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EMC设计指导书.pdf
《PCBEMC设计指导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BEMC设计指导书.pdf(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PCB EMC设计指导书设计指导书 前 言前 言本技术规范根据国家标准GJB72-85 和原邮电部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系列标准编制而成。本规范于 月月日首次发布。本规范起草单位: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本规范批准人:本规范修改记录:前 言 电磁兼容性(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根据国家军用标准GJB72-85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名词术语第5.10条,定义为:“设备(分系统、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即:该设备不会由于受到处于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的电磁发射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它也不会使同一电磁环境中其他设备(分系统、系统),因
2、受其电磁发射而导致或遭受不允许的降级。”纵观国内外业界精英的做法,无一不是在产品的预研、开发阶段投入大量精力,在设计阶段开展EMC工作,避免可能出现的电磁兼容问题。我司在EMC等产品专项工程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EMC特别工作小组、EMC专业实验室、CAD研究部、SI研究部、机电工程部以及相关产品线均做出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作为EMI的源头,器件选型、原理设计、PCB设计已逐渐引起重视,硬件开发人员对PCB的EMC设计提出了要求。为了对PCB的EMC设计成果加以总结、推广,同时对一些未知的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以CAD研究部、SI研究部为主,在机电部、EMC实验室、传输产品线的
3、积极参与下,编制了PCB的EMC设计指导书。在此,对参与此书编写的汤昌茂、钟章明、姚习武、何平华、潘丰斌、孟繁涛等同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积极提供资料、参与评审、校正的吕鸿涛、姜向忠、胡庆虎、南建峰、吴雨佳、沈晓兰、吴均、于小卫、唐晟等同事、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自始至终参与指导、评审的EMC特别工作小组全体成员表示由衷的谢意。参与本书编写的有:本书由 负责校核和编辑,指导书定位为PCB的EMC设计参考,谨供硬件工程师进行PCB设计时参考,可以充分借鉴现有的工作经验,在多种因素中进行折衷考虑,成功地完成原理图的物理实现。文中的有些观点、建议仅仅是现有工作经验的总结,由于EMC领域的诸多未知因素,
4、加上编者的水平有限,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大家不断批评、指正。对于本文的任何不明白之处,以及任何有益建议请与CAD研究部(兼EMC特工组)的 联系),共同探讨PCB的EMC设计过程中的任何实际问题。编者 目 次224.1 接地的含义.224 地的分割与汇接.213.4.7 储能电容的设计.203.4.6 去耦电容与旁路电容的设计建议.193.4.5 电容器的选择.183.4.4 ESL对并联电容幅频特性的影响.183.4.3 ESR对并联电容幅频特性的影响.163.4.2 电容自谐振问题.163.4.1 滤波电容的种类.163.4 电容在PCB的EMC设计中的应用.163.3.2 滤波电
5、路的布局与布线.153.3.1 滤波电路的形式.153.3 滤波电路.143.2.5 共模电感.133.2.4 铁氧体磁珠.133.2.3 电容.133.2.2 电感.133.2.1 电阻.133.2 滤波器件.113.1 概述.113 滤波.102.2.5 滤波器件.102.2.4 总线驱动部分.102.2.3 电感线圈.92.2.2 时钟部分.92.2.1 电源部分.92.2 特殊器件的布局.82.1.4 综合布局.82.1.3 按信号类型分.82.1.2 按频率划分.82.1.1 按功能划分.82.1 模块划分.72 模块划分及特殊器件的布局.31.3.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
6、.31.3.2 Vcc、GND 作为参考平面,两者的作用与区别.31.3.1 Vcc、GND 平面的阻抗以及电源、地之间的EMC环境问题.31.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21.2 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要求.21.1.2 信号层数.21.1.1 Vcc、GND的层数.21.1 合理的层数.11 层的设置.1第一部分 布局.14 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13 定义.12 范围.11 目的.516.1.1 对电源/地平面分割造成的开槽.516.1 开槽的产生.516 跨分割区及开槽的处理.505.2.2 过孔数量对信号质量的影响.495.2.1 过孔对阻抗控制的影响.495.2 过孔对信号传导
7、与辐射发射影响.485.1.2 对过孔模型的影响因素.485.1.1 过孔的数学模型.475.1 过孔模型.475 过孔.474 特殊信号的处理.463.5 阻抗控制案例.453.4.2 屏蔽地线线宽对阻抗的影响.433.4.1 地线与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对信号线阻抗的影响.433.4 屏蔽地线对阻抗的影响.433.3.3 当介质厚度为25 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423.3.2 当介质厚度为13 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413.3.1 当介质厚度为5mil时的差分阻抗随差分线间距的变化趋势.413.3 差分阻抗控制.403.2 生产工艺对对阻抗控制的影响.38
8、3.1.3 偶模阻抗、奇模阻抗、差分阻抗.373.1.2 特征阻抗.363.1.1 输入阻抗:.363.1 特征阻抗的物理意义.363 阻抗控制.352.2 布线层的优先级别.332.1.3 微带线与带状线的比较.322.1.2 带状线(Stripline).322.1.1 微带线(Microstrip).322.1 表层与内层走线的比较.322 优选布线层.301.3 串扰.281.4 传输线的反射.271.3.2 带状线(Stripline).261.3.1 微带线(microstrip).261.3 传输线的种类.261.2 传输线模型.261.1 概述:.261 传输线模型及反射、串扰
9、.26第二部分 布线.254.4.3 单板接地方式.254.4.2 背板接地方式.254.4.1 系统接地方式.244.4 关于接地方式的一般选取原则:.244.3.4 以上各种方式组成的混合接地方式.234.3.2 多点接地.234.3.1 单点接地.224.3 基本的接地方式.224.2 接地的目的.704.2 大面积接地.704.1 接地分类.704 接地.693.2 频率合成器数据线、时钟线、使能线的滤波.683.1 电源和控制线的滤波.683 滤波.672.5 屏蔽腔的尺寸.662.4 屏蔽材料和方法.662.3 敏感电路和强辐射电路.652.2 器件布局.652.1 隔离.652
10、隔离与屏蔽.641.2 射频专用板材.641.1 普通板材.641 板材.64第四部分 射频PCB的EMC设计.632.3.3屏蔽层.632.3.2 地分割与各种地的连接.632.3.1 电源分割及热插拔对电源的影响.632.3 电源、地分配.632.2 阻抗匹配.622.1.2 接插件模型与针信号排布.622.1.1 接插件的选型.622.1 接插件的信号排布与EMC设计.622 背板的EMC设计.611.2.2 板间互连电平、驱动器件的选择.601.2.1 板位结构影响;.601.2 单板板位结构.591.1 单板信号的互连要求.591 背板槽位的排列.59第三部分 背板的EMC设计.59
11、7.5 EMC与信号质量关系小结:.597.4 EMC与信号质量的不同点.597.3 EMC与信号质量的相同点.587.2 信号质量简介.577.1 EMC简介.577 信号质量与EMC.566.3.6 跨“静地”分割的处理.556.3.5 高密度接插件的处理.556.3.4 接插件(对外)不应放置在地层隔逢上.546.3.3 当跨开槽走线不可避免时,应该进行桥接.546.3.2 当PCB板上存在不相容电路时,应该进行分地的处理.546.3.1 需要严格的阻抗控制的高速信号线,其轨线严禁跨分割走线.546.3 对开槽的处理.536.2.3 信号跨越电源平面或地平面上的开槽的问题.536.2.2
12、 分地”的概念.526.2.1 高速信号与低速信号的面电流分布.526.2 开槽对PCB板EMC性能的影响.516.1.2 通孔过于密集形成开槽.791.5 布线和供电.791.4.5 耐划痕试验.791.4.4 抗电强度试验.791.4.3 热循环试验与热老化试验.791.4.2 印制板材料的阻燃等级.791.4.1 PCB板的机械强度.791.4 涂覆印制板.781.3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771.2.4 可更换电池.771.2.3 PCB上的熔断器.761.2.2 电击和能量的危险.761.2.1 对安全标识通用准则.761.2 安全标识.761.1 引言.76第五部分 附录.766 其
13、它设计考虑:.755.8 射频信号走线两边包地铜皮.755.7 带状线布线 .735.6 微带线基本元件.735.5 微带线功分器.735.4 微带线耦合器.725.3 微带线布线.725.2 转角.715.1 阻抗控制.715 布线.714.5 接地平面的分布.714.4 接地时应注意的问题.704.4 射频器件接地.704.3 分组就近接地.深圳市公司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规范深圳市公司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规范Q/DKBA0.200.XXX-1999 PCB EMC设计指导书1.01 目的目的本指导书旨在指导公司PCB的EMC设计,将电路EMC设计要求在PCB中得以实现。本书旨在对我司PCB的EMC
14、设计现有成果加以总结、推广,结合我司PCB设计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及产品的EMC测试数据,谨供各硬件工程师进行PCB的EMC设计时参考。本指导书会不断升级,请使用最新版本。2 范围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单板、背板的EMC设计。3 定义定义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 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4 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引用标准和参考资料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PCB设计
15、规范GB4943-2000 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 IEC 60950 Safty of Infomation Technology Equiment电磁兼容原理与设计(电子科大)电子电路实用抗干扰技术如何设计符合电磁兼容要求的印刷电路板布线EMC培训讲义(Training for EMC design)实践电磁兼容技术Emi BookHigh-Speed Digital Design指导书内容指导书内容 1第一部分布局第一部分布局1 层的设置层的设置 在PCB的EMC设计考虑中,首先涉及的便是层的设置;单板的层数由电源、地的层数和信号层数组成;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以及电源、地平面的分割
16、对单板的EMC指标至关重要。1.1 合理的层数合理的层数根据单板的电源、地的种类、信号密度、板级工作频率、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以及综合单板的性能指标要求与成本承受能力,确定单板的层数;对于EMC指标要求苛刻(如:产品需认证CISPR16 CLASS B)而相对成本能承受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地平面乃是PCB的EMC设计的杀手锏之一。1.1.1 Vcc、GND的层数的层数单板电源的层数由其种类数量决定;对于单一电源供电的PCB,一个电源平面足够了;对于多种电源,若互不交错,可考虑采取电源层分割(保证相邻层的关键信号布线不跨分割区);对于电源互相交错(尤其是象8260等IC,多种电源供电,且互相
17、交错)的单板,则必须考虑采用2个或以上的电源平面,每个电源平面的设置需满足以下条件:?单一电源或多种互不交错的电源;?相邻层的关键信号不跨分割区;地的层数除满足电源平面的要求外,还要考虑:?元件面下面(第2层或倒数第2层)有相对完整的地平面;?高频、高速、时钟等关键信号有一相邻地平面;?关键电源有一对应地平面相邻(如48V与BGND相邻)。1.1.2 信号层数信号层数 在CAD室现行工具软件中,在网表调入完毕后,EDA软件能提供一布局、布线密度参数报告,由此参数可对信号所需的层数有个大致的判断;经验丰富的CAD工程师,能根据以上参数再结合板级工作频率、有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以及单板的性能指标
18、要求与成本承受能力,最后确定单板的信号层数。信号的层数主要取决于功能实现,从EMC的角度,需要考虑关键信号网络(强辐射网络以及易受干扰的小、弱信号)的屏蔽或隔离措施。1.2 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要求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要求面对日趋残酷的通讯市场竞争,我们的产品开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时间、质量、成本是我们能否战胜对手乃至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于高端产品,为了尽快将质量过硬的产品推向市场,适当的成本增加在所难免;而对于成熟产品或价格压力较大的产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层数、降低加工难度,用性价比合适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对于消费类产品,如,电视、VCD、计算机的 2主板一般都使用6层以下的PCB板,而且会
19、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严格遵守有关工艺规范、牺牲部分性能指标。但对于诸如我司当初的GSM、目前的GSR等产品;为了尽快将稳定产品推向市场,在开发的初始阶段,过于强调成本、加工工艺因素毫无疑会对产品的开发进度、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以下为目前我司与PCB供应商达成的PCB板加工价格列表,大家在考虑性能、成本时可作参考:(为保密,此表只给出以板厚为2.0mm的4层样板每平方厘米价格的比值,仅供参考)(资料来源:采购部2000年7月提供)10.599.12167.656.47142.212.155.594.56121.621.623.973.35101.531.292.472.0381.030.8
20、21.761.4160.620.591.261(参考基准)40.340.320.590.472板厚3.0mm板厚2.0mm板厚3.0mm板厚2.0mm批量板样板层数1.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1.3.1 Vcc、GND 平面的阻抗以及电源、地之间的平面的阻抗以及电源、地之间的EMC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此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以下列出现有部分观点,仅供参考)?电源、地平面存在自身的特性阻抗,电源平面的阻抗比地平面阻抗高;?为降低电源平面的阻抗,尽量将PCB的主电源平面与其对应的地平面相邻排布并且尽量靠近,利用两者的耦合电容,降低电源平面的阻抗;?电源地平面构成的平面电容与PCB上的退耦电容一
21、起构成频响曲线比较复杂的电源地电容,它的有效退耦频带比较宽,(但存在谐振问题)。1.3.2 Vcc、GND 作为参考平面,两者的作用与区别作为参考平面,两者的作用与区别电源、地平面均能用作参考平面,且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相对而言,电源平面具有较高的特性阻抗,与参考电平存在较大的电位势差;从屏蔽的角度,地平面一般均作了接地处理,并作为基准电平参考点,其屏蔽效果远远优于电源平面;在选择参考平面时,应优选地平面。1.3.3 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电源层、地层、信号层的相对位置对于电源、地的层数以及信号层数确定后,它们之间的相对排布位置是每一个EMC工程师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单板 层的排布一般原
22、则:a.元件面下面(第二层)为地平面,提供器件屏蔽层以及为顶层布线提供参考平面;b.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3c.尽量避免两信号层直接相邻;d.主电源尽可能与其对应地相邻;e.兼顾层压结构对称。对于母板的层排布,鉴于我司现有母板很难控制平行长距离布线,对于板级 工作频率在50MHZ以上的(50MHZ以下的情况可参照,适当放宽),建议排布原则:a.元件面、焊接面为完整的地平面(屏蔽);b.无相邻平行布线层;c.所有信号层尽可能与地平面相邻;d.关键信号与地层相邻,不跨分割区。注:具体PCB的层的设置时,要对以上原则进行灵活掌握,在领会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单板的需求,如:是否需要一关键
23、布线层、电源、地平面的分割情况等,确定层的排布,切忌生搬硬套,或抠住一点不放。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列出一般原则,供大家参考。以下为单板层的排布的具体探讨:*四层板,优选方案1,可用方案3。SGPS2113PSSG2112SPGS21114321信号层数地层数电源层数方案方案1TOPGNDPOWERBOTTOM 此方案为CAD室现行四层PCB的主选层设置方案,在元件面下有一地平面,关键信号优选布TOP层;至于层厚设置,有以下建议:?满足阻抗控制?芯板(GND到POWER)不宜过厚,以降低电源、地平面的分布阻抗;保证电源平面的去藕效果;为了达到一定的屏蔽效果,有人试图把电源、地平面放在TOP、BO
24、TTOM层,即采用方案2:4GNDPOWERS1S2此方案为了达到想要的屏蔽效果,至少存在以下缺陷:?电源、地相距过远,电源平面阻抗较大?电源、地平面由于元件焊盘等影响,极不完整?由于参考面不完整,信号阻抗不连续实际上,由于我司大量采用表贴器件,对于器件越来越密的情况下,本方案的电源、地几乎无法作为完整的参考平面,预期的屏蔽效果很难实现;方案2使用范围有限。但在个别单板中,方案2不失为最佳层设置方案。以下为方案2在XX产品的接口滤波板中的使用案例;案例(特例):在XX产品的接口滤波板XXX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以下情况:A,整板无电源平面,只有GND、PGND各占一个平面;B,整板走线简单,但作
25、为接口滤波板,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C,该板贴片元件较少,多数为插件。分析:1,由于该板无电源平面,电源平面阻抗问题也就不存在了;2,由于贴片元件少(单面布局),若表层做平面层,内层走线,参考平面的完整性基本得到保证,而且第二层可铺铜保证少量顶层走线的参考平面;3,作为接口滤波板,PCB布线的辐射必须关注,若内层走线,表层为GND、PGND,走线得到很好的屏蔽,传输线的辐射得到控制;鉴于以上原因,在本板的层的排布时,我们决定采用方案2,即:GND、S1、S2、PGND,由于表层仍有少量短走线,而底层则为完整的地平面,我们在S1布线层铺铜,保证了表层走线的参考平面;在传输XX产品的五块接口滤波板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PCBEMC 设计 指导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