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pdf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2017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2017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解析学)题解析1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人物和观点的对应。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他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和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泛智”教育思想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故A项正确。B项:赫尔巴
2、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之父。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赞科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2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
3、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题干中,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均体现了教育永恒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A项: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属于一定的当权阶级,当权阶级为了使教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教育必须反映当权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教育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
4、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3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概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故A项正确。B项: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是指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的传承,客观上起着文化传承和普及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是指教育是改造社会和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教
5、育的人口控制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人口数量的调节和控制以及对人口质量的提高所具有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4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学家及其代表作的识记情况。卢梭于1762年发表著作爱弥儿,该著作深刻地表述了其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其教育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天性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然人。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发着绚丽的光芒。故D项正确。2/8A项: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该著作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巨人传是一部高
6、扬人性、讴歌人性的人文主义伟大杰作,鞭挞了法国16世纪的封建社会,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会统治发出的呐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肯定。其作者拉伯雷是16世纪法国杰出的小说家。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育论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主要教育著作。该书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书中贯穿着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5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其中
7、,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它是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人总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即使是智力优异的个体,处在一个生活艰难、教育水平低下的环境里,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题干中,在不同时期、地域、民族和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
8、明显的差别,这种现象是由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所造成的。故B项正确。A项: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个体实践不属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6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
9、理体制。其中,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控制教育目的的制定,使教育目的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而生产力作为影响教育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因此,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因素是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7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
10、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题干中,李老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的做法尊重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故D项正确。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3/8B项: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
11、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地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连续性属于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与题干不符,排除。8答案:答案: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其中,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具体体现在:(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
12、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学生不断做出反应、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因此,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学生品德发展的新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不属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与题干不符,排除。9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教学过程的本质的理解。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
13、界;(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4)教育性,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同时对学生的品德也要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因此,其区别于人类一般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故C项正确。A项:主动性不属于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的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探索性不属于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的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复杂性不属于学生认识的特殊性的表现。与题干不符,排除。10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课程结构的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
14、”部分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因此,我国普通高中阶段课程的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故A项正确。B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规定:“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
15、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1答案: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因此,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标准。故B项正确。4/8A项: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
16、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其指导作用侧重于学校层面的总体教学安排。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教学方案是教师对单元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2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期的认识。“关键期”这一概念最早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提出。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同时,在关键期中,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关键期也称为敏感期。因此,在关键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关键期,同样的刺激则
17、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13答案:答案:A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其中,整体性是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题干中的图形是由扇形和折线组成的,但是人们没有把图形孤立为个别的部分,而是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把图形看成是三角形和圆形的组合体。这种知觉特性就是整体性。故A项正确。B项: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
18、叫背景。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稳定性不属于知觉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性,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恒常性。与题干不符,排除。14答案: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考试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