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doc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doc(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三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怎样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五种句式一、判断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为一般句式,为判断句。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3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 _(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译文: _答案(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
2、师存在的地方。(2)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这吗?这就是我此次游山的收获。解析(1)“道所存也”为判断句。(2)“此所得也”为判断句。精要点拨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在判断判断句时,首先看其标志:(1)以“者,也”“也”“者也”“者,”为标志。(2)以判断动词“为”“是”为标志。(注意:“是”一般作为指示代词“这”来使用,表判断的情况相对较少)(3)以判断副词“乃”“即”“则”“皆”“诚”“悉”“亦”“素”为标志。(4)以否定副词“非”“未”“弗”“无”“莫”为标志。其次,对无标志判断句,要看其谓语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
3、语。如“秦,虎狼之国”,“秦”是名词,“虎狼之国”是名词性短语,对主语“秦”作出判断。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二、被动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为状语后置句,为一般句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B解析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前“见”表被动,后“见”是偏指一方(我)。C项前“见”是偏指一
4、方,后“见”表被动。D项前“被”表被动;后“被”是动词,遭受。3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 _(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 _答案(1)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解析(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二字为标志。精要点拨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这样的句式被称为被动句。辨识被动句,一看标志词,如“见”“为”“于”“见于”“为所”“为所”等。(值得注意的是,文言词“被”多为动词,
5、“覆盖”“遭受”之意,很少表示被动)对无标志被动句,只能从语句的结构或内容上去判定,如“洎牧以谗诛”“戍卒叫,函谷举”“几以不纳死”。这类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一般的陈述句无区别,如从内容着手,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李牧肯定是被杀,函谷关是被攻占,文天祥不被接纳。只要能够理清句意,再联系上下文语境,不难判断。被动句翻译时一般要加“被”,或使用表被动的词语表达,如“受”“受到”“遭到”等。表被动的介词“于”有时省略,翻译时要注意识别并译出被动的含义。“被”可以译成“受”“遭受”,尽可能按动词意义翻译;非常明确作介词用的,才译成“被”。三、倒装句汉语句子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介词在介词
6、宾语前,定语和修饰成分在中心词前。古今汉语,基本如此。但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句子成分却是倒装的,这样的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四种。我们在阅读和翻译的时候应该首先了解它们的结构,然后把语序调整过来,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1谓语前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渺渺兮予怀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谁可使者D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孙将军答案D解析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项应为“予怀渺渺”,B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项应为“可使者谁”。(2)翻译下面的句子。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文: _答案替大王作出这种计策的人是谁?(谓语前置句)宁戚饭牛于车下,望
7、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扶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译文: _答案真奇怪呀!这位唱歌的人不是一般人啊。(谓语前置句)精要点拨一般情况下谓语是放在主语后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将它放到句首,这就是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再如:快哉此风!可调整为:此风快哉!谓语前置句在高考翻译中并不多见,但曾在高考2010、2013两年翻译中出现过。谓语倒装句翻译时按“主谓”顺序调整。2宾语前置句(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8、)A.B.C.D.答案D解析为宾语前置句,为定语后置句。(2)翻译下面的句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 _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 _答案虽然这样却还不能称王的,这是从未有过的事。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解析宾语前置,“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精要点拨宾语前置句在文言倒装句中最为复杂,有三种类型: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二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如“沛公安在”“不然,籍何以至此”等;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夫晋,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等。判定宾语前置句既要结合语意,又要结合其标志词语。宾语前置句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考
9、查句式,但在高考翻译题中并不常见,只是视选材而定。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按照“动(介)宾”顺序调整;翻译第三种类型,把“是”“之”去掉,宾语移后即可。3定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答案D解析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苟以天下之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铸金人十二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D解析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其中C项为数量短语后置。(3)翻译下面的句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文: _缙绅而能
10、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译文: _答案铿然有声的石头,所见到的全是这样。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偌大的中国,有几个人呢?解析“石之者”为定语后置句。“缙绅者”“四海之大”均为定语后置句。精要点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且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之”“之者”“者”。辨析时,只要抓住这些标志词语,再加上语意理解即可。定语后置句在高考翻译题中极少考到,但并不是不考。如2010年上海卷“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是“桂阳有争舟而相殴至死之民”。可译为
11、:桂阳有争船而相互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2011年江苏卷第8题第(1)句中“毁淫祠数百区”,“数百区”是个特殊的定语后置,译时需提至中心词“淫祠”前。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一般把定语调至中心语前。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照“中心语中(里)定语的(名词)”格式翻译。4介宾短语后置句(1)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于”应译为“到”。(2)翻译下面的句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文: _答案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的盛怒来震慑他们
12、,他们最终也只是苟且以求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却不会在内心诚服。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 _答案老虎和犀牛从木笼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是谁的过错呢?精要点拨介宾短语后置句(也叫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在文言文中带“于”“以”的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的句型。翻译时,一般按照现代汉语习惯将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句式虽然考试说明未作要求,但因为它在文言文中很常见,所以高考翻译题中经常出现。如2012年江苏卷第8题第(2)句中“贤于言事官远矣”,可译为“比那些言事的官员好多了”。不过,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并不是一定要提
13、前的。四、省略句1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答案C解析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后三句省略主语。D项省略介词“于”,应为“今以钟磬置于水中”。2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3)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缻。(4)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能)胜。(5)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翻译下面的句子。(1)项伯
14、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译文: _答案项伯就在夜里骑马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解析两处省略(见译文括号内),“具告以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2)齐威王欲将孙膑,孙膑谢曰:“刑余之人不可。”译文: _答案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推辞说:“我是受到膑刑的人,不能(担任主将)。”精要点拨省略是文言文中最普遍的语言现象。省略句最常见的是省略主语、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之”以及介词“以”“于”等。对省略句翻译的考查,在历年高考对句式翻译的考查中题量是最大的。它要求考生在翻译时补出省略的部分。五、固定句式1对下列固定句式的
15、解释,正确的一组是()如何,译为“对怎么办”无乃乎,译为“恐怕吧”孰与,译为“与一起”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 BC D答案C解析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翻译下面的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译文: _答案恐怕该责备你们吧?(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 _答案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精要点拨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是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固定形式。理解固定句式,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固定句式在高考翻译题中不是必考点,带有
16、因文命题的特点。不过,一旦考查到,必须按其固定译法翻译。如2011年四川卷第11题第(2)句中“得非吕徽之乎”,“得非乎”应译为“莫非吧”。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 _答案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 _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衣冠”“日月”“旦
17、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 _答案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解析“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 _答案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2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 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解析
18、“一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把本体翻译出来。(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 _答案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解析“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 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解析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 _答案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解析“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 _答案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解析“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6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考点突破 专题三 考点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练习 江苏 专用 2016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第二 文言文 阅读 考点 突破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687315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