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红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红烛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烛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思维开展与提升:理解红烛的意象,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领悟 作品丰富的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品味语言,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 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红烛的形象,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教学时数:工课时一、知人论世1、识作者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
2、北。学者,现代 爱国诗人,民主战土,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 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 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早年参加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提倡 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 影响颇大。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 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闻一多先生提出了 “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一一“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表达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 形象
3、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二、读一理内容结构L看朗诵视频,谈谈这首诗带给你的感受?2.齐读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表达人 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 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诗人以“红烛”为题?究竟有何深意,(蜡烛有红有白,为何偏偏选去红 烛),什么是红烛?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明确:“红”是热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
4、想的人格的化身。用红 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热诚之心。为什么说它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明确:第一节中,在红烛面前,诗人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 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可见他觉得作为一个诗人的心也应该这样的红, 否那么就不配做诗人。诗人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这时所咏之物和要言之志自然联系起来。其中有个动词用得特别传神?明确:一个“吐”字更是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o诗歌以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作为引子,那么诗歌主 体局部是围绕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的?明确:诗的主体局部扣住“灰”与“泪”(
5、“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 开抒情的。2、3、4节围绕“灰”展开,主要是对“红烛为何要自焚”进行探讨。5、6、7、8节围绕“泪”展开,主要对“红烛为何要落泪”进行探讨。开头“红烛啊”贯穿全诗,这用什么修辞?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反复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 见所思所感,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一在诗歌的第二、三两节中,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 前后两者是不是矛盾?明确:这种看似矛盾的语言恰恰能表达诗人思考觉悟、自我否认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明确:诗人在这里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他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
6、后才放光出? ”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认为这 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带着一丝自作 聪明的意味。但诗人最终理解了红烛,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认。从而一开始 的“一误再误”转变为下一节的“不误,不误”,并通过反复的手法,使否认 的语气更加强烈。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正是诗人醒悟的表达(举例子), 反映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了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并由顿悟而对红 烛产生了敬仰之情。同时也更有力地表达了红烛精神的可贵(举例),诗人意 识到光是要靠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是与 利己主义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理解了红
7、烛,转而由衷地赞美红烛 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年轻人在探索道路上所遇 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四节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明确: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是诗人信念和心愿的表达。 xx啊!既来了,便学着!学吧!学吧!学学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诗人觉得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在这里诗人借着 燃烧的红烛形象来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当时的民众出于一种什么 状态?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文字: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
8、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 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 ”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 问了。“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 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 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 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
9、 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明确: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 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冏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 于从照亮沉睡的中国,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 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 放出来。由此可见诗人爱国的热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第五至第七节围绕着“泪”字展开,主要写了泪的哪些内容呢?什么是烛泪? 明确:古诗词里面常把蜡烛点燃时流溢的油脂唤作烛泪。诗人在这里沿用了这一 拟人用法。第六节是对烛泪
10、的思考,为什么红烛会流泪?第七节那么是对红烛的劝慰。红烛为什么流泪?明确:因为有残风的存在,残风侵蚀了他的光芒。在六七两节中,诗人驰骋想象,亲切地问红烛:“何苦伤心流泪? ”带着一种同 情,惊疑和思索。这种惊疑、思索也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矛盾,痛苦和 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 ”他寻求到的答案, 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 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 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
11、来更多的光明。诗人想借烛泪表达何种感情?明确: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 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 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诗人又是如何劝慰红烛的呢?红烛的泪对世人又是一种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开始说了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红烛其实就是 诗人自己,那么烛泪是什么?明确:是诗人的诗作,带泪的诗作。红烛燃烧自己给世人带去光明、慰藉。而诗 人的诗作中包含着他的爱国之情和忧国之心,能唤起世人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 向光明。第八节是诗人对红烛同情的呼唤,第九节那么是一种劝导和鼓励。为什么
12、说第 八节是同情的呼唤?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 明确:显示了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果关系。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 “灰心流泪”,但这是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秩序导致的。故而诗人劝勉红烛,也就 是劝勉自己“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 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 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表达。他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极其伟 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 抑的情绪
13、起落:第1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一一扬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一一抑第3-4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一一扬第5-7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一一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一一扬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 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小结: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 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 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 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
14、爱国者的心声,他热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 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说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 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国。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总体鉴赏: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 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由此发问, 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热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 相比,“物”与“我”在此时就完全交融起来了。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 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 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
15、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思考不 透很多问题。但最终诗人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诗人坚定地说: “不误!不误。”可见他此时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 路迈进,即使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 烛的责任一一烧掉世人的幻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揪出一个个活着 但不自由的灵魂,即便受到风的阻挠,他也要流着泪燃烧。诗人要歌颂红烛,歌 颂它的奉献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也正是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 进行了交流,在红烛身上,诗人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最后诗人提出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 哲学,说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 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 过程和结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