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docx
《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docx(1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 区气象灾害防御计划 *地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全市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时空分布不均、强度大、损失大等特点。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完善我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国家、省、市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
2、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依靠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应对准备、应急处置工作,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趋利避害。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抗结合,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作用,实现综合防御。 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完善灾害防御体系。
3、 4.坚持依法防灾、科学应对。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与其他相关规划衔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合理制定灾害防御方案,科学组织实施。 (三)规划目标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一批重大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在全社会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整体提升我区气象灾害防御现代化水平,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到2021年,实现重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5%以上,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二、主要气象灾害防御 (一)暴雨灾害 1.防御重点。暴雨灾害是我区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一年多次发生,暴雨发生时,主要造成江河湖库洪水、城乡内涝、山洪、滑坡泥石流
4、等灾害。洪水的重点防范区域为长江、中小河流、湖泊和水库;内涝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城镇和低洼农田;山洪的重点防范区域为我区东北部山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地质灾害易灾区及施工引起的临时易灾区。 2.防御措施。做好暴雨的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长江、中小河流、湖泊及水库致洪暴雨的监测预警;开展内涝风险预警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建立气象、水务、农业、国土规划等部门联合防御工作机制,提高暴雨灾害防御能力。 (二)雾霾灾害 1.防御重点。雾霾是我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气象灾害,全年四季都有发生。雾霾发生时,大气中颗粒物明显增加,能见度降低,造成机场关闭,航运停航,交通事故增多,空气污
5、染加重,疾病增多,供电线路故障等后果。雾霾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人口密度大,是交通运输中心,为重点防范区域。 2.防御措施。做好雾霾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向公众发布雾霾灾害实况、影响范围、灾害发展趋势及持续情况等信息;及时采取控制颗粒物排放和人工增雨等应急处置措施;开展雾霾预警模式研究和灾害风险评估,为雾霾治理提供依据,气象、环保、交通运输、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建立联防工作机制,有效应对雾霾灾害。 (三)干旱灾害 1.防御重点。干旱主要发生在梅雨结束后的伏、秋季节,尤其是在“三伏期”,我区在强大、稳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长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秋收作物又正处在
6、生长旺盛需水较多时期,受干旱的影响更显严重。严重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树木枯死、渔业亏损、发电量减少和航运受阻等。干旱灾害的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农村地区。 2.防御措施。实现工程性与非工程性措施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抗旱减灾体系,切实防御全区农村地区大面积干旱、严重的季节性干旱。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干旱联防机制,合理设置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及时获取雨量、水文信息,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干旱灾害预警机制,开展干旱监测预报,建立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的雨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干旱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对干旱状况进行评估,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等应急措施,合理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科学调度水源。 (四)
7、高温灾害 1.防御重点。高温灾害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受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高温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带来的危害更加广泛。高温将使中暑、紫外线灼伤等疾病人数急剧增加,户外作业停工,农作物受害,用电量猛增。高温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因受热岛效应影响,城镇是高温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 2.防御措施。开展夏季高温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高温灾害预警信息;建立部门间应急联动机制,采取防暑降温应对措施,做好供电、供水、防暑医药用品和物资供应准备;开展城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估,向有关部门提供气象数据和参数,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风道建设,削减城市热岛
8、效应提供依据。 (五)低温冻害 1.防御重点。低温冻害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3月。低温冻害造成道路、电线结冰、供水管道破裂及农作物受损等后果。道路结冰引起交通事故增多、交通瘫痪,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城乡道路和桥梁;电线结冰造成输变电线路断裂,供水管道破裂,重点防范区域为全区各输变电线路和供水管网;对农作物影响的重点防范区域是全区农村地区。 2.防御措施。建立交通、电力、供水、农业等专业专项气象灾害监测网络体系,发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和预警服务,实现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以及灾害协同防御;开展交通干线、重点输变电线路沿线以及农作物种植园区精细化低温冻害风险评估,建立低温冻害防御设计
9、标准;开展交通干线和重点输变电线路沿线以及农作物种植园区工程设计气候可行性论证,合理规划布局,科学防灾避灾。 (六)雷电灾害 1.防御重点。雷电灾害是我区出现频次最高的灾害,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雷电主要对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网络设备、信息设备、供电设备、供电线路、石油化工设施、高层建(构)筑物、高大物体、飞行器及群众人身安全造成危害。雷电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建筑密度大,各类设施集中,人口密集,受雷电灾害影响较大;农村地区由于防雷设施薄弱为雷电危及生命安全的高发区。 2.防御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合理布设闪电定位探测站网和大气电场监测网,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发布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警信息
10、覆盖面,保障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到达各级部门、企业、学校,进村入户;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做好防雷装置设计技术性评价及防雷装置检测工作;加强雷电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确保生命安全,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 (七)大风灾害 1.防御重点。大风灾害主要由寒潮和强对流天气造成,大多出现在春季,强对流天气造成的大风灾害常伴有雷暴、冰雹、飑线、龙卷风等发生。大风灾害常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高空作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高层建筑、铁路运输、航运、农业破坏性较大。大风灾害的防御范围为全区所有行政区域。城镇主要防范各类基础设施、施工工地、户外广告牌和长江航运;农村地区主要防范农业
11、大棚设施。 2.防御措施。加强大风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立部门间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向高层建筑、电力、通信、农业、铁路、水上运输等部门和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供防范措施建议;开展大风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大风风险区划,修订基础设施和户外设施抗风标准,为建(构)筑物建设设计提供技术依据;开展现有基础设施和户外设施抗风能力普查,加固和改造现有设施,避免或减轻灾害影响。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逐步完善全区主要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系统,建设综合观测、数据处理、信息共享、预报预测为一体的气象业务系统,形成统一业务、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在现有气象监
12、测网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增加观测种类,更新监测设备,建设功能完善的监测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预警研究,加强预警预报模型、模式和高新技术运用,分灾种建立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逐年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 (二)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相关部门紧密协同联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跨部门共享和协作联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提高对干旱、大雾、冰雹、森林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等灾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水平。加强各类气象
13、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发展和壮大气象减灾志愿者队伍。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保险,分散气象灾害风险。 (三)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村)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检查,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进行评估,促进基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规范化和社会化发展。建立街镇、社区(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确保及时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向责任区内的群众传递,按照防御方案和应急预案,正确防御气象灾害。面向社区(村)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应急演练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四)推进气象现代化发展。建立适应需求、结构
14、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气象综合实力。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和为农气象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不断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促进气象现代化发展。 四、实施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一)暴雨精细化监测预警工程。完善市区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加强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和订正预报技术研究,建立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建立长江防汛气象服务系统、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汛气象服务系统和城市内涝气象服务系统,为防汛排涝决策提供依据。 (二)雾霾监测预警工程。优化我区雾霾观测站网,新
15、增能见度、天气现象仪等监测设备。建立雾霾气象预报预警机制,开展雾霾、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空气质量等预报预警服务。建设环境气象移动应急服务系统,适时开展雾霾、有毒(害)气体扩散等应急服务。 (三)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完善街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增加监测密度,建立空间分辨率到街镇的精细化气象预报系统。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等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推动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气象数据和信息共享工程。建立多部门相关监测信息汇交共享网络、共享数据库和共享平台。将高
16、时空分辨率数据应用到应急、水务、国土规划、环保、农业、森林防火、公安、交管等部门信息系统,实现无缝隙连接。建立气象多媒体信息系统,与广播、电视、互联网、电信等媒体互连互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气象信息发布和气象科技知识宣传。 (五)雷电灾害防御工程。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安装普及,覆盖率要接近95。依托全省雷电监测网,建立*闪电监测信息显示系统,完成雷电天气的临近预警报技术研究和开发,实时发布短时雷电预警预报。将预报产品通过电视天气预报、12121气象咨询电话、网络、手机短讯等方式开展预警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成立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
17、由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区气象局、国土规划局、环保局、城乡建设局、水务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农委等部门及各街镇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区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区气象灾害防御日常工作。各街镇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依法规范气象防灾减灾领域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对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的监管,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落实。 (三)健全气象
18、灾害综合防御机制。加强部门协作,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考核体系,对气象灾害综合防御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四)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围绕人民群众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
19、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使各项气象灾害防御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有效实施。 (五)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荐 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迅速、有序、高效实施紧急救助,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0、(二)编制依据 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xx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xx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原则。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行政区域内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灾民的转移安置和衣、食、住、医等基本生活救助。 (四)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减少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自然灾
21、害救助应急工作。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建立健全按灾害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灾害发生地人民政府为主的灾害救助应急管理体制。 二、自然灾害级别划分 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大小、危害程度、损失情况,灾情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 (一)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大自然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3千公顷以上; 2.倒塌、损毁房屋1000间以上; 3.因灾死亡10人以上; 4.因灾紧急转移安置200人以上; 5.在我市发生7级以上地震; 6.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5千万以上。 (二)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自然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1-3千公顷; 2.倒塌、损毁房屋
22、500间以上1000间以下; 3.因灾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 4.因灾紧急转移安置100以上200人以下; 5.在我市发生6.5-6.9级以上地震; 6.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3-5千万。 (三)一次灾害过程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较大自然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0.5-1千公顷; 2.倒塌、损毁房屋500间以下; 3.因灾死亡1人以上5人以下; 4.因灾紧急转移安置50人以上100人以下; 5.在我市发生6.0-6.4级以上地震; 6.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2-3千万。 (四)未达到以上划分标准的均为一般自然灾害。 以上级别划分针对主要自然灾害种类,如遇其它应急救助事项,按区政府有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 灾害 防御 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