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写人“玄韵”探析.docx
《《世说新语》写人“玄韵”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写人“玄韵”探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说新语写人“玄韵探析作为中国第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善于以象 比人、以形传神1。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 流绪论下指出:“世说以玄韵为宗,非纪事比。”2 285与以往小说长于“纪事”不同,世说新语把“写 人”放在第一,而且以“玄韵”为宗。所谓“玄韵”,初见 于晋书文苑传曹毗3 2387,本指高尚的气韵, 胡应麟借用其评说世说新语,大意是指这部小说 善于通过“立象尽意”的诗性表达和“以形传神”的画感 传达,营造出空灵玄妙、余韵缭绕的写人审美境界。一、“立象尽意”诗性写人韵致世说新语每逢写人,常模糊掉人物本身的具象 而着意描绘其风神,善于用各种带有深层文化隐义的 意象符号比人。具体而言,尤爱以自
2、然界中隐喻人格 的意象对所写之人进行比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即是君子的象征,玉山那么给 人以通透巍峨之感,世说新语便乐于运用“劲风”“孤 松”“玉山”等意象,写人物特立独行的品格。如容止 篇写道:“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 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画家常以“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画法画人, 由此画中人之行立坐卧大有行云流水之势。在世说 新语巧艺篇中,作者记录了顾恺之“益三毛”的画法: “顾长康画裴叔那么,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 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 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1 387顾长康画裴叔 那么特地在其颊上增
3、益三毛,实际是将此三撇作为人的 神明生发之处,而“益三毛”正是画家以画笔在“三撇” 所造成的线条空间中,展现人物内在精神的悠远韵味。世说新语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擅于运用连接不 断而又充盈气韵的线条展现所写之人的神韵与气度。雅量第三那么中,作者写夏侯太初:“夏侯太初尝倚 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 变,书亦如故。宾客左右皆跌荡不得往。 195作 者以太初倚柱勾画他遗世独立的风度,又以霹雳破柱 展现雷雨之际的穿透感,虽然没有明确用线条造像, 但实际正是用三道竖画书写其人其境。而无论是太初 倚柱这一双线并举的写人画笔,还是霹雳破柱这一两 线相交的写景画笔,这些线条都因为内涵人物的
4、精神 气度和自然的雷霆之势而极具力量,而三线又彼此贯 穿,所以写景之笔力也复集聚到人物上来,这就更可 见夏侯太初在大自然雷霆之势面前不为所动的定力与 雅量。作者正是通过极具内蕴的线条艺术,展现人物 悠远自清的品格蕴涵。同是在雅量篇中,第三十 一那么作者记蔡子叔与谢万石送支道林还东:“支道林还 东,时贤并送于征虏亭。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 石后来,坐小远。蔡暂起,谢移就其处。蔡还,见谢 在焉,因合褥举谢掷地,自复坐。谢冠幢倾脱,乃徐 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不觉瞋沮。坐定,谓蔡曰: 卿奇人,殆坏我面。蔡答曰:我本不为卿面作计。其 后二人俱不介意。”1 207其中写谢万石遭遇蔡子叔 恶意争夺位
5、次,虽头巾跌掉但徐然起身,重振衣衫又 神色如常,也是以极具节奏感、韵律感的线条展现他 的沉着雅量。徐然起身时的不紧不慢,重振衣衫时的 骨气端翔,让这两道竖线在时空场域中流动了起来, 不仅轻盈而且潇洒,包孕着魏晋士人特有的玄风玄韵。 以勾勒的画笔写人,在形断意不断的线条艺术中展现 人物的风姿与神韵。较之点笔而言,勾笔形成的写人 空间进一步延展,写人时间也更加悠远,而人物的玄 韵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中国的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洋的透视笔 法,画家多用点、线、面作为主要的图画元素。世 说新语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作者在以画笔 写人时,不仅以点笔写人之深远、以线条艺术勾其悠
6、远,还以铺排的笔法写人之广远。世说新语巧艺 篇第十二条曾写道:“顾长康画谢幼舆在岩石里。人问 其所以,顾日:谢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 置丘壑中。”1 388画家画幼舆却以丘壑衬之,可谓 虽是画景,实是画人。作者在以人物为核心的空间中 不断铺排,将其周围景物也纳入自己的写人体系中, 在更为广远的视野中展现人的神韵。而除去将景物纳 入写人体系之外,作家还擅长通过构造人物群像以写 人。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及“画有六法五、经 营位置是也。”11 3单写一人并不能丰富全面地展 现他的个性风度,只有将人置于众人之中,其形与神 才能通过比照得到更好的把握。世说新语贤媛篇 第三十条中论“谢张优劣”曾这样
7、评价两人:“王夫人神 情散朗,有林下之风。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 秀。”1 378作者将谢道福与顾家妇比照,以清心玉 映的闺房之秀映衬出神情散朗的林下之风,由此表达 出谢道龌这位女中名士在消解了儒家功用层面的实用 之美后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玄韵。另外,在世说新 语德行篇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 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 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 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1 7说的是,管宁与华 歆同在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宁视而不见继续锄 地,而华歆那么拾起来又掷于地上。两人同席读书,管 宁见“乘轩冕过门者”1 38不为所动,而华歆那
8、么放下 书本出去观望。作者以经营位置的画笔,将管宁与华 歆放在共同的时空场域进行对照,借由华歆热衷富贵 功名的形貌表现出管宁淡泊名利的品格。还有雅量 第三十六中记:“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 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 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1 209-210 同坐一室同遇一事,前者畏惧慌张,后者淡然处之, 二王神韵高下虽未明说,但也如在目前。作者以铺排 衬染之笔不断将画幅向外延伸,不仅将人周围的景物 纳入自己写人的范畴中,同时也将人物之外的他者书 写进来,通过人与自然、社会的交流展现其神态,在 更为广远的写人空间中表现更为丰富的人物内涵。汤用彤
9、先生曾讲:“汉人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 明。”12 39筋骨可视可触,而神明那么只能靠感觉印 象,世说新语对人物神明的传达大多是借助点其 深远、勾其悠远、铺其广远的笔法而实现的,这种将 人外在形容与内在精神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传达出的如 画美感别具韵味。三、诗画交映的“玄韵”境界诗歌本是时间的艺术,而在世说新语中,作者 却以“立象尽意”的诗性表达将这一时间艺术向空间艺 术转化,使之带有画感。其运笔之道大致有三:以物 比人,是以凝结着众多美好共鸣的意象比附于人,由 此将只能在时间中吟咏的语言转化为极具空间感的诗 意想象;借物创境,那么是摘取富于隐喻色彩的意象为所 写之人创造诗境,以此将依赖时间长度
10、的语言表达转 化为在短暂时间内的空间场景;法天象地,那么是将整部 世说新语纳入山水自然中去,在极具诗性的天地 空间中展现人物的玄风玄韵。按照西方美学家莱辛等人的观念,绘画本是空间艺 术(2 )。世说新语长于用“以形传神”的画感传 达将这一空间艺术向时间中延展。点其深远,是将所 写之人的形体凝结成空间中的微小画幅,借由脑海中 的想象转化为时间中袅袅不绝的神韵;勾其悠远,那么是 将所写之人的容止仪态变化为空间中的线条艺术,以 连续不断的笔势将其转化为时间中不绝如缕的气韵; 铺其广远,那么是围绕写人主体将其周围的人、物、景 纳入画中,通过画幅空间的扩大直接延伸读者的观赏 时间,并更为全面深刻地展现人
11、物的丰韵。无论是以物比人,借物创境,还是法天象地,世 说新语正是让这一极具时间性的诗笔带上了空间的 写人色彩。而就点其深远、勾其悠远、铺其广远而言, 那么又是作者将带有空间性的画笔不断向时间靠拢。发 源于“言意之辨”的“立象尽意”与诞生于“形神之鉴”的 “以形传神”,看似前者属诗、后者论画,但都因为两 者的时空对接完成了彼此间的和谐相融,并共同造就 了世说新语极富“玄韵”的写人效果。“玄韵”之“玄”,是指意味深长之言,是一种语言上的 修辞效果。“玄”与魏晋时期对“言意之辨”的探讨不无关 系。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讲到:“名必有所分,称必 有所由。有分那么有不兼,有由那么有不尽,不兼那么大殊 其真,不
12、尽那么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夫,道也者, 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 者,取乎探质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 也;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及也。”13 196王弼在 这里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就是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问 题,换言之,是语言对意义的修辞效果问题。言语越 清晰,表达越具体,越不能做到“尽”与“兼”,语言对意 义的损害就越多,僖递出去的意义也就越少,由此会 与“道”“玄”“深”“远”相背而驰。在世说新语中,作 者一直用简明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形貌,以抽象代 形象,由此将所写人物的玄风展现了出来。不过,人 们对“言意之辨”的关系并未停留在单纯的观点探讨上,在周
13、易,明象篇中,作者又提出“象”这一概念 作为达成“玄”这一审美效果的具体方法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假设象, 尽象莫假设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 筌也。然那么,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 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 而存象焉,那么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那么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那么,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 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 以尽意,而象可忘也。
14、13 609语言作为表现天地人心的符号系统,实际是化无形 之道为有形之器的特殊方式,语言与其所要表达的那 个世界之间,时常表现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语言 只能表现出具体的“某一个”事物,而无法把握住普遍 意义中的一般性。魏晋玄学家那么在“言”与“意”中找到了 “象”作为中介,以“立象尽意”的方式,将不可说之“意” 转化为可说之“言”。在世说新语中,作者借助“立 象尽意”的诗性表达,用以物比人的方式,借物比德, 以蕴含着文化隐义的意象带动群体共鸣,从而形成通 感,让所写之人着物之色彩;用借物创境的方式将人带 入诗的意境中去,虽为写人,但实际已得“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
15、意和诗韵;还用法天 象地的方式将整部世说新语都融入到山水自然的 天地大象中去,人在自然山水中隐现,自然山水的气 质在人中彰显,在人与山水自然的彼此唱和中表现其 玄远的诗意精神。可见,世说新语正是将诞生于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作为思想基础,借由“立象尽意” 这一具体可行的方法论,实现极具诗性的“玄”的审美 效果。“玄韵”之“韵”,那么是指一种富含包孕感的神情,其实 是一种幻象。而这一“韵”又与魏晋时期的形神之鉴密 不可分。汤用彤先生曾在阐释“言意之辨”与“形神之鉴” 二者和魏晋玄学、名学的关系中讲到:“而况形貌取人 必失于皮相。圣人识鉴要在瞻外形而得其神理,视之 而会于无形,听之而闻于无音,然
16、后评量人物,百无 一失。”14 215经由“言意之辨”而生发出的“形神之 鉴”与其原发概念所要说明的问题有相似之处,汤用彤 先生这里提及的问题实际是形貌与神明之间的关系问 题,也就是讨论形貌对神明的修辞关系的问题。品鉴 人物要通过外形而看其神明,而形貌越细致复杂,其 对人的修饰作用越明显,所修饰的内核(神理)也就 越被不断消解,所能彰显出来神理也就越少,正所谓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在世说新语中,作者一 直用清新如画的笔墨粗略勾勒人物的身形,以无形代 有形,由此将所画人物的玄韵展现了出来。也正是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韵”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之一正式诞生,其逐渐脱离了对传统音乐的描述
17、,开 始介入了诗文书画乃至人物的评品领域,其中以范温 在潜溪诗眼中对“韵”的论述尤为精当,他将“有余” 作为“韵”的重要条件:“凡事既尽其美,必有其韵苟不胜,亦亡其美 且以文章言之,有巧丽,有雄伟,有奇,有巧,有典, 有富,有深,有稳,有清,有古,有此一者,那么可以 立于世而成名矣。”“然而一不备焉,缺乏以为韵,众 善皆备而露才见长,亦缺乏以为韵,必也备众善而自 韬晦,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观于 世俗假设出寻常,至于识者遇之,那么暗然心服,油然心 会,测之而益深,究之而益来,其是之谓矣。其次一 长有余,亦足以为韵。故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者 行之于简易,如此之类是也”15 373
18、“有余”为形成写人幻象留下了空间,范温提出“有余” 这一概念作为达成“韵”这一审美效果的具体方法论, 实际是将“幻象”作为“形”与“神”两者的中介。如果将人作为一种广义上的符号系统,那么其“形” 与这一“形”之下所蕴含的“神”之间,便存在着“个别”与 “一般”的关系。“形”只能表现出“某一个”人的具体特征, 而“神”那么直接指向人与“那个世界”相通的一般性。庞朴 曾讲:“从认识论的角度简单地说,象就是没有形状的 想象。有形状的是形;没有形状的形而上的东西是道; 在形和道之间,我们可以设定有象。”16 73而“韵” 的“有余性”正是极具包孕意义的写人幻象。在世说 新语中,作者借由点其深远的笔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说新语 玄韵 探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