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doc
《2022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防汛抗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工作。由于我县区位、地貌、气候三大特殊性,决定了易涝易旱特别是易受洪水威胁的基本县情,多种自然灾害并发是我县防汛抗灾的显著特点。如何进一步抓好防汛抗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减轻水旱灾害损失,始终是我县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本文从全县防汛抗旱现状出发,对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作了基本评价,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今后防汛抗旱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一、我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基本评价 、防洪能力为防御一般洪水。县内溪河众多,纵横分布。据统计,全县共有中小河流46条,总长度达700
2、余公里,是全省溪河较多的县市之一,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7条,长达530.4公里。沮、漳、西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总流程达143公里,为县内三大主要河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通过兴建护岸、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等措施,对中小河流进行了规模治理。1999年至2002年,我县投资3177万元分四期建成鸣凤XX县区防洪堤4381米,整治城南、城北排洪沟1870米。2005年至2006年,我县对旧县陈家堡、洋坪双路、中心小学、东坪堰等4段600米护岸进行了整治加固,使有设堤防提高到5%。在溪河治理上,我县先后兴建了鹿溪河董家段、罗汉峪河徐家棚段、五里河芭芒店段等河堤,长达8.6公里。
3、随着西河上游天福庙、玄庙观和上游峡口电站的建成,工程削峰、调洪功能的日益显现,、西河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加之全县水库、堰塘的总库容达3337.4万立方米,防洪库容近547.6万立方米,初步形成了由水库、堰塘、堤防、排洪沟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2006年,全县水库、堰塘累计拦蓄洪水7381万立方米、调洪369万立方米,防洪减灾效益达到6300万元。总体评价表明,县内主要河流已基本具备防御一般洪水(即5至10年一遇)的能力,XX县区防洪标准由原来的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抗旱能力为抗御中等干旱。建国后,历届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提高抗旱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恢复、整修、
4、扩建和新建了大量的抗旱灌溉设施。“十五”时期以来,全县又先后实施了山区人饮解困、农业节水灌溉、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抗旱饮水工程建设,全县综合抗旱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共建有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1765处,其中小型水库52座,堰塘9284口,引水堰渠820条,提水泵站122座,集镇自来水厂9个,山区人饮工程1478处。蓄、引、提水能力达8890.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12.48万亩,饮水受益人口13.68万人,同时全县还完成末级渠系节水改造95.06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67公顷。基本形成了以小型水库为龙头,以东干渠等引水工程为骨干,以沟凼、堰塘、提水泵站为补充的水利灌溉
5、体系和以集镇、村级水厂、单户天河水窖为主要形式的人畜饮水保障体系。2006年,全县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及农村生活用水6493.5万立方米,其中农业抗旱灌溉用水6456.8万立方米,城镇居民及农村生活用水36.25万立方米,抗旱减灾效益达2100万元。总体评价表明,全县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具备抗御中等干旱的能力,即遇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 、防汛抗旱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有健全的指挥网络。全县建有县、乡镇、村和工程管理单位四级防汛抗旱指挥网络,并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同时承担有防汛抗旱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也都设立了相应机构,按照部门职责分
6、工,具体负责领导、组织、参与本单位和全县的防汛抗旱工作,为防汛抗旱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有完善的工作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防汛抗旱“八到位”的要求,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责任制,狠抓工程准备,抢险劳力、物资器材的落实,各类预案的编制、修订,不定期地开展汛前、汛中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汛抗旱工作机制。三是有科学的工程调度管理体系。县防办、水利和工程管理单位加强工程日常管理,严格执行各类预案和水库度汛计划。遭遇洪水和干旱时,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调度,合理运用水库、堰塘等防洪灌溉工程,最大限度地拦蓄洪水、削减洪峰,同时利用雨洪资源做好抗旱水源的蓄水保水,充分发挥
7、了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四是有较强的抗洪抢险能力。在抗洪抢险、抗旱救灾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积极动员和团结全社会力量共同抵御水旱灾害。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基层民兵发挥突击队作用,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合力抗灾,使防汛抗旱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机整体,防灾抗灾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洪标准低,病险隐患大。在县境长达63公里的流程中现有95%的河岸仍未设防,河段崩岸、淤积严重,河势游荡剧烈,防洪标准较低。上游峡口水库虽对下游有一定的削峰调控作用,但调节能力仅为1000万立方米,遇到大流量下泄时势必进一步引起河势变化,堤
8、岸冲刷,加剧崩岸频发,影响防洪安全的压力依然很大。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受历史条件限制,普遍存在建设标准和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工程自然老化,年久失修,渗漏、损毁严重,长期带病运行,防洪能力低。据统计,全县52座水库中仍有30座水库为三类病险水库,占到水库总数的58%,同时水库、堰塘淤积严重,平均淤泥厚度在13米以上,已减少库容200万立方米。东干渠担负着灌区内重要的排洪灌溉任务,在长达56.74公里的干渠中,现仍有36.74公里尚未脱险,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水资源短缺,抗旱能力不强。一方面面临资源性缺水。尽管沮、漳、西河流经我县,境内溪河纵横,但过境客水
9、在现有条件下可利用率不高。县内中小河流年径流水资源为7.15亿立方米,人均、亩均占有量处于全市中下等水平,利用率不足1%,而且还存在分布不均。另一方面面临工程性缺水。全县现有的水利工程灌溉体系虽可控制57%左右的农田,但保证率不高,仍有9.39万亩的农田缺乏灌溉设施。特别是抗旱应急工程不足,许多地方控制性骨干工程少,设施不配套,难以发挥有效的抗旱作用。据统计,建国以来的58年间,全县共有18年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旱灾,平均3年一次。2000年以来,我县有4个年份发生了较重或严重的干旱,发生的机率由前50年的四年一次,缩短为两年一次,危害的范围也由主要影响农业、农村生活用水,发展到直接影响工业生产
10、、城镇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涉及范围广,影响行业多,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麻痹思想重,责任意识不强。我县有近10年未发生较大洪水,加之连续多年的水利建设,我县防洪抗灾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因此部分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导致对防汛抗旱工作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加之乡镇、村领导调整较为频繁,出现的新手多,存在工作情况不熟悉,组织领导衔接不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实战经验,工作难以到位。 人为设障严重,清障难度大。由于少数干部群众法制观念不强,加之乡镇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衍接不够,缺乏有效的日常监管措施,致使少数群众在东干渠渠堤擅自挖土或种植作物;少数单位
11、或个人未征得水利部门同意,擅自在行洪河道植树、建厂建房,乱挖乱堆,任意设障,破坏侵占河道和损坏防洪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河道行洪安全。上述违法行为一旦形成事实,由于涉及到当事人利益,清障执行难度大。 预警水平较低,基础工作不实。在预测预报方面,有时精准度不够、预警时间不长,特别是中长期预报,受到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准确率比较低。旱情监测预测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旱情动态主要靠上报统计和分析气象、水文资料,没有科学监测手段,指导准确性不够。同时也还存在防汛预案不详实,不科学,操作性不强,宣传落实不够;防汛物资器材及劳力存在少量缺口;已发现的险情隐患不能及时得到根治消除;基层防汛技术队伍力量薄
12、弱;重大汛情、险情、灾情上报不及时,信息不完整等基础工作不实问题。 三、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措施 、大力推进防汛抗旱“两个转变”。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是对我国传统治水思路的历史总结和升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推进两个转变,必须把确保人的生命安全、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在工作取向上,要改变人水对立的传统模式,尽快树立起人水和谐,洪水也是资源的新理念,既要防止水伤人,又要防止人伤水,尽可能地利用雨洪资源;在工作措施上,要改变单一防守、单一抗旱的传统模式,做到既注重防守,又注重给洪水出路,不断提高洪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防汛抗旱面临问题调研报告 2022 防汛 抗旱 面临 问题 调研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