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研究.pdf
《高速PCB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速PCB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研究.pdf(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0DC工学硕士学位论文V7 8 9 3 8 4学号0 2 0 6 l0 3 l密级高速P C B 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研究硕士生姓名胡海欣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指导教师曹跃胜副研究员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二0 0 4 年十一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摘要电子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由集成电路构成的电子系统朝着大规模、小体积和高速度的方向发展。随着芯片的体积越来越小电路的开关速度越来越快,P C B 的密度越来越大,以及信号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如何正确处理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已经成为高速P C B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课题首先介绍了传输线的类型和P C B 的基
2、本结构,分析了P C B 结构对信号传输性能的影响。课题重点研究了板级信号完整性的关键技术一端接和串扰。在高速数字系统设计中,端接的好坏决定了系统的成败,本文仔细研究了端接技术的原理、类型以及各种端接方式的适用范围:针对高速P C B 中普遍存在的串扰问题,仔细分析了串扰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总结了一些减小串扰的措施。过去高速P C B 布线时,过孔的阻抗常常被忽略,而正是这种过孔阻抗不连续所引起的反射,导致了严重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课题通过对P C B 过孑L 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阻抗可控的过孔设计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传输线阻抗不连续的问题,借助于仿真工具对这种设计方法进行了
3、仿真与验证。现代高速P C B 设计中,电源的种类越来越多,一个平面存在多种电源的现象(电源分割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课题中介绍了信号跨电源分割的基本原理,仔细分析了信号跨电源分割造成的危害,研究了数模混合P C B 的设计方法。基于器件模型的板级信号完整性分析的P C B 设计方法已成为现代高速P C B 设计的主流。作为巨型机等重点工程P C B 设计方法的探索与研究,课题中着重研究了目前主流的P C B仿真工具和仿真方法,仔细分析了器件模型的原理和建立方法,并通过实例,用仿真工具进行实际的仿真与分析,对重点工程P C B 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过去的P C B 仿真,要加载S
4、P I C E 模型才能完成,太复杂也很难实现,课题中采用加载I B I S 模型进行信号完整性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板级信号完整性的各主要因素都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另外,在板级仿真时,有时找不到合适的I B I S 模型,通过分析信号的类型和I B I S模型的语法格式,提出种利用同类I oB u f f e r 模型替代仿真的方法,从而解决了板级仿真的可实现性问题。关键词:信号完整性,端接技术,串扰,过孔,跨电源分割,I B I S,S P I C E,高速设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W i t h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5、o fm o d e me l e c t r o n i cd e s i g nt e c h n o l o g y,e l e c t r o n i cs y s t e ms c a l eb e c o m e sl a r g e ra n dl a r g e r,s p e e db e c o m e sh i 曲e ra n dh i g h e rw h i l eb u l kb e c o m e ss m a l l e ra n ds m a l l e r S m a l l e rt h eI Cb u l k,f a s t e rt h et r a
6、n s i s t o rs w i t c hs p e e da n dt h es i g n a lo p e r a t i n gf r e q u e n c y,t h ed e n s i t yo fP C Bi sh i g k e r S ob o a r d l e v e lS Ii sam o r ea n dI T l o r ei m p o r t a n tk e yf a c t o ri ne l e c t r o n i cd e s i g n I n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o fa l l,W eh a v er e
7、 v i e w e dt h et y p e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l i n e,s t n l c t u r eo fP C B,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P C Bs t r u c t u r et os i g n a lt r a n s m i s s i o np e r f o r m a n c e T e r m i n a t i o na n dc r o s s t a l ka r es o m eo f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o fb
8、 o a r dl e v e lS I I nh i 曲一s p e e ds y s t e m s,o n ec o m m o nd e s i g nf a i l u r ei sc a u s e db yt e r m i n a t i o nm i s m a t c h S od e t a i ls t u d i e so nt e r m i n a t i o np r o b l e mh a v eb e e nd o n ei nt h i sp a p e r A n o t h e rc o m m o np r o b l e mi nh i g h
9、s p e e dP C Bi se r o s s t a l k A f t e rs u f f i c i e n ta n a l y s i so fr e a s o na n dh a r mo fc r o s s t a l k,s o m em e a s u r e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t od i m i n i s hc r o s s t a l k,V i ai m p e d a n c ei so f t e ni g n o r e di nt r a d i t i o n a lh i g h s p e e dP C Bd
10、 e s i g n I m p e d a n c ed i s c o n t i n u i t yo fv i aw i l lc a u s es i g n a lr e f l e c t i o n,a n dt h i sw i l ll e a d st os e v e r eS Ip r o b l e m s A f t e rs t u d i e so nb a s i ct h e o r yo fv i a,an e wm e t h o dn a m e dv i ai m p e d a n c e c o n t r o l l e di sp r o
11、v i d e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i sm e t h o dC a ne f f e c t i v e l ys o l v ei m p e d a n c ed i s c o n t i n u i t yo ft r a n s m i s s i o nl i n eS i m u l a t i o np r o v e st h a tt h i sm e t h o di sv a l i d I nm o d e mP C Bd e s i g n,t y p eo f p o w e ri sm o r ea n dm o r e A n
12、 dd i f f e r e n tp o w e ro f t e nc o e x i s t si no n ep l a n e A f t e rs t u d i e so nb a s i ct h e o r ya n dh a r mo fs i g n a lt r a v e r s i n gap o w e rg a p,p r o v i d em e a s u r e so fm i x e d s i g n a lP C Bd e s i g n D e s i g ns c h e m eo fP C Bb a s e do nS Is i m u l
13、a t i o nh a sb e c o m em a i n s t r e a md e s i g ns c h e m e T h i sp a p e re x p l o r e sm e t h o d so fs u p e r c o m p u t e r sP C Bd e s i g n,p r e s e n t se o n l I r l o nP C Bs i m u l a t i o nt o o l sa n dd e s i g ns c h e m e s,a n a l y z e sb a s i ct h e o r ya n dc o n s
14、 t r u c t i o nm e t h o do f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 l,s i m u l a t e sp r a c t i c a le x a m p l eb yE D At o o l s,A l lo ft h i si sag o o de x p l o r ef o rh i g h s p e e dP C Bd e s i g no f k e yp r o j e c t T r a d i t i o n a lP C Bs i m u l a t i o nb yl o a d i n gS P I C Em o d
15、e li sv e r yc o m p l e xa n dh a r dt oi m p l e m e n t T h r o u g hl o a d i n gI B I Sm o d e lp a r t i c u l a r l y,W eh a v es i m u l a t e dk e yf a c t o r so fb r i n g i n gb o a r d l e v e ls i g n a li n t e g r i t yp r o b l e m s B u ts o m e t i m e sw ec a n tf i n dc o r r e
16、c tI B I Sm o d e lf o rb o a r d l e v e ls i m u l a t i o n B ym e a n so fa n a l y z i n gs y n t a xf o r m a to fI B I Sm o d e l,w ef i n dt h a tt h ec o r r e c tm o d e lc a nb es u b s t i t u t e db yo t h e rm o d e lh a v i n gt h es a m eY OB u f f e r U s i n gt h i sm e t h o dw ec
17、 a ns o l v e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p r o b l e mo f b o a r d l e v e ls i m u l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s i g n a li n t e g r i t y,t e r m i n a t i o n,v i a,e r o s s t a l k,I B I S,S P I C E,h i g h s p e e dd e s i g ns i g n a lt r a v e r s i n gag r o u n dg a p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图目录图2
18、1 信号模式示意图图3 1 串扰中的干扰源与被干扰对象图3 2 减小串扰的走线方法图4 1 理想传输线简单模型图4 2 简单并行端接方式图4 3 戴维宁并行端接方式图4 4R C 并行端接方式图4 5 二极管并行端接方式图4 6 串行端接方式一图4 7 多负载端接方式之一图4 8 多负载端接方式之二图4 9 典型的振铃现象图4 1 0 不同端接方式下的仿真波形图5 1 过孔示意图图5,2 过孔的L C 等效电路图5 3 阻抗可控过孔的L C 等效电路模型图5 4 传输线回流路径,6、,81 0一1l1 2,1 31 31 4,1 4,1 5,1 51 6,1 6,1 8图5 5 信号跨电源分割
19、现象图5,6 信号跨电源分割现象图6 1 传统的P C B 设计方法图6 2 基于信号完整性分析的P C B 设计方法图6 3L V D S 缓冲器的标准负载图6 4 标准负载(单终端)下r B I S 和S P I C E 仿真波形的比较图6 5 标准负载(差分)下I B I S 和S P I C E 仿真波形的比较图6 6L V D S 缓冲器的传输线负载图6 7 传输线负载下I B I S 和S P I C E 仿真波形的比较图6-8 差分传输线下I B I S 和S P I C E 仿真波形的比较图6 9I B I S 仿真的上拉数据与测量的上拉数据的比较一图6 1 0I B I S
20、仿真的下拉数据与测量的下拉数据的比较图6 1 1 电流的流向对串扰的影响图6 1 2 线间距和平行长度对串扰的影响一图6 1 3 频率变化对串扰的影响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图6 1 4 上升时间不同对串扰的影响图6 1 5 电路版图之一一图6 1 6 时钟信号的仿真波形图6 1 7 电路版图之二图6 1 8 平行线之间的串扰仿真波形图6 1 9 串扰强度报告,图6,2 0 常见信号的接口电平图6 2 1 几种常见信号的类型与工作电压图6|2 2 具有同类I OB u f f e r 管脚模型的仿真波形一加舵甜蚯邪矩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表
21、目录表5 1 过孔的直径、中心距与过孔阻抗的关系表6 1 电流流向不同时的峰值串扰表6 2 两线间距P 和平行长度L 不同时的峰值串扰表6 3 干扰源信号频率不同时的峰值串扰2 23 73 83 9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和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 身j 意。学位论文题目:齑盗至堕拯狴量塞整哇间塑盈奁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拯!垂邀
22、日期:如。牛年,上月,亭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本人授权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可以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迸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题目:商逮!堕拯亟焦量塞整惶闽题盟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作者指导教师签名强遗迅妇曰期:刖午年,2 月z 亭日日期:洲年f 良月掰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 1 背景集成电路的发展从封装来看,其体积越来越小,但引脚数却越来
23、越多。同时,由于其设计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工作频率也越来越快,导致的结果是:电子系统朝着大规模、小体积、高速度的方向快速发展,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印制电路板(P r i n tC i r c u i tB o a r d,本文后面简称P C B)作为各种电子系统的电气和结构支撑,也正朝着设计层数增加,布局稚线密度变大,信号工作频率提高的方向发展,如何正确处理高速P C B 的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已经成为电子系统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随着高速电子系统时钟频率的迅速提高和信号边沿翻转速度变快,P C B 的印制线互连和板层特性对系统电气性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于低频设计,印制线互连和板层
24、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当频率超过5 0 M H z 时,印制线互连往往需要作为传输线来处理,而在系统设计时也必须考虑P C B 板层的电气参数。因此,高速系统设计,尤其是P C B 进行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时,必须面对互连延迟所引起的时序问题以及串扰、传输线效应等信号完整性问题。1 2 课题的实践意义高速P C B 的设计技术是大型电子系统设计面临的难题之一。本课题所开展的P C 8 板级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研究,是工程实践的需要,也是电子设计技术的一个研究热点。过去,P C B 设计的调试要用系列仪器测试电路板原型(通常接近成品)来完成。随着电路的复杂性的增加,多层板和高密度电路板的出现,人们开始用布线
25、工具来自动处理元器件之间日益复杂的互联,并希望尽量减少P c B 的测试过程,争取次设计成功。电路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功能的不断翻新,元器件之间连线的物理尺寸和电路板的扳层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电子行业,快速地将产品投入市场至关重要。传统的P C g 设计方法要先设计原理图,然后放置元器件和走线,最后经过验证和测试,再反复修改,才能完成P e g 的设计。设计的修改意味着时间的延迟和开发经费的增加,这在产品需要-|尖速面市的压力和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是不能接受的。目前大多数P C B 设计工程师对E D A 工具的使用还仅仅局限在电路图设计、以及P C B 郝局和布线等领域。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速 PCB 信号 完整性 问题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