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小区OFDMA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算法.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多小区OFDMA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算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小区OFDMA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算法.pdf(7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小区OFDMA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算法姓名:区国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秦家银20100530摘要多小区O F D M A 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生:区国平指导老师:秦家银教授摘要正交频分多址(O F D M A,o I r t h o g o n a lf r e q u e n c y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x i n ga c c e s s)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 F D M,o r t h o g o n a lf r e q u e n c
2、 yd i v i s i o nm u l t i p l e x i n g)技术的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由于其高效的频谱利用率和优秀的抗多径干扰能力而越来越受关注,已成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4 G)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许多人将关注的目光投放在把中继技术应用于蜂窝网络,因为中继技术可扩展覆盖范围,同时也能在较低成本和复杂度的情况下增加系统吞吐量。然而,当O F D M 与中继结合于蜂窝网络的应用时,却又新产生了由小区间干扰(I C I,i n t e r c e l li n t e r f e r e n c e)引起的资源分配问题。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的使用非常普遍,现今作为一种有效的
3、资源分配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无线网络中,并十分适用于解决多个用户间的资源优化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多小区O F D M A 中继系统的下行链路,提出一个分布式的功率分配和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算法。本文利用博弈论中的非协作博弈模型,解决多小区系统中因小区间共信道干扰引起的功率分配公平性问题。在所研究系统的中继技术上采用了一种非普遍使用但性能优越的中继协作协议,并结合功率分配博弈模型构造出新的效用函数。新的效用函数包含了每个用户直接传输和利用中继传输的链路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系统加入子信道分配迸一步提高系统性能,从而得到一个功率分配与子信道分配联合优化的算法。该算法是根据经博弈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论功率分配方法得出的用户链路效用,将子信道分配给效用最好的链路。最后,本文在M A T L A B 仿真平台上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并对此进行性能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根据本文使用的中继协作协议构造出的效用函数更具有效性及灵活性;同时,采用本文提出的联合优化算法得到的系统容量,分别比采用统一功率分配方式和轮询调度子信道分配方式的组合算法所得到的系统容量均有明显提高。关键词:O F D M A,中继,功率分配,博弈论,子信道分配A B S T R A C TAJ o i n tP o w e ra n dS u b c h a n n e lA l l o c a t i o nA l g o r i
5、 t h mf o rM u l t i-C e l lO F D M A-R e l a yS y s t e m sM a j o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S y s t e mN a m e:O uG u oP i n gS u p e r v i s o r:P r o f Q i nJ i aY i nO F D M A,b a s e do nt h eO F D M,i sn o w a d a y sab r a n dn e ww i r e l e s sa c c e s st e c h
6、n o l o g y I t se x c e l l e n ts p e c t r u me f f i c i e n c ya n da n t im u l t i p a t hi n t e r f e r e n c ea b i l i t yh a v ea t t r a c t e dal o to fa t t e n t i o n,a n dn O Wi ta l r e a d yb eo n eo ft h ek e yt e c h n o l o g yo ft h ef o u r t hg e n e r a t i o nw i r e l e
7、s s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s y s t e m(4 G)A ni n c r e a s i n gn u m b e r so fp e o p l ec a s tl i g h to na p p l y i n gt h er e l a yt e c h n o l o g yt oc e l l u l a rn e t w o r kf o ri tc a ne x t e n dt h ec o v e r a g ea n di n c r e a s et h et h r o u g h p u t 惭ml o wc o s ta n dc
8、 o m p l e x i t y N e v e r t h e l e s s,w h e nO F D M Aa n dr e l a yc o o p e r a t ei nt h ec e l l u l a rn e t w o r k,ar e s o u r c ea l l o c a t i o np r o b l e mi sn e w l yp r o d u c e db yt h ei n t e r-c e l li n t e r f e r e n c e G a m et h e o r yi sw i d e l yu s e di ne c o n
9、 o m i c sa l ll o n g N o wi tb e c o m e sa ne f f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t o o lf o rt h er e s o u r c ea l l o c a t i o no fw i r e l e s sn e t w o r k a n di ti se x t r e m e l ys u i t a b l et od e a lw i t I lt h er e s o u r c ep r o b l e mb e t w e e nm u l t i u s e r s T h i sp a
10、 p e rm a i n l yp r e s e n t sad i s t r i b u t e dj o i n to p t i m i z a t i o na l g o r i t h mo fp o w e ra n ds u b c h a n n e la l l o c a t i o n,f o rt h ed o w n l i n ko fm u l t i-c e l lO F D M A R e l a ys y s t e m T h ef a i r n e s sp r o b l e mo fp o w e ra l l o c a t i o n,
11、c a u s e db yt h ei n t e r-c e l li n t e r f e r e n c e,i ss e t t l e dt h r o u g han o n-c o o p e r a t i v eg a m e An e wu t i l i t yf u n c t i o ni sf o r m u l a t e da n dm a x i m i z e db yu s i n gar e l a yp r o t o c o lw h i c hi sn o n-u n i v e r s a lb u tw i t ho u t s t a n
12、 d i n gp e r f o r m a n c e T h i su t i l i t yf u n c t i o ni n c l u d e se a c hu s e r su t i l i t yo fd i r e c tl i n ka n dr e l a yl i n k B a s e do n也i no r d e rt ou p g r a d et h es y s t e mp e r f o r m a n c e,as u b c h a n n e la l l o c a t i o nm e t h o di sT T I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j
13、 o i n t l yp r o p o s e dw i t hp o w e ra l l o c a t i o nt oa c h i e v ea l li n t e g r a t e do p t i m i z a t i o ne f f e c t T h i sa l g o r i t h ma s s i g n st h es u b c h a n n e lt ot h eb e s tl i n k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u t i l i t yo fn o n-c o o p e r a t i v ep o w e ra l
14、 l o c a t i o ng a m e T h ep r o p o s e da l g o r i t h mi ss i m u l a t e da n da n a l y z e do nt h eM A T L A Bp l a t f o r m T h er e s u l t ss h o wt h a t,f o r m u l a t i n gt h eu t i l i t yf u n c t i o nw i t ht h er e l a yp r o t o c o lw h i c hi su s e di nt h i sp a p e rr e
15、 s u l ti nab e t t e r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a n df l e x i b i l i t y A l s o,t h ep r o p o s e ds c h e m ea c h i e v e sah i g h e rc a p a c i t y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u n i f o r mp o w e ra l l o c a t i o na n dr o u n d r o b i ns u b c h a n n e la l l o c a t i o nm e t h o d K
16、e yw o r d:O F D M A,r e l a y,p o w e ra l l o c a t i o n,g a m et h e o r y,s u n-c h a n n e la l l o c a t i o n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夏7 翻辛F 1 j 朝:幻l o 年月;D 日J学位论文使用
17、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歪J 葫辱日期:2 o i o 年j 月;D 日导师签名:东誊铭L日期:劢,p 年r 月;口日第一章绪论1 1引言第一章绪论1 5 1 8 世纪前工业化时期,正用烟、火、光等简单元素进行视距无线通信的人们也许做梦也没想到,如今2 1 世纪的无线通信正以一个疯狂的速度向前发展。生
18、活在当今这个时代的人们像中毒一样几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移动电话和互联网。顺理成章地,无线通信已深深缠绕着全球经济的生命线,左右其前进的步伐。能否最快最好地把握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决定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基于宽带C D M A 的第三代(3 G)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并已成功投入商用。目前,学者们又纷纷投入第四代(4 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当中。4 G 具有高数据率、低延迟、频带宽、具有频谱适应性、基于全I P 和无缝链接等特征。4 G 主要包括以下关键技术:O F D M 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 I M O)天线技术、无线中继技术、以及软件无线
19、电技术竺 H 1 2 寸oO F D M 技术最主要的特征是其高数据速率,因此O F D M 已经成为现今许多高速无线通信系统调制解调器的解决方案 3 1。宽带无线网络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重点,而O F D M 技术通过多个窄带子信道并行传播,能有效克服宽带通信时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因此,O F D M 技术已在当前无线通信领域中(特别是宽带无线通信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O F D M A 是O F D M 的一种多址接入方式,它同时具备O F D M 和F D M A 的特性。O F D M A 的出现是为宽带无线系统服务的,比如蜂窝系统的L T E 下行链路、无线城域N(W M A
20、I q)的I E E E S 0 2 1 6 标准、数字视频广播(D V B)等1 4 J。近年来,无线中继技术的使用范围扩大到蜂窝网络中,并受到宽带无线通信领域的广泛关注。中继的使用能增加网络覆盖范围、保持网络高吞吐量的同时降低复杂度与成本,使它成为无线通信界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1】【5 1【6】。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半个世纪以来,博弈论引发了一场经济学的革命。三位博弈论学者J o h nC H a r s a n y i、J o h nF N a s h 以及R e i n h a r dS e l t e n 在1 9 9 4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更加激发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直
21、到现在,博弈论仍在经济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并作为-r 学科系统地学习。通信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发现,博弈论能为无线通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角、理念和方法,以至于引入博弈论思想和方法研究无线通信一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1 2 研究背景O F D M 是多载波调f 1 J J(M C M)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随着多载波系统的发展而诞生的。早在2 0 世纪5 0 年代,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多载波调制系统I l l。1 9 5 8年,美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多载波调制系统军用多载波高频通信系统(动态滤波多路)川。第一个O F D M 方案的提出是在1 9 6 6 年,W C h a n g 发表他的关于多信道数据传
22、输中合成带宽受限的正交信号的研究【羽。随后,他在1 9 7 0 年发表了第一个关于O F D M 的专利(9 1。1 9 7 1 年,W e i n s t e i n 和E b e r t 首次提出时限多载波传输,即今天所说的O F D M 1 0 1。1 9 8 5 年,C i m i n i 首次将O F D M 应用到移动无线通信中【1 1 1。但在这之后,O F D M 的发展沉寂了多年,直到1 9 9 5 年才出现了第一个商用O F D M 无线系统数字音频广播(D A B)标准【1 羽。随后,O F D M通过各种标准,如无线局域网的I E E E8 0 2 1 l a(W L
23、A N s)、固定宽带无线城域网的I E E E8 0 2 1 6 a d(W M A N s)以及移动蜂窝网的I E E E8 0 2 1 6 e(W i M A X)和I E E E8 0 2 2 0 等发展至今f 3】【1 3 1。O F D M A 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即在多用户O F D M 系统中,每个终端占有子载波的一个子集,并且每个子集在任何时间被专门分配给一个用户 3 1。1 9 9 6 年由M W a h l q v i s t 等人首次提出【1 4 1,作者在文献中介绍了O F D M A 的主要思想及技术细节,随后提出了一个适应U M T S 系统需求的典型O
24、 F D M A 系统应用【1 5】。无线中继系统研究的开始可追溯N-十世纪六七十年代。V a nd e rM e u l e n 首次在信息论上对无线中继信道(w i r e l e s sr e l a yc h a n n e l)进行研究,并证明了中继能提高频谱利用率以及增强无线网络的可靠性【1 6 1。1 9 7 9 年,T C o v e r 在文献 1 7】2第一章绪论中提出了高斯信道下中继容量的上限后,无线通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中继信道容量的研究。博弈论的一些观点和想法早在十八世纪就产生,但理论的主要形成与发展始于1 9 2 0 年数学家E m i l eB o r e l
25、和传学者J o h ny o nN e u m a n n 的相关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J o h nF N a s h 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N a s he q u i l i b r i u m),并展开了对议价博弈论的研究。在此之后,博弈论模型迅速地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政治科学、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中。时至今日,博弈论已成为微观经济学的主体理论,同时也常用于经济学的其它领域以及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1 8 1。在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中引入博弈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 9 1。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将博弈论作为工具解决通信领域特别是无线通信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区 OFDMA 中继 系统 功率 分配 信道 联合 优化 算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