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doc(4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东西部差距继续扩大。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中,占国土面积13.5%的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国土面积占全国56%的西部仅占13%左右。 2.经济的二元化特征明显,结构性矛盾突出。西部地区,以能源、原材料、机械、电子、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部门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村却以手工劳动、半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东部,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十分明显;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所有制结构看,
2、西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尚未很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点的作用。 3.文化教育科技事业落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每千人中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数,东部北京为125人,江苏273人,广东168人,西部四川为237人,贵州为323人,云南为339人,宁夏西海固地区高达435人。正由于此,西部地区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封闭状态,难以集聚科技人才,难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形成一种贫困的恶性循环。 4.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由于大面积毁林(草)和滥砍滥伐,破坏了森林植被,导致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和自然灾害频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宁夏、XX省的荒漠化、沙尘暴,西X
3、X县区的泥石流与山体坍塌便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具体表现。同时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公路、铁路干线不成体系,通车里程十分有限,通讯、邮政设施缺乏,供水供电设施不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经济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及企业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发展特色经济,是改变过去西部地区粗放、低效发展传统模式、经济振兴崛起的有力支撑。因为西部地区,无论是整体推进,还是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对外开放,最终着眼点和落脚点在
4、发展特色经济。 西部省区虽然资源优势有所发挥,并开始形成了某些支柱产业,但远未发展为较强竞争力、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区域特色经济,完全可以说,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未能实现较快发展市场经济与较好地发挥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尽快转换为经济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有利于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有利于防止和解决重复建设,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形成商品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实施名牌战略,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 三、发展西部特色经济的思路 1.基本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立足现有经济基础,发挥潜在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名特优新产品为龙头,以科技
5、进步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地区经济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2.寻找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口 (1)立足产业先行优势,通过优势延伸强化特色,从全国的经济形势看,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失衡,能源材料生产严重滞后,西部地区开发应沿着重化工方向推进,更多地向能源材料及其制品业倾斜。应该说,西部众多能源、原材料产品稍加综合就可发展成为特新材料产品,不少特新材料再略加工就可成为高附加值的元器件制成品和最终消费品,这种产业综合和优势延伸几乎是无止境的,大有文章可做,这既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西部资源优势和已有重化工资产存量的作用。 (2)从西部产业的区位优势
6、看,西部45个产业中具有区位优势的产业有23个,优势最明显的产业有7个,其中属于重化工的黑色金属资源采选、有色金属资源采选、采盐、木材采运、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5个,占70%,总体上看,西部重化工产业的区位优势大于其它产业。 (3)从市场需求看,能源原材料产品国内市场广阔,供不应求的趋势长期存在,在全国每年花500-600亿元大量进口工业原材料情况下,西部重点发展能源重化工业,也是西部地区积累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4)选择知识含量合理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不会产生就业压力。甚至会增加就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例如,棉花种植业,运用高新生物技术,生产出带颜色的棉花,使该产品知
7、识含量提高了,同时因种植复杂程度提高,扩大了就业。 (5)立足潜在资源优势,通过优势挖掘培植特色,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升级,不少被原有优势掩盖的潜在优势不断突现出来,成为新型特色经济的现实基础。 综上述原则,西部有望利用既有的相对优势,就下述系列产业群培植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大市场争得一席之地: (1)农畜产品特别是西部特有农畜瓜果山货土特产和中药材的加工与深加工工业。 (2)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多种能源俱备,形成强大的能源工业和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等。 (3)依托矿藏资源和丰裕能源,在一系列有色金属(铝、铜、铅、锌、钒、锶、锂、镁、钠轻金属)、稀土金属材料
8、工业,新型合金与功能材料工业,超微细碳化硅、氮化硼、氮化硅等金属材料工业上,构建竞争优势。 (4)磷肥、钾肥、磷酸盐类和钾盐工业。 (5)依托西安、兰州、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源,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工业的某些领域上抢占制高点。 (6)西部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业。 (7)为高技术下局部战争服务的国际装备工业。 3.开发时序:由点到轴到网 区域开发首先要由“点”开始,即在某一特定范围的区域开发之初,必须建立若干区位、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对优越的“点”作为区域开发的依托和基地,这类“点”就形成了城镇。“点”与“点”之间必然发生人流、物流等经济社会联系,联系的途径就是交通
9、线,这些交通线就成为区域开发的“轴线”随着区域开发的逐步深入,现有的“点”“轴”均得以扩大和发展,并沿“轴”产生新的“点”。新老“点”之间又形成新的轴线,从而整个区域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点轴网络,并有效推动整个区域开发不断深入与发展。 四、发展西部地区特色经济的对策 1.加强领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2.对西部实行政策倾斜,带动西部特色经济发展 (1)建议中央成立西部开发机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西部大开发法、使中央实施的优惠政策有法可依。 (2)加大资金投入到以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新技术和旅游为主的西部优势产业并相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这些行业。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制定税收
10、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扶持特色经济初期的扶持效应。 (4)灵活运用宏观金融政策,为西部特色经济提供有力的资金支付。一是采取倾斜政策,降低西部设立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增加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二是在西安、成都设立西部开发银行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三是设立西部开发投资基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农业开发基金、旅游业发展基金;四是中央政策放宽外资银行在西部地区的经济范围,并在期货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5)出台西部地区非公有制企业法,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给予法律保护,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 (6)采取优惠的区位
11、开发政策,如赋予省会城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建议设立一定数目的开发试验区和资源综合开发区,在城市建制审批、城市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 (7)赋予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更大的自主权,以大开放带动大开发。 3.西部各省区制定优惠政策,并且用足用好,为发展西部特色经济发挥作用 (1)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平等与优惠政策; (2)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 (3)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政策; (4)吸引外来人才与调动现有人才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5)企业家选拔、激励、淘汰方面的优惠政策。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
12、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 位于XX县区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
13、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
14、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
15、“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
16、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
17、发展 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
18、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
1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
20、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XX县区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
21、”、“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
22、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
23、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
24、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25、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26、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
27、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四篇: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xx大精神,弘扬道德新风,教育农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交通工具、高档消费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不攀比,反对铺张浪费,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树立正确
28、的消费观和节俭观意识。xx年9月9日至17日,由州委宣传部、州委州政府政策研究室、州文明办组成联合调研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选择了山区、半山区、坝区,涉及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的乡镇,对全州农村消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实地调查了XX县区基诺山乡的巴亚村委会扎吕村、茶地村,景哈乡搭亥村委会回卡村、莫南村委会曼坝河村、勐罕镇曼法村委会曼桂村、曼累讷村委会曼团村,XX县区勐混乡曼蚌村委会曼弄村、曼广村、曼迈村,勐阿镇嘎赛村委会城子村,南朗河村委会南朗河6组,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丫口村等6个乡镇9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36户农户。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听汇报、走访农户等方式。调研内容包括:
29、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的消费状况、好的典型经验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家村消费的指导建议等,调研得到了市县委宣传部、政研室、文明办及各涉农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州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州辖1市2县、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203个村民小组。至xx年底,农业户131850户,农业人口609395人,劳动力375981个,外出劳动力12264个。全州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777.49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9.2845万亩;园地39.7257万亩;林地297.5659万亩;草地2.66万亩;水面6.8294万亩;其他301.4265万
30、亩。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农村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各项改革。近年来,中央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农村建设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兑现了粮食直补和农机具购置、橡胶良种苗木、能繁母猪等各种补贴补助,减轻农民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市场粮价大幅上涨,特别是茶叶和橡胶价格飙升,使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84072.75万元,农民经营所得总额159013.56万元,占总收入55.98%;总费用125186.49万元,占总收入的44.07%,增8.84%;净收入总额158886.26万元,占
31、总收入55.93%,增15.48%;农民人均纯收入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粮食总产量3.2万吨、干胶产量21.8万吨、茶叶2.5万吨、食糖97万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都盖起了豪华的楼房,购买了各式各样的车子。农民户均拥有1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电话,用上了手机,小轿车已经进入农户,村民喜气和知足溢于言表,以前狭窄的路面,也经过挖动慢慢扩宽,到处闪烁着繁荣与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理财观念,一些农民产生了“小富即安”乱消费、奢侈浪费讲排场的不良生活方式
32、。有的村民利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时机大摆宴席、大吃大喝,花费大量钱财铺张比阔气,有的村民不求实用图虚荣,花不该花的钱购置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如有的山区的农民,由于村寨的道路基础设施还没有配套,就买了轿车,结果车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费了大量资金后,却没有多大用处;有的村民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让他们任意乱花钱、逃学旷课、游手好闲、酗酒斗殴、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费和投资行为开始出现一些。群众面对突然增加的巨额财富,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科学、合理消费意识及理财知识,有的甚至出现了一些消费上“低收入、高消费”、“请客送礼”、“寅吃卯粮”的现象,进入消费的误区。但从总体来看,我州农村经济
33、处在一个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的阶段(全州恩格尔系数为0.45),大多数农民都是刚刚走出节衣缩食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农民手里有了钱以后,都是用于添置各类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条件,消费是理性的,是符合农村及农民现状的。 二、全州农村、农民收入及收入构成情况 *是一个农业州,农村(含农场)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全州农村人口(不含农场)人均经济作物面积约5亩,其中,橡胶和茶叶面积超过2/3,传统支柱产业胶、粮、糖、茶仍是主要经济来源。农民的收入也来自第一产业。 (一)农村经济收入情况 xx年,全州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4072.75万元,比上年增30561.38万元,增12.06%。其中,农业收入11352
34、3.15万元,增11.86%;林业收入89739.24万元, 增14.59%;牧业收入30302.41万元,增18.64%;渔业收入5953.82万元,增22.55%;第二产业收入21496.21万元,增0.2%;第三产业收入23057.92万元,增3.76%。(表一) 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表 指标名称 收入(万元) 比上年增(万元) 增减(%) 总收入 284072.7 530561.38 12.06 农业收入 113523.15 12033.25 11.86 林业收入 89739.2 411425.38 14.59 牧业收入 30302.4 14761.89 18.64 渔业收入 59
35、53.8 21461.91 32.55 第二产业 21496.21 42.69 0.20 第三产业 23057.92 835.92 3.76 (二)农民收入情况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全州农民相对稳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用于保障口粮、解决温饱、购置日常生活必需品与生产资料的保证。xx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27元,比上年增311元。其中:XX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088元,增508元;XX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14元,增275元;XX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12元,增70元。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主要产品构成为(表二): xx年主要农产品纯收入结构 单位:万元 指标 景洪 占农民所得%
36、 勐海 占农民所得% 勐腊 占农民所得% 全州 占总收入% 粮食 9967 15.0 11427 19.26 67 5220.32 28146 17.70 甘蔗 66 0. 16126 10.32 621 1.87 681 34.28 茶叶 4559 6.86 10780 18.17 2843 8.56 18182 11.43 橡胶 30450 45.83 4740 7.99 13600 40.9 448790 30.68 四项合计 45042 67.78 33073 55.73 23816 71.69 101931 64.10 其他 21406 32.22 26270 44.27 9405
37、28.31 57082 35.90 人均纯收入(元) 3088 2314 2412 2609 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粮食人均纯收入462元,占纯收入17.69%,比上年增8元;甘蔗人均收入112元,占纯收入4.29%,增6元;茶叶收入299元,占11.44%,增95元;橡胶收入800元,占30.66%,增81元。以上四项主要农产品纯收入1673元,占纯收入64.09%,比上年增190元。 从表 (一)、 (二)可以看出,我州的农村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的经济收入绝大多数来自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展较缓慢,第三产业略有发展。 2、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橡胶、粮食、茶叶及其它经济作物是农民收入的
38、主要来源。 3、表现出了区域的差异性。景洪、勐腊以橡胶及其它经济作物占主导,勐海以粮食、甘蔗茶叶等为主。 三、全州农民消费及消费结构情况 经调查,全州农民消费支出以经常性支出和非经常性支出划分。农民用于经常性支出,按开支多少依次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子女教育费用、医疗、衣服、年节送礼、宗教活动等;用于非经常性支出依次为:建房、购买耐用消费品及农村公益事业。从全年农民消费结构上看,一是在生产资料支出方面,随着现代农业步伐的加快,农业实用科技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配置资源,购买与之配套的农用物资、农机具、化肥、良种等仍然是农民较大的生产性支出。全州用于生产性支出根据收入的
39、不同所占的比例不等,景哈乡莫南村委会曼坝河村的村长何大,家有150亩胶地,xx年收入20万元,用于生产性的投入是2万;勐罕镇曼景村委会曼桂村村民波的,家有胶地30亩,xx年收入8万,用于生产性支出5000元;格朗河乡苏湖村丫口老寨村民小梅,xx年收入1万元,用于生产性支出为1000元。无论收入高低,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占总收入的约1/10左右,全州人均支出2051元。二是在饮食与穿着方面,在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的条件下,农民生活状况不断改善,解决温饱后,在吃穿质量上,肉、蛋、鱼及其制品等消费比例得到提高,全州农民用于吃穿支出人均3066元。三是用在家用设备购置方面,农民在增收的同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吃
40、穿消费,而开始追求更加舒适的现代生活方式,家用电器逐渐普及,且向高档化转变。人均支出为125元。四是在交通和通讯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通讯消费价位下调的双重作用,交通和通讯消费已成为农民消费的热点,全州农民用于交通工具、燃油和通讯工具等方面支出人均为399元。五是在医疗保健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民政策的实施及力度的加大,农村医疗条件不断完善,农民对自身健康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生病就医治疗状况明显改善,全州农民人均支出182元。六是在居住消费方面,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住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用于建房或购买维修、装修住房材料的支出等方面有所增加,农民人均支出640元。七是群
41、众自愿集资用于公益事业上,如农村电网改造、改善饮水条件、修生产路与灌溉沟渠、建文明路等方面。八是在日常生活现金支出方面,用于娱乐、宗教活动、年节购买烟酒、互送礼金等支出不断升级,且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年也达到5000元。 四、引导农民理性消费中的好经验 针对农村、农民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教育引导力度,使大多数农民都把钱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创造自己的美好家园,使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一些理财能手,一些乡镇、村和个人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 (一)政府引导,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XX县区的勐罕镇,是最早富裕起来的乡镇。xx年勐罕镇引进香蕉
42、种植以来,坝田种植香蕉的观念渐渐被农民接受,科学观念也得到了增强,加上橡胶价格持续上升,农民富裕了,手里有了很多的钱。针对农民手里的闲钱,如何引导消费,成为了镇党委政府的课题。xx年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大胆创新,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做出“政府做引导、农民唱主角”的决定,率先启动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勐罕镇特色的做法:积极引导农民集资建设村道公路、村内水泥路、篮球场、文化室等基础设施。截止xx年6月,通过“一事一议”筹集资金,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全镇已实现村村通路,35个村小组完成通达路建设,53个自然村完成村内道路硬化,45个村小组建有篮球场,有文化室35个,2
43、8个村小组建有村公厕,24个村小组建有村垃圾池,65%的村民完成改厕,38%的农户完成改厨,累计投资达到5100万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受到了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基础设施改善以后,生活卫生条件改善了,村民出行方便了,道路畅通了,也方便了与外界的沟通,村民的地价也得到了升值,反过来也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二)村干部积极想办法,培育新产业。勐海镇曼尾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走种养结合之路,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曼尾村主要以粮食、甘蔗、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为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党支部和村小组干部积极想办法找路子。xx年开始引导村民种植黑麦草,大力发展大牲畜养殖。在村干部的鼓励下,全村每年圈养肉牛1
44、40余头,养猪100余头。充分利用畜粪,引领村民走沼气建设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走“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已建有沼气池98口,入户率86%,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节水卫生间,安装了太阳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他们还引进了一家企业种植名贵南药黄草,村民通过打工、接受培训等,不断提高对黄草种植技术的掌握。部分村民已计划在公司的带动下,发展黄草养殖,增加收入。除此之外,村党支部还带领村民,利用地理优势,发动村民经营烧烤,开办农家乐,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致富渠道,寻找新的致富商机。 (三)统一规划,建设新村寨。*旅游度假区曼龙枫村委会曼景法村,有40户人家182人。旅游度假
45、区二期开发征用了村寨大部分土地,村民得到了政府的土地补偿款。拿到钱以后,村民不是拿来乱花,而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统一思想,在规划的80亩民居用地上,请有关部门统一规划设计,打造了一个外形既保持傣族杆栏式建筑风格,内部设施、装饰、装修又符合现代理念,既能够接待游客吃住又能够提供观光服务的傣族民居新村。目前,该村正以鲜明的特色、良好的设施、一流的服务以及民族风情、民族传统文化吸引着世人。另外,勐海勐混镇曼蚌村委会曼弄村、曼广村、曼迈村,人均收入2900元,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自发的组成“老庚组”,以10户20户为一组,利用农闲时间,以相互换工、借钱的互助形式,自己烧砖、自己备料,自己盖房,建设美好家园。目前这三个村2/3的村民都盖了新房。 (四)用于扩大再生产。XX县区勐阿镇嘎赛村委会城子村村民岩说勐,家有7口人,有劳动力4人,水田10亩,茶叶地10亩,甘蔗地6亩,占着临街的优势,盖了经营门面6间,年总收入5万元。xx年盖了新居,家有拖拉机,购了联合收割机一台,xx年买了稻谷剥壳机,参加农村民居安全保险。 (五)用于加工业,延长产业链。XX县区格朗河乡苏湖村委会苏湖村小组村民巴图,家有6口人,2个小孩初中毕业。家有茶叶地50亩,xx年转让了20亩茶叶地,得总收入14万元。有了钱以后,他又投资办了一个茶叶粗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