij的计算公式)链 杆 内 力梁 端 沉 降梁 端 转 角外荷 载产 生的 挠度0010nijiiPjjaxs=(i=1,2,3,n)10niixP=+=P10iniiaMx=+=II.平衡条件竖向力弯矩(对端点)地基的沉降(半无限弹性体地基)21ijijsFEl=s1niijjjx s=(i=1,2,3,n)由bsii=得ijijijsv=+xj=1作用下i点处地基的沉降sij 及梁的竖 向位移vij 之和III.求 解ix00s3个方程联立求得(i=1,2,3,n)3.4.4 差分法以差分方程代替
20、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将微分方程的求解变为线性代数方 程组的求解。11dd2iissssxxx+=22112222d(/)d()iiisssssxsxxxx+=22bbddiiMsxE I=112bb2()iiiiiMsssE Ix+=由梁的弯曲关系式iiiii ii iRBlpBl k sK s=Winkler地基的每段反力为根据梁左段的平衡,有1P1()iijjijMlij K sM=1bb11P21(2)()iiiiijjijE Issslij K sMl+=+=(i=2,3,n1)Pn1()0njjjlnj K sM=10njjjK sP=弯矩力3.4.5 有限元法作 业 1F=1000
21、kN5m5m请于第7周结束以前,发至 。承受集中荷载的条形基础的抗弯刚度EI=2106 kN.m2,梁长l=10m,底面 宽度b=2m,地基土的弹性模量E=20MPa,泊松比=0.3。试按链杆法计算梁 的挠度、弯矩、地基反力分布曲线。要求:(1)为保证较为准确地给出挠度、弯矩、地基反力的分布形式,要求计算 截面不少于11个。(2)建议编程或借助于Excel、Matlab等计算。提交的文本中应给出详细计 算过程。(3)独立完成,且勿抄袭,否则该作业成绩为0。4.筏形基础计算4.1 简化计算方法刚性板法4.2 考虑基础-地基相互作用的板的内力计算(1)筏基的类型平板式梁板式梁板式筏基(3)内力计算
22、(2)计算内容地基承载力、变形、稳定性基础底面尺寸基础结构内力基础高度和配筋平板式梁板式板梁板刚性板法弹性板法?概 述(4)板的内力xMyMxyyxMM=xQyQ弯 矩剪 力扭 矩截面上的 应力分布MyMyxQyQxMxMxy截面上 的内力刚性板法:地基反力线性分布(Winkler地基,板刚性),筏板刚性较 大时比较适用。属完全不考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算 法。弹性板法:将筏板视作放在Winlkler地基或半无限空间地基上的板,它考虑了基础地基间的相互作用,较刚性板法更为合理。4.1 简化计算方法刚性板法4.1.1地基反力荷载的计算当柱荷载相对比较均匀(相邻柱荷载变化不超过20
23、),柱距相 差不大(相邻柱距变化不大于20)时,若柱距小于1.75/,或筏基 支承着刚性的上部结构时,可认为基底反力呈线性分布。44JEkbh=刚性板法:地基反力线性分布(Winkler地基,板刚性),筏板刚 性较大时比较适用。属完全不考虑上部结构、地基、基础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算法。柔度系数、特征系数(1)适用条件xyyxWePWePAPp=minmax(2)基底压力计算4.1.2 内力计算-条带法双向偏心计算公式将板分别沿纵向、横 向分割成互不联系的梁进 行计算。适用于平板式筏基。缺 点:忽略了板-板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承 受 2/3 的 荷 载承 受1/6 的 荷 载承 受1/6 的 荷
24、 载4.1.3 双向板法该法适用于筏基沿柱网布置肋梁而网柱单元内无小肋梁,且柱网在 纵、横两个方向上的柱间距lx 及距ly 的比值小于2.0的情况。pxpylxly0625.px()122233+alalpyyy2肋梁的受力计算1适用条件梁板式筏基梁板基 底 反 力基底反力网格板上的基底反力向肋梁的传递作用在肋梁上的荷载连续梁连 续 梁3板的内力计算(1)方法1结构力学法将每格中的板分别看作沿纵、横两个方向发生弯曲的梁,其相应的挠度 分别为wx 和wy,分担的荷载分别为qx 和qyabbqyqxlxlyMaMbMxMy4445xyww=qx 和qy 原 理 按四周约束的不同形式,网格板可分为5
25、种简支:位于筏板外边界的梁对网格板的约束视为简支约束。网格板所受约束的分类固支:位于筏板中间的梁对网格板的约束视为固支约束。1.三边简支,一边固定;2.两对边简支,两对边固定;3.两邻边简支,两邻边固定;4.三边固定,一边简支;5.四边固定。212()1624xxaxxxMpl=+2212xbxxMpl=跨中弯矩2xixxMpl=2yiyyMpl=(1)单列连续板(情况 i=12)支座弯矩弯矩系数,查表确定弯矩系数,查表确定234()1624xxaxxxMpl=+2412xbxxMpl=跨中弯矩2xixxMpl=2yiyyMpl=(2)双列列连续板(情况 i=34)支座弯矩2318xcyxM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南交通大学 基础 工程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