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pdf(9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文 本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 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2012 年 01 月 I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发展战略.2 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2 第二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3 第三节 建设规模.3 第五节 发展战略.4 第三章 总体布局.6 第一节 聚落规划.6 第二节 空间结构.7 第三节 土地利用.8 第四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10 第一节 建设目标.10 第二节 生态格局与功能区划.10 第二节 生态保护与利用.11 第三节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14 第四节 绿地系统规划.17 第五章 环境保护规划.1
2、8 第一节 环境保护.18 第二节 资源循环利用.19 第六章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0 第七章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规划.21 第八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3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策略.23 第二节 产业布局.24 第三节 旅游发展与布局.26 II 第九章 综合交通规划.28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策略.28 第二节 区域与对外交通.29 第三节 内部道路.30 第四节 绿色公共交通.31 第五节 交通管理.32 第十章 基础设施规划.33 第一节 给水工程.33 第二节 排水工程.34 第三节 能源工程.35 第四节 燃气工程.36 第五节 电信工程.37 第六节 环境卫生工程.37 第十一章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8 第十二章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41 第十三章 空间分区管制.44 第一节 空间管制分区.44 第二节 五线保护与控制引导.46 第三节 建设强度控制.48 第四节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48 第十四章 近期建设规划.49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措施.50 第十六章 附则.55 附录.56 附录一 生态绿心地区乡村社区一览表.56 附录二 生态绿心地区规划城乡用地汇总表.58 附录三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规划建设用地汇总表.59 III 附录四 生态绿心地区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一览表.60 附录五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溪流生态廊道一览表.61 附录六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生态节
4、点修复一览表.62 附录七 生态绿心地区生态修复树种组合一览表.64 附录八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规划公园绿地一览表.65 附录九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66 附录十 生态绿心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一览表.67 附录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居民点安置方向一览表.69 附录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分类表.75 附录十三 生态绿心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一览表.75 附录十四 生态绿心地区主干道一览表.78 附录十五 生态绿心地区组团次干道一览表.79 附录十六 生态绿心地区绿线管制引导一览表.81 附录十七 生态绿心地区蓝线控制要求一览表.81 附录十八 生态绿心地区黄线控制要求一览表.82 附录十九 生态
5、绿心地区主要建设用地强度控制一览表.82 附录二十 生态绿心地区近期重大项目库.84 附录二十一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指标一览表.86 附录二十二 生态绿心地区主要数据一览表.87 1 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 第 1 条 规划背景 为了落实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年)的规划内容,科学引导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大力促进生态绿心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特编制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第 2 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2010 年2030
6、 年。其中,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近期为 20102015 年;中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远景为 2030 年以后。第 3 条 规划范围 生态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交汇地区,北至长沙绕城线及浏阳河,西至长潭高速西线,东至浏阳柏加镇,南至湘潭县梅林桥镇,具体按照 1:10000 地形图参照现状图明显地物和规划主要交通道路划定。共有 17 个乡镇、4 个街道办事处。面积约 522.87 平方公里。其中,长沙 305.69 平方公里,占 58.46%;株洲 82.36 平方公里,占 15.74%;湘潭 134.82 平方公里,占 25.80%。第 4
7、 条 规划依据 1 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 2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3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 年)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国际方案征集 7国家和湖南省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技术标准 8长株潭城市群及其三市相关规划 2 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战略发展战略 第一节第一节 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 5 条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四化两型”建设为指导,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确保城市群生态安全为抓手,坚守生态底线,提升生态功能,将生态绿心地区
8、建设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和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绿心。第 6 条 规划原则 1保护第一原则保护第一原则 摒弃“生态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旧观念,十分珍惜、更加严格地保护全省人民共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和城市群生态屏障,遏止过度开发与无序蔓延;夯实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竭力保全“绿肺”功能;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2永续利用原则永续利用原则 科学管理自然生态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与生态景观,维持区域生态健康,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功能的永续利用。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3分类指导原则分
9、类指导原则 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本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进行有效保护。4城乡统筹原则城乡统筹原则 城乡与自然彼此共生、城镇与生态建设双向渗透、城市与乡村统筹发展;实现功能布局多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交通系统绿色便捷高效、生态环境保护多样。3 第二节第二节 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 7 条 功能定位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两型社会生态服务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屏障、两型社会生态服务示范区。第 8 条 发展目标 建设成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样板区、湖湘文化展示区、两型社会创新窗口、城乡统筹试验生态文明样板区、湖湘文化展示区、两
10、型社会创新窗口、城乡统筹试验平台平台”。最终建设成为确保城市群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和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绿心。最终建设成为确保城市群生态安全的生态屏障和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绿心。1生态建设目标生态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提升、生态格局更加安全、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生态服务更加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生态绿心地区的生态枢纽作用,将长株潭三市有机地融合成为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2社会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邻里意识显著增强、社会秩序安定和谐。3文化发展目标文化发展目标 以湖湘文化为主题,以名人文化、伟人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为载体,融合地方文化与国际文化,促进多元化
11、和国际化发展。4城乡统筹目标城乡统筹目标 共建共享区域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实现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促进城乡融合,探索与创新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新模式。第三节第三节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第 9 条 用地规模 1规划至 2015 年,生态绿心地区总建设规模控制在 42.56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各组团建设规模控制在 21.96 平方公里以内;乡村社区建设规模控制在 20.6 平方公里以内。2规划至 2020 年,生态绿心地区总建设规模控制在 55.58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各组团建设规模控制在 40.28 平方公里以内;乡村社区建设规模控制在 15.3 平方公里以 4
12、内。3规划至 2030 年,生态绿心地区总建设规模控制在 66.99 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各组团建设规模控制在 58.14 平方公里以内;乡村社区建设规模控制在 8.85 平方公里以内。第 10 条 人口规模 规划至 2030 年,生态绿心地区常住人口控制在 26 万人以内。其中,城镇常住人口控制在 20 万人以内,乡村社区人口控制在 6 万人以内。第五节第五节 发展战略发展战略 第 11 条 总体发展战略 1高端占领高端占领、主动保护主动保护 实现“被动生态保守”到“主动生态保护”的转型,调整产业结构,设置产业进入门槛,以高端低碳一三产业占领生态绿心地区,促使生态绿心地区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
13、保护”向“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2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整体提升整体提升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引入高端低碳产业,加强与长株潭产业互动,综合提升组团区域职能;创新土地利用模式,防止土地空间过度开发,优先建设生态基础设施(尤其是生态屏障),确保生态安全,提供优质多样充足的生态服务。3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城乡统筹城乡统筹 重点挖掘与整合区域自然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社会设施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保障体系、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系、城乡一体的社会管
14、理体系,实现区域城乡统筹。第 12 条 总体发展策略 遵循生态优先、高端占领、城乡统筹、转型创新、“两型”建设原则,转变发展方式,5 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居住人口结构,整合生态空间结构,创新利用生态资本,引导重大综合生态项目落户。使生态绿心地区具有强劲的生态服务功能、有效的健康与素质提升功能、鲜明的生态文明示范功能。将生态绿心地区建设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品质的城市群绿心、共享生态服务的示范窗口。第 13 条 生态发展策略 1生态优先策略生态优先策略 遵循生态保护与生态服务优先原则,优先建设生态屏障、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文明,将生态绿心地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
15、、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生态服务策略生态服务策略 充分发挥森林、水系、湿地、农田、村镇等生态空间要素的生态服务作用,提供集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生态服务。3生态网络策略生态网络策略 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群落设计方法,以森林、水体、农田和湿地为斑块,以河流、高速公路和铁路及其防护带、自然山脉为廊道,规划形成斑块-廊道-基质的网络化景观生态格局,与长株潭三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有机地融为一体。4生态修复策略生态修复策略 以整体生态格局为基础,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指导,加强常绿阔叶林、碳汇林、滨岸带、湿地公园、道路防护林带、生
16、态农业、生态村庄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体生态修复、植被生态修复、土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第 14 条 文化发展策略 1文化品牌策略文化品牌策略 以政府为推动主体,以品牌战略意识为主线,构筑创新发展的厚重文化平台;经营并创新绿心品牌,建设成为国际性文化绿心。2文化传承策略文化传承策略 珍惜生态绿心地区文化遗产的多功能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弘扬湖湘文化特色,适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生态资源与周边人文历史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 6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3多元融合策略多元融合策略 挖掘、传承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并加入现代元素和世界元素。立足生态文化、创
17、造现代文化、融合世界文化、彰显湖湘文化,建设多元文化。第 15 条 产业发展策略 1高端占领策略高端占领策略 创新生态资本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设置产业进入门槛,用高端低碳一三产业占领生态绿心地区。2“两型两型”示范策略示范策略 整合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两型”转型,培育“两型”产业,充分利用生态绿心地区的生态特色,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现代服务业。3旅游带动策略旅游带动策略 吸引和建设休闲度假、会展论坛、观光旅游、健身养生等项目,用好用足生态绿心地区最具比较优势的资源;将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提升综合效益、整体形象和吸引力。第三章第三章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第一节第
18、一节 聚落规划聚落规划 第 16 条 聚落构成 通过交通引导、空间整合、居民点撤并,规划形成组团、乡村中心社区、乡村一般社区 3 种城乡聚落类型。第 17 条 组团 1昭山生态经济区昭山生态经济区 主要布置仰天湖主题公园、湖湘文化园、旅游接待中心、论坛博览会展中心、中部领事区、商务贸易区、创意产业园、体育休闲园、娱乐服务中心、生态宜居区等。7 2暮云低碳科技园暮云低碳科技园 主要布置低碳生态产业园、低碳产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动物园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综合配套服务片区、生态宜居区等。3柏加庭院式总部经济区柏加庭院式总部经济区 主要布置庭院式总部经济区、园艺博览园、苗木研发与生产基地、花木交易中心和综
19、合配套区等。4洞井洞井-跳马体育休闲区跳马体育休闲区 主要布置为体育休闲公园、国际赛事区、综合配套服务区、高端生态宜居区等。5白马垄生态旅游镇白马垄生态旅游镇 主要布置生态宜居区和配套服务区,注重完善功能,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6五仙湖休养度假区五仙湖休养度假区 主要布置休养区、度假娱乐休闲区。第 18 条 乡村社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全部迁出禁止开发区人口,集中安置限制开发区人口。规划设置 8 个乡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均为 4000 人;22 个乡村一般社区,人口规模800-2300 人(附录一)。第二节第二节 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第 19 条 总体结构 在保护第一、高端占领、转型创新理念
20、的指引下,以满足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实施周边式、组团状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心六区多点一心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1一心:以规划设立的昭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范围包括现状昭山风景名胜区(昭山森林公园)、东风水库森林公园、石燕湖森林公园、嵩山寺植物园和九郎山森林公园。2六区:昭山、暮云、洞井-跳马、柏加、白马垄和五仙湖 6 个组团。3多点:规划设置 8 个乡村中心社区和 22 个乡村一般社区。8 第三节第三节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第 20 条 建设用地布局 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 66.99 平方公里。其中,各组团建设规模 58.14 平方公里(满足 20 万城镇化人口的建设用地 20 平方公里和创新提升
21、功能用地 38.14 平方公里),乡村社区建设规模 8.85 平方公里(附录二、附录三)。1行政办公主要布置在昭山和暮云;设置国际总部办公机构。2商业金融主要布置在昭山和暮云;设置大型金融贸易企业、市场和服务业。3文化娱乐主要布置在昭山;设置大型文化博览、会展中心、文化创意园等。4体育休闲布置在跳马和昭山;建设洞井-跳马体育休闲公园、昭山体育休闲公园。5教育科研主要布置在昭山、暮云和柏加;设置昭山国际科研机构、暮云高科技研发基地和柏加花卉苗木研发基地。6居住主要布置在昭山、暮云和同升湖,设置生态宜居示范区。7绿色空间布局主要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农业、生态林地用地。第
22、 21 条 用地控制引导 1珍惜土地资源,创新利用各类用地,流转农村土地,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旅游业。严格控制城乡土地利用规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益。2建立组团发展动态监控机制,依据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变化,紧密结合发展重点调控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适时制定规划应对方案;积极推动组团建设,优化空间结构。3按照城乡统筹要求以及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相对集中、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护环境原则,通过搬迁、缩减和整合,合理布局小城镇和乡村社区。强化小城镇辐射职能,依托小城镇道路网体系点轴式发展,形成空间分布相对均匀、辐射范围合理、围绕小城镇
23、的乡村社区空间结构。4加强城乡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与土地利用的引导。9 第 22 条 昭山生态经济区用地 省级会展文化中心之一,生态旅游服务基地,国际总部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的优秀典范。以行政办公、文化娱乐用地、商业金融用地与居住用地为主。第 23 条 暮云低碳科技园用地 重点发展低碳高新技术产业,以一类工业、仓储物流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第 24 条 柏加庭院式总部经济区用地 庭院式总部经济所在地,以文化娱乐用地、居住用地、园林生产绿地为主。第 25 条 洞井-跳马体育休闲区用地 洞井主要是体育休闲、高档住区,跳马以居住、文化娱乐用地为主。第 26 条 白马垄生态旅游镇用地 结
24、合城际铁路站点,以居住用地、旅游服务用地为主。第 27 条 五仙湖休养度假区用地 休养度假基地,主要为旅游服务用地与文化娱乐用地。第 28 条 乡村社区用地 乡村社区实行集中安置,建设用地规模 8.85 平方公里。乡村中心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30 平方米以内;乡村一般社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 150 平方米以内。第 29 条 农业用地 现状耕地 13493 公顷,规划减少到 11404 公顷,主要用于退耕还林。第 30 条 生态建设用地 由水域、耕地、林地、园地组成,包括森林公园、昭山风景名胜区(昭山森林公园)。其中规划水域 5225.1 公顷;耕地 11404 公顷;林地 33857.1
25、1 公顷。10 第四章第四章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第一节第一节 建设目标建设目标 第 31 条 保护与建设目标 1以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构建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生态农业、生态村镇和生态廊道建设,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品质的都市绿心。2保护林业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规划期末生态绿心地区总体森林覆盖率达到65,其中禁止开发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80,限制开发区森林覆盖率达到 60,控制建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50;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生态绿心地区森林总面积 60以上;森林蓄积量达 100 万立方米;综合物种指数大于 80%,本地植物指数大于 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株潭 城市群 生态 心地 总体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