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pdf
《硕士论文-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pdf(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研究姓名:兰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指导教师:韩宝明20090601中文摘要中文摘要摘要: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规模、分布特征、规律等相关指标及其分析是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系统规模选择、系统建设效益分析、各项专业设计的基础和前提依据,是轨道交通建设各阶段必不可少的定量参考依据。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客流预测中大多采用四阶段的方法建立土地利用一交通相互关系模型。作为典型的集计模型,四阶段模型层次分明,易于理解和接受。但是这种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在很多方面也有其不足之处。论文结合作者参与地铁客流预测的相关项目,对我国城市轨道交
2、通客流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在完善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理论和方法,提高预测精度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的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研究了我国常用的土地利用决定交通需求理论和四阶段客流预测模型,并对其可改进之处进行了分析说明。同时论文认为全日客流总量是客流预测可信度评价的主控点,指出对全日客流总量做好宏观总量控制是一个总体控制环节,是客流预测成果评价的质量控制点。在预测中应注意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宏观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取值,从而在宏观上把握客流预测结果。通过对传统的四阶段客流预测模型的分析研究,论文结合非集计模型的优点提出了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
3、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是以各小区分类居民的出行目的链为基础数据计算出行产生;以出行目的链数据作为输入,出行分布比例数据作为条件计算居民出行分布;以出行目的和居民可选择出行方式为介入条件,进行方式划分;最后运用用户平衡理论得到交通分配结果。该模型解决了传统四阶段客流预测模型中未充分考虑居民出行活动链、不同出行目的对出行分布的影响以及居民出行方式链等缺陷。基于出行目的链的客流预测模型是结合集计模型和非集计模型的综合模型,更符合实际,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考虑到模型的实用性,论文以V i s u a lS t u d i o N E T 为开发环境,利用V i s u a lC 拌对O
4、R D I S(出行生成一分布)计算软件进行了初步设计。该英文名为分别取交通产生(O r i g i n a t i o n)和分布(D i s t r i b u t i o n)前二个和三个字母组成。O R D I S 计算软件是用于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的出行生成一分布的计算。最后论文以一个假设案例对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的出行生成一吸引分布阶段的计算分析进行了说明。关键词;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出行目的链;四阶段客流预测模型:非集计模型分类号:U 4 9 1 1】A B S T R A C TA BS T R A C TA B S T R A C T:T h
5、er a i lt r a f f i c Sp a s s e n g e rf l o wi st h eb a s ea n dp r e c o n d i t i o nf o rt h en e c e s s i t ya n a l y s i s,s c a l ec h o i c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s i g n I t St h eg i s ta n dr e f e r e n c ef o rt h eb u i l d i n gp h a s e sf o ru r b a nr a i lt r a n s i t N
6、 o w,m a n yc i t i e sa d o p tf o u rs t e p sm o d e lf o r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 A st h et y p i c a la g g r e g a t e dm o d e l,f o u rs t e p sm o d e lf i ta r e ap l a na n dt e n d st o w a r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H o w e v e r,i td o e s n tc o n s i d e rm a n yp o
7、 i n t s,s u c ha st h er e s i d e n t i a lt r a v e lb e h a v i o r,t h ee f f e c to fd i f f e r e n tt r a v e l Sp u r p o s et oa t t r a c t i o na n di m p e d a n c e,a n dS Oo n I ti ss i g n i f i c a t i v et oR e s e a r c ht h em e t h o df o rt h e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8、a s t T h i st h e s i ss u m m a r i z e d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t h em e t h o df o rt h e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f o c u s i n go nt h el a n du s i n gt h e o r ya n dt h ef o u rs t e p sm o d e l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t h ec o n t r o lo f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9、c a lq u a n t i t yi s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I nt h ec o u r s eo ft h ef o r e c a s t,w es h o u l dn o t i c et h em a c r o s c o p i c a lp a r a m e t e r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f o u rs t e p sm o d e la n dt h ed i s a g g r e g a t e dm o d e lf o rp a s s e n g e rf l
10、 o wf o r e c a s t,t h et h e s i sp u t sf o r w a r dan e wm o d e l,n a m e dt h em o d e lo fr a i l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b a s e do nt h ec h a i no ft r a v e l Sp u r p o s e T h i sm o d e ls o l v e s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f o u rs t e p sm o d e la n da c c o r dw i
11、t ht h ef a c t I no r d e rt oi n c r e a s i n gt h ep r a c t i c a b i l i t yo ft h em o d e l,t h et h e s i sd e s i g n st h eO R D I Sc o u n t i n gs o f t w a r eb yV i s u a lC 撑O R D I Sn a m e df r o mt w ow o r d s:O r i g i n a t i o n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R D I Sc o u n t i
12、 n gs o f t w a r ei su s e dt oc o u n t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r e s u l ta t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 lo fr a i l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b a s e do nt h ec h a i no ft r a v e l Sp u r p o s e A tl a s t,t h et h e s i sg i v e sac a s et oe x p l a i nt h ec o
13、 u n to f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 lo fT h eR a i l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B a s e do nT h eC h a i no fT h eT r a v e l Sp u r p o s e K E Y W O R D S:r a i lt r a f f i c;p a s s e n g e rf l o wf o r e c a s t;c h a i no ft h et r a v e l Sp u r p o s e;f o u rs t
14、e p sm o d e l;d i s a g g r e g a t e dm o d e lC L A S S N 0:1 5 4 9 1 1】表目录表目录表1 1 部分城市典型线路实际客流与预测客流对比2表2 1 我国9 大城市轨道客流预测方法汇总1 0表3 1 上海三次交通调查和远期预测得到的出行率分布表(人次日)1 6表3 2 方式结构分析表18表3 3 国外主要城市主城区机动化出行方式构成分析表()2 0表3 4 晚高峰早高峰比例计算表2 1表4 1 出行分布矩阵2 4表4 2 交通小区居民分组2 5表4 3 出行目的(活动)列表2 6表4 4 居民分组的目的链数据及其概率()2
15、 8表4 5 阻抗取值(北京)3 2表4 6 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适宜出行距离和时间3 5表5 1 各类数据说明4 3表5 2 主界面各按钮功能介绍4 5表5 3 基础数据分界面按钮功能介绍4 7表5 4 分类统计界面按钮功能介绍51表6 1 出行目的数据5 3表6 2 出行目的链数据5 3表6 3 预测年人口、土地利用数据5 4表6 4 工作出行吸引强度权重系数5 4表6 5 中学生上学出行吸引强度权重系数5 4表6 6 小区间的距离5 4表6 7 各小区居民种类及其出行目的链数据5 5表6 8 吸引强度计算表(1)5 5表6 9 吸引强度计算表(2)5 6表6 10 吸引强度量化数据j 5
16、6表6。11 小区间交通阻抗量化数据5 6表6 1 2 小区间出行分布比例数据5 7表6 1 3 小区l 出行分布结果(H W H1)5 8表6 1 4 小区l 出行分布结果(H W H2)5 8表6 1 5 小区l 出行分布结果(H w L H1)5 8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6 1 6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f=1)。5 9表6 1 7 小区l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f=2)5 9表6 1 8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f=3)5 9表6 1 9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H W L H2)5 9表6 2 0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H W L H3)6 0表6 2 1 小区1 出行分
17、布计算结果(g=1)6 0表6 2 2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2)6 0表6 2 3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3)6 0表6 2 4 小区2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1)6 1表6 2 5 小区2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3)6 1表6 2 6 小区3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1)6 1表6 2 7 小区3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3)6 1表6 2 8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1)6 2表6 2 9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2)6 2表6 3 0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3)6 2表6 3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g=4)6 2表6 3 2 小区1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6 2表6 3 3 小区2 出
18、行分布计算结果6 3表6 3 4 小区3 出行分布计算结果6 3表6 3 5 城市出行分布结果6 3图目录图目录图1 1 论文结构示意图6图2 1 四阶段客流预测流程图9图3 1 我国主要城市人均出行率现状l5图3 2 预测中规划年交通结构示意图1 9图3 3 各大城市运量早高峰系数示意图2 1图3 4 各大城市断面早高峰系数示意图2 2图4 1 某居民出行示意图2 3图4 2 基于出行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流程图2 7图4 3 出行吸引分布组合模型计算流程图3 3图4 4 日本大阪市中心区居民不同目的交通方式利用情况3 4图4 5 基于出行目的链的交通方式划分示意图3 6图5 1O R
19、 D I S 计算软件流程图4 4图5 2 0 R D I S 计算软件主界面4 6图5 3 输入数据界面1 4 6图5 4 输入数据界面2 4 7图5 5 输入数据界面3 4 7图5 6 居民分类界面4 8图5 7 出行目的界面4 8图5 8 出行目的链界面4 8图5 9 小区数目界面4 9图5 10 小区出行目的链界面4 9图5 1 l 小区居民数据界面4 9图5 12 吸引强度界面_ 5 0图5 13 交通阻抗界面5 0图5 1 4 分布比例界面。5 0图5 1 5 分小区统计界面5 l图5 16 分居民统计界面。51图5 1 7 分出行目的统计界面5 2图5 18 分出行目的链统计界面
20、5 2图6 1 小区划分示意图5 3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导师签名:椎爵签字日期。砷年6 月明q J uf脂叩耋一吖氰年签罗者沙恻渺文期沦日位字学签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21、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耋胛签字日期:夕哆年驴月卢日7 5致谢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韩宝明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有了他的支持、关心和指导,我才能将这个课题顺利开展。导师在研究方向和研究路线的确定、课题的研究等方面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导师渊博的知识、活跃的学术思想、敏捷的科学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和高尚的品德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终生难忘。从我认识导师到本论文完成近2 年的时间里,我从恩师那里获得的不仅仅
22、是各种知识和科研技能,更加懂得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导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令我倍受感动,这段令人难忘的求学之路上,他既是严师,又像慈父,更像一位亲密的朋友。借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韩宝明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把我带进了科学的殿堂,是您的培养,才有了我的今天。感谢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全永粲教授、郭继孚教授、孙壮志博士、刘剑锋工程师、姚广铮工程师和孙富亮工程师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他们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帮助我解除谜团,并提供了很多数据支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撰写论文期间,鲁放老师、李得伟老师和张琦师姐等多次与我进行学术探讨,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他们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在
23、此表示我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景晓志、王建波、王莹、常丹、胡秀秀、刘娜、彭宇拓、席锦池、朱清兰等同学在写作中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另外感谢其他同学,像高跃文、张娟、王鹏、宇海龙、陈柏谦、张戬、黄远春、高国飞、陈蔚等在论文写作中和生活中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他们对我的信任、爱护和关怀是我这几年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是他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才能使我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感谢大家!绪论1 绪论1 1研究背景及意义1 1 1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的作用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规模、分布特征、规律等相关指标及其分析是轨道交通建设必要性、系统规模选择、系统建设效益分析、各项专业设计的
24、基础和前提依据,是轨道交通建设各阶段必不可少的定量参考依据。因此,提供这些依据和参考的客流预测工作也必然的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工程可研、初步设计、运营招商等各个阶段都涉及到客流预测,而且在不同阶段对客流预测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线网规划阶段:确定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的定量依据;建设规划阶段:论证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确定近期建设方案和建设时序提供参考;可研设计阶段:配合工程设计,是确定系统选型、规模、车辆编组、运营组织、车站规模,车辆段规模等指标的判断依据;运营招商阶段:是线路运营
25、组织、运营招标和测算项目运营效益的依据。归纳起来,客流预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确定合理的线路建设规模和测算轨道交通线路运营的经济效益,为轨道交通线路选型、车站设计、车辆配置、运营组织等提供设计依据和决策基础。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轨道线路的修建规模是否合理,运营后能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客流预测工作的任务是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营的全过程提供需求及与相关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决策信息;是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角度考察轨道交通线路在缓解交通压力、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既定国策下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对轨道交通建设的决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论文 基于 出行 目的 轨道交通 客流 预测 模型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