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立法缺陷与法治化回应.docx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立法缺陷与法治化回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立法缺陷与法治化回应.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政处分听i隋序的立法缺陷与法治化回应1996年行政处分法制定和出台在规范和控制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分权,维护社会稳定和管理秩序、保障行政 相对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除了于2009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对个别条文进行修订以外,行政 处分法实施二十多年并没有进行较大幅度的修订,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开展的需求和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期待。日前, 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已经被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二十二次会议审议,并予以公布向社会公 开征求意见。应当看到,此次行政处分法的修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不断推进 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必然
2、要求。因此,以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为依托,以行政法理 论为指导,归纳此次修订草案中的新亮点和缺乏之处,为行政处分法的完善提供智识是行政法学人的时代使命。此次行政处分法的修订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较为充分的吸收了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处分法修订的 意见和建议。但是,也应当指出此次修订内容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些出入,从而引致一些批评和建议。这些批 评和建议较多地集中于行政处分的种类、地方性法规对行政处分的补充设定权、行政处分的无效事由等方面,对于行政 处分的实施程序关注较少,尤其是行政处分的听证程序。学界关于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听 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听证笔录的效力等,
3、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也对这些问题给予了局部回应,但是一方面这 些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的理论之争尚未得到有效澄清,另一方面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也不甚有 力。为此,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行政处分程序中最为重要且讨论最多的听证程序上,通过分析行政处分法(修订草 案)对原有行政处分听证制度的开展、完善,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关的 立法化建议,以期推动行政处分法治化向更高层次开展。一、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对听证程序的新开展及其特点听证程序是指“在作出行政处分决定前由行政机关组织的并在听证主持人的主持下,举行由调查取证人员、作出拟 定行政处分对象的当事人及
4、其他利害关系人参加的程序。”1237作为1996年行政处分法中重要程序性规定,听证 程序为行政处分当事人提供了申辩、陈述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都发挥着规范行政机关合理行使行政处分权的重要作用。 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展,行政处分听证程序也暴露出诸多弊端,例如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狭窄、听证的程序性规定缺 乏细化等,因此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对听证程序条款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修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内 容:一是在条文数量方面由原来的两条(第42条和第43条)增加至三条(第61条、62条和63条)。在结构上,行 政处分法将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整体地放在一个条文里,即第42条,而行政处分
5、法(修订草 案)将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相别离,组成了第61条和第62条。显然,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 在条文和结构方面的改变更具合理性和逻辑性。二是在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方面,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大幅度地增加了法定听证的种类。自行 政处分法制定出台以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狭窄化一直饱受学界诟病,尤其是限制人身自由这类行政处分并未被明 文列入听证程序的范围之内更会降低听证程序的适用效能,因此学界关于扩充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呼声也居高 不下2154。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也通过一整个条文来扩充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将听证 程序有原来的“责令停产停业”“撤
6、消许可证或者执照”和“较大数额的罚款”增加至“较大数额罚款” “没收较大数额违法所得、 没收较大价值非法财物”“降低资质等级、撤消许可证件”“责令关闭、责令停产停业、限制从业”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 定的其他情形”五类。三是在听证程序的组织及实施方面,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也带来了较多的变化:第一,延长了当事人提 出听证的时间,由原有的“行政机关告知后的三日内提出”变为“行政机关告知后的五日内提出”;第二,增加了听证程序举 行前的通知对象,行政机关在听证举行前不仅应当通知“当事人”还应当通知“有关人员”,这里的有关人员主要是指与实施 行政处分具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第三,增加了行政机关终止听证的
7、法定事项,即“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出 席听证或者未经许可中途退出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二此时行政机关便可以终止听证程序,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第 四,删除了“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分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理处分法有关规定执行”这一准用条款,增加了“当 事人或者代理人拒绝签字或者盖章的,由听证主持人在笔录中注明”一款。四是在听证程序的效果方面,增加了“根据听证笔录”这一规定,增强了听证程序对行政处分实体决定的影响力,有 利于发挥听证程序在查明违法案件事实、保障当事人陈述权利方面的作用。立法者之所以在行政处分中规定听证程序正 是希望通过听证程序,为行政机关与行政处分当事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8、、举证与质证提供一个公开化、公平化的平台,克 服行政处分实施主体行使行政处分权的任意性和独断性。然而,行政处分法却忽视了听证程序与实体结果之间的 关联性,尤其是没有明确要求行政机关结合乃至根据听证程序中所查明的事实做出行政处分决定,从而导致“听证归听证, 实体归实体”,降低了听证程序在保障实体结果正确方面的效能,而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 在原有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根据听证笔录”做出行政处分决定的内容。以上四点内容是此次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中有关听证程序规定的主要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十多年 来的讨论成果,总体而言,此次有关听证程序的修订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修改内容
9、较为全面,涉及范围较广。其 二,修改内容紧扣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意识。其三,对“程序价值”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大程序权利的保障力 度也是此次修法中的重要特征。纵观整部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可以看出,立法者在处分程序方面的修订力度很 大,例如增加了行政处分程序重大且明显违法的“无效条款”、增加和完善执法公示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和 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等,这些变化就是为了规范行政处分实施主体合法合理行使行政处分权。与这些变化相比,行 政处分听证程序更加强调对相对人程序权利的保障。二、行政处司法(修订草案)听证条款的立法缺陷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直面实践难题,对行政处分的现实困境予
10、以较为充分的回应,但也存在诸多立法缺 陷。(一)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具有封闭性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立法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将“行政拘留”排除在外不具有合理性。行政拘留所限制的是行政处分相对人的人身自由权。 在现代法治社会,一方面保障个人权利是法治的重要使命,是行政法治的终极价值网117;另一方面,法治所保障的个人 权利具有位阶性,即在个人权利之间发生冲突时需要进行法益衡量,以保障更值得保护的权利。现代法治一般认为, 相比于财产权,人身自由权是其他权利得以享有的基础,需要更大的保护力度。但是,无论是行政处分法还是行 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均将限制财产权的行政处分
11、措施纳入法定听证的适用范围之内,却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 排除在外显然不符合法益衡量的标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立法者为何会将更具损益性的“行政拘留”排除在听证程序 之外呢? 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治安管理处分法已经设置了“暂缓执行制度”,能够弥补行政拘留不予听证的缺陷4220。 但是,“暂缓执行制度”的设置并不能成为听证程序不适用行政拘留的阻碍因素:其一,暂缓执行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限 制,辗法有效发挥听取相对人意见的作用。“如果相对人不能提供担保或者虽然提供担保,但公安机关认为提供的担保不 符合要求,或者被处分人被公安机关认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不适宜暂缓执行时,相对人面对暂缓执行也只能感叹自己
12、与之有缘无分。”其二,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已经将原行政处分法第42条第2款“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 由的行政处分有异议的,依照治安管埋处分法有关规定执行”删除,而这一款向来被认为是行政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措施 暂缓执行的规范依据。综上,我们认为,行政拘留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分措施应当被纳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之内,因为 “对任何一种限制或者剥夺人身自由的处分在实体和程序上进行双向控制,既是当代法治精神的实质内涵,也是保障人权 理念的基本要求。”659二是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可解释性降低,听证程序适用范围逐渐由“立法列举”+“解释方法”模式向“立法列举”模式转 变,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行政处分法第42条明文列
13、举了“责令停产停业”、“撤消许可证或者执照”和“较大数额罚款” 三项情形,同时还规定了“等行政处分决定”这一含义模糊,需要解释的其他情形。对此,学界一直有“等内等”和“等外等” 之争。所谓“等内等”指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上述明文列举的三项法定情形,不应包括其他情形;而“等外等” 那么认为行政处分的听证程序不仅包括行政处分法第42条明文列举的三项法定情形,还应包括其他具有类似法效果 的情形。主流观点采取“等外等”这一解释,认为“等外等”的解释符合行政处分法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原那么7192。在司 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指导性案例第6号也正式运用文义解释和目的性解释扩大了行政处分听证程
14、序的适用范围, 将“没收较大数额涉案财产”纳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之中,形成了法规范明文列举和法解释方法相互运用、法规与案例交 互影响的局面8。而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第58条确实增加了明文列举的法定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但是却也降 低了可解释性,行政处分实施主体只能在明文列举的四项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情形下实施听证程序。此时,无 论是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所明文列举的四项行政处分措施还是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行政处分措施,行政 机关实施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唯一要求即来源于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文规定。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听证的情形下,即 便是走向司法领域,法官的自由裁量也将“削减为零”。简言之,听
15、证程序适用范围由原有的“明文列举+解释方法”转变为 “明文列举”的单一适用模式。当然,如果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与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第9条规定的“行政处分种 类”进行系统比拟,可以发现立法者实际上只是将“警告、通报批评”和“暂扣许可证、降低资质等级”“责令停止行为、责令 作出行为”及“行政拘留”排除在听证程序范围之外,这样一看,似乎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限于“明文列举”就已经足够了,毕 竟上述被排除的行政处分种类除了行政拘留外,其他的种类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并没有极大的损益。但是解释的封闭性, 将不利于法律对社会开展的回应性,毕竟“法律介入立法者当时不能全部预见的多样而且不断变更的社会生活关 系中,对
16、一些立法者根本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法律必须提供答案。”9198(二)听证程序启动权主体具有单一性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启动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行政处分实施主体的事先告知淇次,行政处分当事人向行 政处分实施主体申请听证。两个条件应当具有不同的决定效果,即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启动要件从根本上说属于当事人 的申请,换言之,如果行政处分实施主体没有履行告知程序,而当事人却提出了听证申请,那么行政处分实施主体也必 须举行听证。而如果行政处分实施主体告知当事人具有申请听证的权利,而当事人没有申请,那么行政处分实施主体 也不会举行听证。由此可见,听证程序本质上属于“依申请”的程序行为。然而,在这种启动模式下,
17、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申请人具有单一性,仅限于“行政处分当事人工有学者指出,虽 然行政处分法规定了启动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主体是“当事人二并没有明确规定该“当事人”的外延如何。但是通过整 部法律来看,可以认为行政处分当事人仅限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需要给予制裁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2155。启 动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主体单一,尤其是在存在受害人在内的侵权违法行为,如果行政处分实施主体给予行政相对人的 行政处分过轻,行政处分相对人便不会申请听证程序,而受害人又不具有提起听证程序的权利,此时将会导致受害者的 权益无法得到有效、充分的保障。(三)听证程序实施规那么具有笼统性行政处分法及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
18、有关听证程序规定除了具有上述缺陷以外,在听证程序的具体实 施细那么方面具有笼统性,缺乏具体操作规那么。具体表现为:一是与行政许可法相比,在听证的召开时间上,行政处分法及其修订草案缺乏羁束要件。根据行政许 可法第47条的规定,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而行政处分法及其 修订草案并没有上述规定,行政机关什么时候举行听证都是根据其具体情况来决定。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效率社会, 效率也是现代社会开展的基本价值目标。”10作为现代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那么,高效便民原那么要求行政机关应当积极行 使行政权,不得无故拖延,增加相对人负担。通过法律上的羁束性规定,可以防止行政
19、主体怠于行使行政权,提高行政 效率。二是听证主持人的回避规那么过于原那么化,缺乏操作规程。行政处分法及其修订草案仅赋予当事人申请回避的 权利,然而尚有一些问题该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其一,回避主体单一,即现行法只规定了听证主持人的回避,但是在听 证程序中影响听证公正的人显然不限于听证主持人,还包括记录员、翻译人员等;其二,行政处分法及其修订草案 规定了依申请回避的情形,却缺乏听证主持人自行回避的相关规那么淇三,没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于何时提出听证回避 申请;其四,听证主持人是否回避应当由谁来决定尚缺规定。三是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增加了终止听证的相关规定,但是可适用的情形较少,缺乏终止标准。此外,
20、行 政处分法(修订草案)也忽视了听证延期、中止的相关规那么,什么情形下醵证应当延期或者中止尚不明了。三、行政处剧听证程序的法治化回应在“以人民为中心”为社会治理理念11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过程中,作为行政处分领域内的“基本 法”12,行政处分法的修改可以说是备受瞩目,无论是行政法学界还是其他社会领域,都希望通过此次修订能够 使行政处分法充分回应社会开展的需求,及时应对二十多年中国行政处分法治建设方面制度性缺憾。而在行政处分 听证程序方面,修法力度不够、修法技术欠缺是此次修法的主要缺陷。因此,应当通过归纳总结相关学术成果,从行政 处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听证程序的启动主体、听证程序的
21、实施细那么三个方面进行完善,推动行政处分法修订工 作的圆满完成。(一)扩大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虽然扩大了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但是却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拘留排除在外,同 时通过完全列举的方式排斥了“法定解释”的可能,因此反而可能会产生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不能因时而变的后果。因此, 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两方面的措施进行完善:一方面,应当在行政处分法(修订草案)的基础上将“行政拘留”明确纳 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之中,另一方面,应当合理继承行政处分法原有的立法体例,即采取“明文列举”+“解释方法”的 模式,而在具体的立法技术上,可以在以下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第一种方式是模仿行政诉讼法
22、受案范围的立法技术,通过“概括条款”+“明文列举”来规定行政处分听证程序的 适用范围。在这种立法体例下,首先必须得明确举行听证程序的标准是什么。在美国,根据正当程序原那么,只要是剥夺 当事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行为都应当举行听证,尽管并不一定采取审判式的正式听证13313。那么,我国行政处分 听证程序的标准为何?有学者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6得出结论说,“从该案裁判理由的展示中,依稀可以 看出这一标准的三大关键词类似对相对人权益产生较大影响数额较大就积极意义而言,通过对上述三项判断 标准的进一步解释,确实能够在事实上起到扩大行政处分听证程序适用范围的作用。不过,除了较大较大数额标准之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处罚 听证 程序 立法 缺陷 法治 回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