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doc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doc(1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用准确迁移实现从积累到运用的飞跃如何掌握文言实词的五大知识点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就是“路途、道路”。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
2、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某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掌握多义实词的方法
3、有:1巧记本义引申解(1)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比喻义。手足情深,焉能或忘。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头和颈比喻义:某个集团的领导人(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试着寻求义项间的联系。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台阶(史记魏公子列传)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指南录后序)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清理(五人墓碑记)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清除,废除,除掉,去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逝去(元日)义项间的联系:“除”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
4、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整治”“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精要点拨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n),如“从弟”。2紧扣语境推敲解试写出“黠”字在句中的意思。(1)里胥猾黠,
5、假此科敛丁口。(促织)答:_答案狡猾。(贬义词)(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帝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答:_答案聪明。(褒义词)精要点拨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例如: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过”的意思。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
6、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1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义变化特点:词义扩大(2)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词义变化特点:词义缩小(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5)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7、,将奈何?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6)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7)颜色不少变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词义变化特点:词义转移(8)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古义:仇恨,怀恨今义:埋怨,责备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弱化(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遗憾,不满今义:仇恨,怀恨词义变化特点:词义强化(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爪子和牙齿,这里是其本义,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化(11)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今义:表示品德低下,贬义词词义变化特点:感情色彩变
8、化精要点拨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
9、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体会这一特点。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上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个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的行动是(吴汉)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近信任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平常人(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仲长统字公
10、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统过幹(并州刺史高幹,袁绍甥也),幹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年上海高考题,有删改)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A博涉书记 B幹善待遇C访以当时之事 D可以自娱答案C解析A项书记:同义复词,意为“书籍”,不同于今义。B项待遇:同义复词,意为“对待”,不同于今义。D项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用来”,不同于今义。精要点拨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
11、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三、活用实词:找规律、析特点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名词活用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西(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草、露、日(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5)而相如廷叱之:廷(6)常以身翼蔽沛公:翼(7)人皆得以隶使之:隶(8)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12、:东、南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作状语。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第二个“君”“臣”二月草已芽:芽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第二个“师”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君子不齿: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已”“相”等),该名词活用作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左右欲刃相如:刃云青青兮欲雨: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
13、步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作动词。(3)沛公军霸上:军鹪鹩巢于林: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国人不敢言,道路以目:道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4)驴不胜怒,蹄之:蹄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作动词。(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衣、怀道海安、如皋:道大楚兴,陈胜王:王范增数目项王:目籍吏民,封府库:籍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作
14、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墓缇骑按剑而前:前客逾庖而宴:宴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或动词短语(不构成主谓关系)活用动词而动词(动词短语)。或者:动词(动词短语)而名词动词(动词短语)而活用动词。精要点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
15、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二)动词活用3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作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畜(2)臣之进退,
16、实为狼狈:进退(3)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5)而其见愈奇:见(6)不敢复有株治:株治(7)司马子反渴而求饮: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作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作名词。精要点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17、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所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的意思。(三)形容词活用4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穷山之高而止:穷,活用作一般动词(2)不耻相师:耻,意动用法(3)始指异之:异,意动用法(4)阙秦以利晋:利,使动用法(5)何必劳神苦思:苦,使动用法(6)齐彭殇为妄作:齐,意动用法规律和特点: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则活用作动词。精要点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
18、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
19、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5试找出下列句中数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用作动词(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用作形容词(3)其一犬坐于前:一,用作名词精要点拨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某个具有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四、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通假,试说明其通假理由。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答:_答案“兹
20、”是“这”义,不通假。“兹”,通“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B解析B项属:连,跟着。A项“没”通“殁”。C项“队”通“坠”。D项“辩”通“辨”。精要点拨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
21、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五、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偏义复词必须联系语境推断。A项出入:本义指出去和进来,在语境中偏取“入”的意义,指刘邦入关后严加防守,不让“他盗”进关。B项种果树的地方叫“园”,种蔬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偏指“园”。C项婚姻:在古代,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夫妇双方的父母互称作“婚姻”,统称为亲家。D项存亡:本来指生存与衰亡,在语境中与“危急”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 江苏 专用 2016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二 文言文 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683969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