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注视点分配转移特性研究.pdf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注视点分配转移特性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注视点分配转移特性研究.pdf(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类号:U 4 61 0 7 1 0 一2 0 0 6 1 1 2 2滚步太淳硕士学位论文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注视点分配转移特性研究薛传亮|J|f 洲Y 1 5 2 7 1 0 苦。导师姓名职称付锐教授申请学位级别工学硕士学科专业名称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论文提交日期2 0 0 9 年5 月1 4 日论文答辩日期2 0 0 9 年5 月2 0 日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答辩委员会主席余强学位论文评阅人胡大伟霍中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驾驶员作为车辆的驾驶者、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感受者,是人一车一路动态系统的核心。在驾驶员的感知系统中,视觉明显地占据主导地位。相关研究显示,注视行为是驾驶员眼动的主要形
2、式。因此有必要对驾驶员的注视行为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对驾驶员动态视觉特性以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对驾驶员注视行为的研究。通过对1 0 位熟练驾驶员和1 0 位非熟练驾驶员在城市道路的实车试验,用眼动仪记录了驾驶员的注视点数据。结合实际驾驶录像,运用动态聚类分析法,将驾驶员的注视点分布区域划分成为6 类,分别是左后视镜区域、主视区左侧区域、主视区中央区域、主视区右侧区域、右后视镜区域和仪表盘区域。并运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驾驶员注视点随时间序列的分配转移情况,建立了表示注视点在各个注视区域间转移特征的一步转移概率矩阵,进而求解出其平稳分布向量,以表示驾驶员注视点在各个注视区域的分配特性
3、。运用W i l c o x o n 检验分别对两组驾驶员的转移概率矩阵和平稳分布向量进行显著性分析。最后,选取注视点分配转移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个评价驾驶员注视点熟练程度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1 两组驾驶员在注视点中央区域分配了大多数的注视点,但是熟练驾驶员更注重对主视区右侧区域的观察。2 在各个注视区域内,两组驾驶员再次注视的概率普遍较大。总体来说,练驾驶员的再次注视概率普遍要小于非熟练驾驶员。同时,熟练驾驶员注视点的转移非常灵活。能够同时兼顾两侧区域,相比之下,非熟练驾驶员的注视点转移则显得呆滞,往往在注视一侧交通信息时,忽略了注视另一侧的交通信息。关键词:
4、汽车驾驶员;注视点分布与转移;动态聚类分析;马尔可夫链:主成分分析第一章绪论A b s t r a c tT h c“v a st t l eu s e r s0 fv e t l i c l e,t h er o a d sa sw e ua se n v 的n n l e 盹i sm ec 0 o f蛐一V e l l i c l e 啪a ds y s t e m t h ev i 吼m Is y s t c mi so b v i o l l s l yi nt I l ed o m i n 蛆tp o s i t i o na r n gt h ed r i v c r s s e
5、璐a l i o n 觚dp e r o 印d o ns y s t e I n R e l a t c d 佗s e 撤hh 器s h o w nm a t 缸f i】【a t i o nb e h a v i o ri st t l er I l a i nf o r 璐o f e y em o v c 蚴tf o r 麟S oi ti sn e c e s s a D rt os t I l d ym e 荫V e r s f i x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d e e p l y B a s e do nt h er e v i e w s 孤l da n a
6、l y s i so fd r i v 懿d y n a m i c、r i s u a ls e a r c hc h 撒c t c r i s d co f 砸V 锄f i x a d o nb e h a v i o r 7 n 屺d a 臼加o f1 0e x p 妇n t 觚dl On o n-e x p 妇n t 越V e l l sa r cc o m 赋e db yt h ee y e 缸a c k i I l gs y s t e m e y e l i I l l(I I A c c o r d i I l gt om ev i d e oi l l 耐V 堍,硒w c 舔
7、也eD),n 嗣I I I l i cC l u s t c rm e l o d,m e 幽v e r sf i a x a t i o n sa d e v 糊i l l t 06a 1 1 e 国略T h a ti s,m ea r e ao ft b el c R 爬:缸v i e wm i r r o 岷t h el e f ts i d eo fm em a i l l丘x a 矗o na a,t h ec e m e rs i d eo ft h em i n 丘x a t i o na r e a,t h er i g h ts i d eo ft I 圮m a i nf i
8、x 灿na 阳t 1 1 e 甜e ao f吐l er i g h t 陀a n r i e wI n i n 0 r,t 1 1 ea ao fc 盯d 嬲hb o 舡d B ya p p l y i I l gM a 呔0 vC h a i l l s,l es h i f tn l a 血e s,w h i c hc 姐b cl l s e dt 0i l l d i c a t c I ed r i v 粥f i】【a t i o ns h i f tc h a m c 蜘s 血s 锄o n gt I l ea _ b o v cf i】【撕0 na 坨雏a 佗d e t e r I
9、n i n e ds c p a r a 瞅n y F u t t l c r,吐l es t c a 埘l yd i s 仃i b u t i o nv e c t 邮躺o b t a i l 同,s o 觞t 0 删i c tm cd i r、r e r s 血a t i o nd i s 劬砸a m o n g 血es i xf 奴a t i o n 玳a s B y印p l y i I l gt h cw i l c o x o nt e s t,也es h i f tm a 伍x e s 柚dt l l es t e a d yd i s 仃i b u t i o nV e c t
10、o 璐a r et e s t e df b rs 噜n i f i c a I l c e F i n a u y,b ya p p l y-m gp f i n c i p a lc 0 玎1 p o n e n t 姐2 L I y s i sV e c t o r,a 缸l 砸w h i c hc 蛆b e 璐e dt oc va:I u a t c 也e(1 r i v e r s f i x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i se s t a【b h s h e d R d a t e dr e s I t l t sa I ca sf e o w s 1 M o
11、 s to ft h e 丘x a 虹o n sa r ed i s 仃i b u t e di n t o 吐l ec e n t e rs i d eo ft h e 馓i nf i x a 6 帆a r e a l l o w e v e r,m ce x p e r i e n c e dd r i v e 髑d i s 劬u t em o 胁曲璐i I l t ot h e 确咖ts i d eo f 吐l em a i l l 触a d o nm ai no r d e rt 0a d a p tt h ec O m p l c x 缸a f c 硫u 麟t a n c e A t
12、t l l es 锄et i 鹏,也ee x p 舐e n c c d 嘶V c r sa l s op a ym o r ea t t 铋曲nt 0 血et h ea r c ao ft h er i g h tr e V i e wm 妯(,rn l a nn l en o n-c x l)e r i I l 舱n t 嘶v e 糕2 A m o n ga l lt h e6 x a t i o na r e 硒,t h ev a l u e so ft h cp r 曲a b i l i 哆l a ts t l i f tw i 也i nt h es a I ma r e aa o f
13、k nk I r g e,b u t l e s ev a l u e so f 圮e x p 砸e n c e dd m e r s a r es m a l l e rm 孤t t l en o n。e 印碰e n c e d 缸V 铘A n d 也c血a t i o 璐s h 洫o ft t l ee x p e r i c e d 埘陷a r en e x i b l e hc 伽缸a 瓯n l en o n e x p 嘶e n c c d 埘V e r so f t c ng a z i I l go s i d eo f 圮a d s,蛐d 舀e c t 柚o t h e rs
14、i d eo f 吐l er o a d s,s o 吐l en o n _ e x p 嘶e n c e dd r i V e r S f i x a t i o ms l l i f ta r ei I l n e x i b l cw h e ni ti sc o m p a 托dt om ee x p 嘶e n c e d 嘶V e 稻K e yw o r d s:C a rd r i V e r s;C h 觚l c t 嘶s t i c so ff i x 撕o ns l l i f ta l l dd i s 廿i b u d o n;D y l l 锄i c a lC l u
15、s t e rA n a l y s i s;M 矧k o Vc h a i n s;P r i n c i p a lC o m p o n e m sA n a l y s i si i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虢藓佳意锄0 7 年与辟日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
16、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躲盔佳高导师签名:矛搦功0 9 年弓月习日1,即年r 月蜉日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1 研究背景第一章绪论道路交通事故率和死亡人数长期居高不下,给社会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社会各界对交通安全问题高度重视。我国每年发生约5 0 万起道路交通事故,其中4 0 的事故发生在城市道路上,可见,在大力加快城市建设,城市交通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改善交通安全状况仍是城市发展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研
17、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对提高我国城市道路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交通系统是一个人、车、路和环境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协调交通系统中的各个因素,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和谐性。交通事故从根本上说是由人、车、路、环境要素失去平衡所造成的【1 1。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含交通环境)三大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动态闭环系统,一切交通活动都发生在这个大系统之中。其中各组成要素又自成一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既独立作用又相互制约,它们本身的可靠程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状况和交通安全
18、水平。因此,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车、道路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失衡的结果。动态交通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如图1 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是整个系统的中枢,“路”是整个系统的基础,“车”是完成运输功能的工具。首先“路”限定了“人”的信息来源和“车”的行驶状态。“人”通过感觉器官不断摄取道路信息,并经过加工处理,再通过运动器官来控制车辆,使车辆适应不断变化的道路条件和环境条件;同时感觉器官又不断的摄取车辆对道路的适应情况信息,并对车辆进一步的微调,这样周而复始达到安全行驶的目的。显然,对于确定的人(驾驶员)和车,在人、车、路共同构成一个特定的闭环系统后,各要素之间就产生了相互依赖、
19、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汽车的安全行驶实际上是人、车辆、路等要素和谐统一的结果【2】。但是,当其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的变化范围超出了正常范围时,就会使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就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要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必须对影响道路交通系统稳定性的各要素加以控制。第一章绪论图1 1 谴鼯变通系统示露图机动车驾驶员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有8 0 9 0 的道路交通事故是人的因素造成的,其中,由于驾驶自身差错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占7 矿8 0。各国的研究也都表明,在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所有因素中,驾驶员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m。如何从驾驶员角度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已成为人们
20、普遍关注的问题。图1 2 列出了道路交通系统中四种不同因素与交通事故的关系【4】:图1 0 交通肇事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从图12 中可以看出,驾驶员因素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第一因素,其次是驾驶员与环境之间的综台因索,二者之和达到了影响交通肇事因素的8 4。如果将与驾驶员有关的因素统计在一起。那么将占到交通事故总量的9 0 以上,而单纯由车辆、道路、环境因素所引发的交通事故还不到1 0。12 问题的提出1 2 1 驾驶员视觉特性研究的磐要性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取决于道路交通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也取决于这种复杂性能否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以“信息”的形式客观地显示出来,并为驾驶员所感受。摄取信息,是驾驶行动中最
21、重要的心理过程。摄取信息不足和漏掉必要情报,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大脑中枢是驾驶员进行信息加工的地方。驾驶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的特点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并下达指令给运动器官(手和脚)。因此,如果主观判断与客观事态(外部环境)不一致,将成为事故发生的又一原因。图1 2 可见,驾驶员是交通安全的主导因素,也就是说驾驶员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其本身所具备的安全可靠度才是交通安全的根本保证网。驾驶员的可靠性取决于三组因素: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个性与感受交通信息的特性以及在动态交通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对上述交通特性的研究是以交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驾驶员及行人在交通环境中的心理、生理和
22、行为特征【6】。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及时感知各种交通信息。驾驶员依靠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获取信息。根据统计分析,各种感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交通信息数的比例分布如下:视觉占8 0,听觉占1 4,触觉占2,味觉占2,嗅觉占2 网。由此可见,驾驶员获取的各种交通信息当中,视觉信息明显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汽车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断地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并做出反应。其过程可分为信息感知、信息判断、信息处理反应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各个阶段产生地失误,分别称之为感知失误、判断失误和反应操作失误。根据统计分析,驾驶员在交通事故中各类失误所占的比例大致如下:感知失误占4 2,判断失误占3 6,操作
23、失误占8,其余为三者之间含混不清的失误(三者之和并不等于1 0 0)嗍。可知,感知失误居三种失误的首位,并且他会连锁反应引起判断、反应操作失误,因而,可以把感知失误看作事故的初始阶段【7 1。1、视觉信息感知驾驶员视觉信息感知行为描述了驾驶员通过视觉获得的道路交通环境信息和汽车的有关运动状态等传递到大脑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汽车所处的道路交通环境错综复杂,驾驶员通过视觉可以获取大量信息,但这些信息并非对当前的驾驶员驾驶行为都有影响。一般来说,驾驶员只是有选择地重点接受了其中对驾驶最有用的信息,并对之加以相应地处理,其它信息驾驶员留待后面的驾驶操作考虑或直接将之忽略。2、视觉信息判断信息判断
24、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过程。对于驾驶员来说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驾驶3第一章绪论员接收外界信息,能够迅速地辨别真伪,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般有经验的驾驶员由于大脑中储存很多信息,遇到外界情况变化时,能够反映迅速、判断正确;第二种是对外界信息分辨不出真伪,思维混乱,以致造成判断错误;第三种是对外界信息归纳迟缓或考虑欠周,造成分析失时或犹豫不决。3、视觉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驾驶员安全行车的一个重要条件。一般驾驶员在发现外界刺激信息时,都能在O 5 1 s 内做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驾驶操作,从而改变车辆运动的状态。(1)信息的储存。在行车过程当中,驾驶员把注视点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后,大脑
25、中仍保留着前一个目标物的景象,这就叫信息储存。其实信息储存就是已经完成刺激作用后被留下来的信息。信息储存也叫记忆。(2)信息加工。驾驶员依据经验、知识和刺激(信息)的某些特性,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判断分析的过程,即信息加工。在对信息加工后,得出一个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决策,这个决策信息即可通过人的效应器官作用于汽车上,使车辆按预定的轨迹运行。驾驶员的信息加工贯穿于整个行车过程之中,显然如果分析不当,就会采取错误决策,从而导致事故发生。驾驶员感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道路和交通环境,包括道路线形、宽度、路面质量、横段面组成、坡度、交叉口及车辆类型、交通量、行车速度、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情况及相互干扰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道路 交通 环境 驾驶员 注视 分配 转移 特性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