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3G演进的移动通信市场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向3G演进的移动通信市场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5卷 第2期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Vol.5No.22003年6月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Jun.2003 文章编号:10082603X(2003)0220021206向3 G演进的移动通信市场研究2G到3G移动运营商产业环境研究课题组(南京邮电学院 管理工程系,江苏 南京 210003)摘 要:在对2G到3G演进过程中移动运营商外部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3G的竞争格局分析、用户规模分析、业
2、务预测等。关键词:3G;市场格局;趋势中图分类号:F6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2209205 基金项目:电信产业与电信市场研究(99部01)课题组执笔人:申欣 王良元 童丽娟一、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范围内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显示出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增长趋势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全球通信业的面貌。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各国政府对移动通信市场的管制普遍正在逐渐放松。总体来说,目前世界移动通信市场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世界电信市场中移动通信正在加速发展;(2)固定电话增长趋于平稳;(3)移动通信业务适应电信普遍接入的要求;(4)逐步放松管制;(5
3、)全球两种主要运营模式(区域型和专业型)1;(6)移动通信领域竞争加剧;(7)主体电信公司经营移动业务。二、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现状(1)移动短信息(SMS)日益火爆。手机短信息服务的市场潜力将可能超过互联网广告,产生新的商务模式。(2)无线互联用户大幅度增加。日本的i2mode业务经常被移动运营业界的人士称为世界移动数据业务开展的典范。在i2mode服务的第二个生日之际,日本的无线互联网用户已超过了3 000万大关,三种无线互联网服务的用户总数已经相当于日本现有手机用户的大约一半,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无线互联网接入功能正在成为手机的一种标准配置。(3)移动数据业务种类不断增加。移动数据业务包括:
4、寻呼/信息业务,移动电话运营商提供的数据业务,无线互联网接入,移动短信息(SMS),手持设备无线上网,专用移动数据网。而WAP、移动商务、信息点播以及无线定位等业务对未来无线数据业务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三、发展移动数据业务的动力尽管移动数据业务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总体来看,它未来的发展还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和困难。暴露出来的业务种类匮乏、枯燥的应用服务问题,就是移动数据业务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而这也是欧美许多期望值较高的用户最终失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二者之间的融合,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趋势。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展数据业务的未来虽然潜力巨大,但它的业务发展
5、不会像从前单一的固定电话业务那么简单,而是随着用户对于移动数据传输需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发展的。移动数据新业务的市场需要移动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多样化内容供应商和用户一起进行开发和培育,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该拔苗助长。因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此,充分的市场培育和丰富的业务内容提供将是移动通信新业务健康发展和成功的关键。1.短消息业务是培育移动数据用户的有利手段短消息是一项非常方便的数据业务,利用短消息平台,移动用户可以自己或通过秘书台发送和接收简短的中、英文信息。诸如天气预报
6、、航班信息、股市行情等点播型信息,使用非常方便。在日本、韩国以及欧洲许多国家,它已经作为一种代替简短E2mail的,比电话表达更新颖、更灵活、更激动人心的通信方式,深受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在移动用户中的普及率高达80%90%以上。短消息业务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并且所有手机用户都可以使用。短消息虽然是一种最简单的移动数据业务,但它的使用却可以初步培育移动用户使用手机进行数据通信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同时,由于其本身在使用方面的局限性(如键盘输入不便,传送消息的长度、容量和种类有限等等),也就为移动运营商进一步提供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业务奠定了基础。此外,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将具有速率远高于目前的数
7、据平台,其数据传输速率和业务提供能力将远远超过短消息平台,因此现在的大多数短消息用户在将来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有可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移动数据用户,作为运营公司应该充分重视短消息的这一作用。没有足够数量的短消息用户群,未来移动互联业务的发展基础就会薄弱很多。2.业务内容将是移动数据业务成功的关键移动数据业务不只是提供网络平台,合适的、吸引人的内容才是此业务成功的关键。人们在谈论移动数据应用的时候,往往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数据传输能力的不断提高来描述其发展的可能性、发展潜力以及发展速度,这也是GPRS、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技术成为热点的主要原因。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平台本身的数据传输能力是开展各种应用业
8、务的基础,但只有在此平台上提供合适的内容,才能真正促进业务的发展。前面所提及的日本NTT DoCoMo公司i2mode业务的成功,除由于建设了一个高效的移动通信技术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内容供应方式,除了自己建设的500多个各类网站,还有10 000多个由其他企业或个人自行开发加入的网站,这其中一半以上是娱乐类内容,借此i2mode业务一时风靡整个日本,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手机用户,它的成功也就在意料之中了。综上所述,虽然移动数据业务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但靠它无限制提高数据传输能力是不可能的。数据传输速率本身并不是决定和制约移动数据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速率很低的短消息业务
9、也可获得巨大的成功。移动运营商、内容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对市场的精心培育和开拓,对用户移动数据需求的适时合理引导,以及大规模提供和推广适合市场需要的业务种类,才是移动数据业务成功发展的关键。四、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分析1.移动通信市场特征与现状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各行业逐步与世界规则接轨,国内电信市场的开放程度将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普及率仍低于全球平均值,因此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增长率仍将继续超过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移动通信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国内移动用户情况如表1所示:表119902002年我国移动用户发展情况(单位:万户)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
10、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用户数1.834.7517.6963.82156.8362.9685.31323238643308526144812.06年增长率160%272%261%146%132%89%99%83%75%97%69.8%42%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数据综合报表(2001)数据显示,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可以概括地描述为:(1)跳跃发展;(2)梯次扩展;(3)潜力巨大;(4)低端普及;(5)两极分化;(6)需求升级2。具体地说,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市场正在形成以下特征:用户需求的平民性和差异性、供给手段的多样性和层次性、通信运营技术的跨越性、客户服务
11、的延伸性与个性化性、移动资费的市场性与波动性、市场扩张内在动力机制的转化性。2.2G到3G移动通信市场趋势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02年2月22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3年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份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约为15 585万户,只占整个人口的11.20%左右,也就是说还有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据专家估计,中国的无线通信市场在20022007年将以21.6%的平均增长率(CAGR)增长,至2007年移动电话的用户数量将达到3.
12、34亿。与此同时,在移动电话的用户中,2G用户的比例将从2001年的97%缩小至2007年的82%。而2.5G、3G系统的用户将由0.3%增长至18%。移动通信市场的趋势是:(1)第二代系统仍是主流,语音业务仍是主要需求;(2)移动数据过渡方案将占领第二代与3G之间的过渡市场;(3)全球一体化的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是大势所趋。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格局目前,我国移动通信运营市场形成了一种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中国联通为主体的双寡头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移动是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市场的领导者,占有70%多的市场份额。除了GSM移动电话运营权外,中国移动还持有互联网、IP电话等电信业务牌照,不过,
13、现阶段中国移动的绝大多数收入和利润都来自移动电话业务。可以说,业务品种单一是目前中国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也是影响其综合竞争能力及未来发展的一个隐患2。中国移动最大的竞争者是中国联通,随着中国联通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两者的实力差距在进一步缩小,逐渐构成对中国移动的强劲竞争,在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寡头竞争格局,见表2。表2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用户发展比较(单位:万户)年份1998年底1999年底2000年底2001年底中国移动23483803665210383中国联通15052118744098市场份额比9468812782271.728.3数据来源:信息产业部统计资料中国
14、电信是中国移动的又一个竞争者。中国电信巨大的网络资源、丰富的运营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都保证它一旦获得移动运营权后,便有能力迅速挤占市场。目前中国电信虽然再次一分为二,但是保留的南方电信和由北方电信与中国网通、中国吉通三家合并的新网通公司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力量。考虑到当前世界电信企业“分而又合”以及全业务类型电信公司在全球的发展趋势,预计中国的电信管理部门也会顺应世界电信这一发展潮流,迟早会给这两家新电信公司颁发新的移动运营牌照,进而使所有的电信企业都变为全业务电信公司,届时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又将增加两个强有力的重量级竞争对手。此外,原中国电信的某些下属企业利用固定网通信设备从事无线通信市场的开
15、发,经营“小灵通”无线市话业务,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展开竞争,已经在许多中小型城市成功地分流出一大批无漫游需求的移动通信用户,对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低端用户群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遏制作用。4.用户规模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指数上升,我国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在“十五”计划的制定中,我国政府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希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就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间。而且经济调整将带动区域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些都为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未来几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对未来市场规模的预测,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参
16、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移动用户发展规模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涉及宏观经济指标、资费水平、网络质量等,具体细分包括人口数、人均GDP、收入、移动电话一次性费用、移动电话月使用费、移动与固定电话费用比、移动网络运行质量等。在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中,绝大部分是个人用户,因此移动电话用户的发展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所以,根据收入水平的变化来预测移动电话用户数量是比较可靠的方法。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移动用户发展规模的影响,研究移动电话在潜在用户中的渗透率变化趋势,便可以对未来的用户数做出较为可信的预测。潜在用户是指有能力支付移动电话费用的人,它可通过测算移动电话资费水平、人均GDP、收入门限值的
17、变化趋势来确定。但是,由于需求情况及消费心理的不同,只有部分潜在用户会购买手机成为实际用户,实际用户占潜在用户的比例就是潜在用户市场的渗透率,潜在用户市场渗透率受到资费变化、移动与固定电话费用比、接通率、掉话率、提供新业务指32 第2期 课题组:向3G演进的移动通信市场研究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数的变化、移动和漫游变化、通话质量、覆盖情况变化率、漫游情况变化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将这些因素量化并确定其在预测期内的变化情况,就可以定量预测出预测期内潜在用户市场的渗透率。由此得出
18、的预测结果如表3所示:表3 移动电话市场用户规模发展预测(单位:万户)年份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市场普及率12.8%15.6%17.3%21.4%市场渗透率31.7%33.4%36.8%40.2%移动电话用户数15676189032144725103数据来源:赛迪资讯顾问专题报告,2001年6月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在未来几年中仍将继续保持一种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即便如此,到2005年,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也只达到19.6%,同欧美等国相比(普及率大多都在35%左右)仍然偏低。只要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尚未达到40%,国内电信管理部门对于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的非对称管制
19、政策就将继续延续,这样中国联通便依然能够保持其价格竞争优势。中国的移动运营商目前在参与竞争时,主要的政策依据是新颁布的电信条例。国外电信市场管制的经验表明,只有当市场形成有效竞争格局时,政府对现有竞争者的价格管制才会逐渐让位于互联互通管制。近年来,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种种迹象表明:电信价格的管制实际上越来越难以操作,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公司在各地都有大量违背价格管制的行为,其中被纠正的行为远少于没有得到纠正的行为,价格管制的执行力度将会越来越弱。五、3G业务预测与分析3G的市场开发需要以应用业务为前导,它不同于第二代系统之处主要在于2G只是为了解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语音通信的需求,而3G却能够具有支
20、持移动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因此,如何开发这些能力是3G业务开发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加强对移动数据通信市场的开发,3G系统在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对其应用业务能力的研究。3G预期能够提供的业务实际上非常丰富,未来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3G移动通信终端,随时随地享受普通、宽带话音,移动多媒体业务,可视电话和视频会议电话服务;移动网络上的互联网应用也将更为普遍,移动E2mail收发、互联网浏览、电子商务、电子贺卡等业务与移动网络相结合。移动办公类业务也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移动Intranet接入、企业VPN接入(企业内部网)等将得到广泛普及。信息点播、远程教育等类业务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股票信息、交通信息
21、、气象信息、移动定位服务(LCS)、网上教室、网上游戏等移动应用都有可能走进人们的视线,从而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移动业务IP化、分组化、多媒体化、个性化、生成简单化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总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业务生成体系中,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应用业务供应商(ISP)和业务内容供应商(ICP)将进行紧密的分工合作、利益共享,共同为广大用户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移动数据业务。尤其重要的是,未来的网络将提供一个开放的业务结构平台(OSA),移动网络运营商可以自己或者和其他机构合作在网络提供的开放性业务平台上开发甚至定制各种各样的灵活业务,从而不断满足移动用户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可以将移动数据业务简单
22、划分为三类:简单消息(Simple Message)业务、交换数据业务和移动多媒体业务。简单消息业务速率通常在16Kbps以下;而交换数据业务是以电路交换为主要特征,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64Kbps;移动多媒体业务则包括中、高速率多媒体与交互式多媒体业务,速率从64Kbps到2Mbps不等,它既可以采取电路交换技术,也可以利用分组交换技术3。目前,国内移动通信的业务还是以语音业务为主,移动数据等增值业务的开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网上提供的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主要有主叫号码显示、呼叫等待、呼叫限制、移动短信息、语音信箱、电路数据/传真业务、预付费业务、会议电话等,其中主叫号码显示、预付费、移动短消息等
23、业务开展得较好。随着国内逐步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渴望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国内有线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和多媒体业务用户规模的飞速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及相关传输协议的日趋成熟和发展,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WAP等协议的发展,为启动移动多媒体的市场创造了技术条件,国内移动通信运营业在技术上也已经开始向2.5G包括GPRS和CDMA2000 1x系统过渡。此外,激烈42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3年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24、rights reserved.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是充分刺激移动运营商加快开发移动数据业务市场的重要动力。通过与类似业务的类比、产业结构的分析等多种方法,以及对以上三类业务用户渗透率所作的预测,我们得出2005年的具体预测结果,见表4。表4 国内2005年移动数据业务发展预测(单位:万户)业务种类渗透率用户数简单消息30%48006000交换数据5%8001000移动多媒体业务1.5%240300数据来源:我国移动通信现状和规划据估计,目前移动数据业务量占整个移动业务量的比例在日本已经达到15%,欧洲则是5%10%,而34年后,这个数字可望有较大增加。尽管移动互联网诸业务的发展和前景尚存在许多不
25、确定性,面临着许多困惑,但未来它将会成为移动通信业务的一个重要支柱却是可以肯定的。分析表明,在未来的10年里,世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产业仍然将保持快速发展,未来将是一个移动互联的世界,移动互联网产业将随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高速发展,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数将超过通过有线方式上网的用户数量。总之,国内移动语音市场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业已进入成熟期。与此同时,移动通信行业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新业务的层出不穷,市场规模飞速膨胀,形成了多种技术并存,业务多层次、多样化以及不同业务市场相互促进和竞争这样一种空前活跃的市场格局。移动通信市场飞速膨胀的动力主要来自新业务和增值业务两方面,其中话音业务
26、中的预付卡业务是目前市场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而数据业务也在有力地推动着目前整个移动通信市场的增长。尤其是移动短信息这类业务虽然简单,但却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它们不但为运营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们在逐渐培养着目前移动用户的消费习惯,而这种习惯将在推动未来移动数据通信业务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六、移动互联市场前景分析1.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是移动通信网络和国际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这两大驱动力将使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完美结合,这样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得到想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手机不仅仅是一个可移动的通话终端,它更是一个可用的信息终端和信用终端
27、。2.移动互联的基本价值链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任何一个产业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赢利模式,而在这之前首先要明确整个产业的价值连,移动互联产业的价值链是:内容应用服务提供商+移动通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最终用户。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利益分配模式是:内容服务提供商可以获得信息费,运营商可以获得通信费,设备提供商可以依靠提供移动通信设备获利,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移动互联满足自己的需求。整个价值链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内容服务的好坏,上网费用的多少,设备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用户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实现了移动互联后,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多种网络服务,具体
28、可以分为信息类、通信类、娱乐类和商务类等。信息类业务:包括即时新闻发布、天气信息和交通信息发布、位置信息、浏览网络、应用软件下载、数据下载以及登录企业数据库等。通信类业务:包括语音通信、视频通信、网络聊天、短消息和电子邮件。娱乐类服务:包括软件下载、在线游戏、音乐、网络电视和视频点播等。商务类业务:网上购物、移动银行、远程教育、股票证券彩票和特殊行业应用等多种移动电子商务功能。移动互联网还将随着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开发出新业务。3.3G将为移动互联推波助澜随着3G网络的推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全新的3G移动互联网将提供数倍于目前的高速率移动数据连接。尽管3G网络的商用化进
29、程由于种种原因被一再推迟,但它最终必将成功。展望未来,固定电信服务将大部分转移到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中来,像固定电话一类的简单通话方式将大大萎缩,取而代之的是实时的、宽带的以及无缝隙覆盖的多媒体无线通信。这些无缝覆盖将由来自当前概念中的卫星通信、微波通信、蜂窝无线通信和无线本地环路等各种无线技术联合完成,最终它们将会有一个统一接口标准的网络和统一的信息处理格式。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与传统互联网相比,52 第2期 课题组:向3G演进的移动通信市场研究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移动互联网才
30、刚刚开始,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其革命性的变化会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而相应发生。随着国内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的加剧,用户的变动性越来越大。对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面临的任务已经不仅是要吸引更多的用户,同时还要尽可能地留住用户。我国的移动电话已经普及到消费水平较低的市场部分,如何进一步开发潜力,做大做强这个市场,是下一轮移动通信运营商市场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移动通信运营商们必须加强对移动通信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市场动向,制订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以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代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技术已经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应用业务内容是否能为用户接受以及运营商是否能合理地把握市场并采取合适的营
31、销策略。至于在我国移动用户的业务触发点究竟是什么,需要移动通信运营商、ISP和ICP们的合理分工、互相配合,需要针对手机用户进行更多、更深入的 场研究和开发,需要提供多种多样满足用户工作、生活、娱乐等需要的消费类业务。面对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如何更好的满足他们不断上升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刺激、引导他们采用新的业务,增加每用户的平均收入,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移动运营商面前的现实问题。为了更好地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推销新业务,移动运营商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市场策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移动互联新业务还将不断的开发出来,这将是未来几年移动通信运营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所在。参考文献:
32、1STROUSE K G.Strategiesfor Success in the New Telecommuni2cations MarketplaceM.Boston:Artech House Inc,2001.2 陈育平,尤子荣.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N.通信信息报,2002-05-29.3 庞微.移动数据业务: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新空间N.人民邮电报,2002-07-26.Study on the Changes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from 2Gto 3GResearch Group(Department of Managemen
33、t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China)Abstract: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changes of mobile operatorsexternal enviroment from 2G to 3G,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including the competitive patternof 3G,the scale of consumers and business forecast.Key words:3G;market pattern;tendency(责任编辑:杨 静)62南 京 邮 电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3年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