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岳麓版选修1202001060814.doc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岳麓版选修12020010608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岳麓版选修1202001060814.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5课戊戌变法课程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温馨提示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中国的一次重大改革活动。在学习戊戌变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全面把握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其次,要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认识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到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发展到了更高的层面。再次,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要进行重点分析。一方面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戊戌变法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在思想解放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
2、,要把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结合起来,分析它们一败一成的原因,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康有为等参加会试的一千多名举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上书朝廷,主张变法维新,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康、梁等维新派从事的活动和政治主张有哪些?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特点?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变法留下了怎样的教训和宝贵的精神遗产?知识点1历史背景1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1)表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马
3、关条约。该条约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影响: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2维新思潮兴起(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影响:早期维新思想,试图在政治体制方面做更深入的变革,但它们还很零散,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原因:甲午战后,时局危急,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
4、确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代表人物及主张特别提示 民族危机严重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根本原因。做一做1(1)(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思潮。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应了救
5、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民主革命的思想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D项错在“开端”。(2)(2018全国卷)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严复引入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
6、D项正确。严复是将进化论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并不是认为进化论错误,排除A项。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知识点2过程1开端公车上书(1)概况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签和约。由于保守派官员的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2)影响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
7、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2发展(1)表现维新团体的建立: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讲“中国自强之学”;1895年,康有为在张之洞的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强学会。维新报刊的创办:1896年,康有为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创刊后,由梁启超任主笔,使其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上书皇帝,提出施政纲领:1898年,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的变法措施。(2)影响: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3高潮百日新政(1)开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8、(2)内容: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1898年为中国旧历“戊戌”年,因此此次变法称为“戊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故也称为“百日维新”。(3)历史影响百日新政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4失败戊戌政变(1)原因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由于废除八股取士,读书人对变法掀起了一片反对声浪;“王照上书”事件使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趋向白热化。慈禧加快政变步伐:从新政之初,慈禧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随着变法的深入,慈禧加快了政变的步伐。(2)概况1898年9月21日,慈
9、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诛杀“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他全部被废除。特别提示 维新派“无力回天”,主要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非常不充分,改革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推动,而封建顽固势力又过于强大。做一做2(1)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的创办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答案C解析甲午战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草案电传回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故C项正确。(2)百日维新中,光绪帝颁布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_2020 学年 高中历史 第四 单元 工业 文明 冲击 改革 15 戊戌变法 导学案岳麓版 选修 1202001060814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676823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