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





《3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xx年,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随后各地市纷纷开展落实,推行综合执法改革、执法重心下移、构建基层执法体系等各项举措扎实有力、稳步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催生出新的执法形态,乡镇、街道等基层综合执法基层中队成为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推进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提高执法高效率、实现执法公正、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部门大力探索执法体制机制建设的大背景下,执法规范化建设较以往更被重视,执法活动也更加科学、透明、规范。但经济迅速发展及复杂社会环境导致执法压力
2、骤然增大,新问题、新矛盾、新焦点不断涌现,给执法部门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也使执法规范化建设呈现出新的特征,凸显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执法人员力量薄弱。目前,执法人员自身力量不足是制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职法定人员落实不到位。现实中,基层中队法定执法人员非常紧缺,导致多数执法工作很难到位。如处罚法对执法人员法定要求“不得少于两人”,但部分基层中队中仅有两名甚至一名在编人员,无法满足规范执法的要求。再如,有关政策要求每个基层配备一名法制员也很难实现。办案人员“人少事多”导致不能全面开展工作,“重实体、轻程序”、“重内容、轻形式”现象不足为奇。二是执法人员自身素
3、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基层执法人员自身在思想理念、业务能力、程序意识等方面还比较薄弱,需要全面提升。如为民服务的思想定位缺失,很多办案人员旨在办案,不在解决问题,不注重办案方法;业务上不精通,习惯于打哈哈,敷衍了事,缺少系统培训和教育。三是大量协管人员协助执法存在问题。聘用协管人员是在编人员严重不足与现实大量案件亟待解决之间的一种无奈选择,采取招用或劳务派遣等形式配置的协管人员带来了许多问题,其自身队伍建设也是当下的一个难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规范和管理。 (二)硬件设施保障不足。近些年,全市执法系统装备保障虽有提升,但从部门横向比较来看,综合执法系统硬件保障仍是一块短板,与其他部门相比,在设
4、施更新,财政保障、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相差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执法设备来看,执法车辆数量少,公车改革后,综合平均要40余人配备一辆执法车;专用执法摄像机、录音笔、扫瞄仪、红外线测距仪、电子监控等信息化设备紧缺,无法保证特定执法活动全过程记录;安全检查设备、应急报警装置老化、缺失,急需更换添置。二是从办案场所来看,办公场所拥挤,存在部分基层中队与其他单位合署办公情形,而独立配备办公用房的基层中队,办公场所面积小,无法划分功能区,且多数未设置独立执法办案区,执法办案干扰大,导致办案效率低下。三是从信息化程度来看,有些单位虽已建立网上办案系统,执法记录仪、定位仪等设备也逐步配齐,但并未能充分有效发挥
5、,借助科技手段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如网上办案系统,个别基层中队因为电脑配备不到位而无法正常使用。无人机、移动抓拍等先进科技设备,则基本尚未配备。 (三)执法行为失范。执法行为代表政府部门整体形象,对政府公信力造成直接影响。当前,基层中队执法主要存在裁量权滥用、程序不规范、执法松散等失范现象。滥用裁量权现象比较严重。赋予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有其内在合理性和客观必要性,但上位法缺失、执法水平不高、执法素质低下等问题容易导致过度使用自由裁量权,造成权力滥用。如同案不同罚现象,对违法建筑,有的既拆又罚,有的只拆不罚。程序不规范问题未彻底扭转。近年来,基层执法程序规范化虽然得到较
6、大提升,但与现代法治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仍有不小差距。比如,程序顺序颠倒,如处罚告知书与决定书同时下达,剥夺当事人陈述申辩权利,违反“先告知、后处罚”法定程序。又如超越法定时限,部分案件未在法定时限内办结,出现久拖不决现象。执法方式不够规范。执法人员在用语规范、文明举止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执法原则落实不到位,对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后果不能灵活运用执法方式;对违法当事人的教育、说服、劝诫不够;执法活动运用先进执法设备的能力水平不够高。 (四)应急管理缺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系统在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经验不足、规范缺失等突出问题。主要为
7、:一是应急应变能力不足。执法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基础知识、协调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目前,全市综合执法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缺少系统化、正规化训练,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处置标准,执法队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一定的经验。二是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应急管理处理的核心是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引导能量的释放和社会张力的缓解。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健全的处理机制是处理紧急事件的基础,但就目前而言,全市未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机,存在管理不协调、应急个案化等问题。 二、影响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内外成因 基层中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如何有力规范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深挖背后成因
8、,求因破难,规范发展。通过对执法实践的分析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机制不畅 主管部门模糊不清。长期以来,中央层面未明确综合执法主管部门,导致地方缺乏上级宏观指导,给执法工作的执行、监管、考核带来很大困难。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中央也只明确省以上住建部门为其主管部门,而对于市级主管部门仍未明确,这对全市统一执法规范带来了不便。层级监管模式导致监管不实。以我市为例,基层执法工作属市、县(区)执法局和属地政府双重领导模式。即基层执法机构受市、县级综合执法机关和当地政府双重领导,基层执法机构在业务工作上接受市、县级部门领导,日常管理以当地政府为主。事权改革下放后,基层执法机构脱离了市、
9、县级执法部门的直接指挥、督察和考评,产生了权力地方化、地方利益化、执法队伍“家丁化”的现象,制造了“监管真空”。人事管理混乱。双重领导模式带来了人员管理问题。执法人员划转到基层单位后,部分单位对综合执法编制未能做到专编专用,跨单位混岗现象仍十分普遍,加剧了执法人员力量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编随人转的管理现状,导致执法人员因不满足省规定的“在行政执法机关编制内”的条件,无法申领执法证问题突出。 (二)执法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队员执法素质直接决定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我市基层执法队伍执法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客观上,非法律专业的非科班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普遍不够高,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执法不规范现象,并久
10、积成习,难以转变。具体表现为:部分基层执法人员存在执法责任意识差、唯我唯利等思维方式,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执法行为貌似合法,实则经不起分析、推敲。一些基层中队领导缺乏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性,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在执法过程中不考虑社会背景、不顾及公众感受,难以获得广大公众的的认可和支持。甚至还有少数基层执法队员立场不够坚定,在执法中容易被金钱、权力所诱惑,被人情所困扰,导致人情案、关系案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因此,执法队伍构成复杂、执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成为影响基层规范化执法的一大问题。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基层执法中不规范现象的发生,究其最根本在于对行政权力行使缺乏深刻的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强 基层 综合 行政 执法 规范化 建设 对策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