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XX县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工作报告 2008年6月7日,我市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5月26日,我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将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汇报如下: 一、国家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 (一)淮海戏保护现状 一是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从2007年起,分步实施资料收集整理,建立较完整的淮海戏资料库、设立淮海戏历史陈列室、以优惠政策招收学员,
2、培养淮海戏传承人、录制优秀剧目音像资料、举办淮海戏艺术节等工作,以加强保护,推动传承。 二是建设了淮海戏博物馆。2008年9月,XX省淮海戏博物馆在我市中洲岛竣工开放,作为展示和宣传淮海戏历史和成果的重要阵地,排演、交流淮海戏的活动场所,传播和学习淮海戏知识的课堂。淮海戏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模型、书画、音像资料,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等,来呈现淮海戏在淮安地区的发生和发展的概貌,为保护传承淮海戏作出了一定贡献。 三是建设了淮海戏专题网。由我市文广局的组织领导及XX省淮海剧团的支持下,筹建了中国淮海戏专题网站,网站设立剧团介绍、剧目介绍、人物简介、专题资料、视听下载、淮海戏图库、淮海戏动态、演出信
3、息、遗产保护等栏目,对淮海戏的历史渊源及沿革、基本内容及特征、重要价值、传承现状等方面作了详尽介绍,并提供大量的传统及现代剧目以供下载,进一步扩大影响,推动了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是申报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底,我们按照国家文化部及省文化厅相关要求,组织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工作。6月11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入选,为淮海戏的传承提供了基本保障。 五是建设了传承机构。在淮安文化艺术学校开设淮海戏班,由我市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魏佳宁等
4、淮海戏主要传承人授课,为淮海戏的传承发展培养传承人。 (二)楚州十番锣鼓保护现状 一是制定了保护计划。第一个五年保护计划包括翻译已搜集的古书工尺谱为简谱,购置有关服装、道具,出版以楚州“十番锣鼓”为题材的图书册,建设传承基地,加强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我市楚州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楚州“十番锣鼓”的盛兴年代、演出道具、演出场景及风俗等作了进一步调研。掌握了许多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搜集整理了楚州“十番锣鼓”的演奏方式、演奏乐器、乐队编制、乐器定弦法等相关材料,为出版相关书目奠定了基础;完成了“十番锣鼓”的十首乐曲以及几十首锣鼓曲牌的工尺谱译谱工作。 二是投入了一定资金。2008年6月7日,十番锣鼓入
5、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了更好地予以保护传承,楚州区政府克服财政困难,投入一定资金,用来添置乐器、服装等必备物品,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三是挖掘了一批曲目。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楚州十番锣鼓曲目,我市楚州区文化部门给楚州十番锣鼓声及代表性传承人周宝洪同志提供非常宽松的环境以及相应的资金,先后整理出了金盆捞月、咏花、咏蝶、到春来、前探营、后探营、归依、红楼撇子、朝天子、阳告等十首曲目。 四是开展了传承活动。培养传承人员是更好地传承十番锣鼓的重要举措。楚州十番锣鼓刚刚被挖掘整理出来的时候,演奏人员仅仅限于专业文艺人员,如文化馆专业演奏员和剧团乐队成员。2008年以来,我
6、市楚州区积极组织举办十番锣鼓演奏人员培训班,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宝洪亲自授课,动员文化馆及社会上器乐演奏培训班中的学员参加学习,尤其注意培养年轻演奏人员,以推动项目传承。办班初始,大多数人对十番锣鼓的了解不够深入,兴趣不大。楚州区文化馆组织人员分别有针对性的做相关人员工作,耐心细致解释,通过培训,学员们一改对十番锣鼓演奏认识不足的状况,学习投入,演奏认真,显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已形成了以专业演奏人员和社会各界演奏者共同组成的十番锣鼓演奏队伍,促进了十番锣鼓的普及传承。 五是加强了对外交流。2008年11月,XX省XX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茶亭十番”的传承人员来我市进行
7、艺术交流,与我市楚州十番锣鼓传承人共同探讨十番音乐中演奏方式、乐器种类、乐队编制、乐器定弦法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今年4月11日,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楚州“十番锣鼓”应邀参加“连云港之春苏北鲁南民俗文艺精英赛”。这是“十番锣鼓”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次代表淮安赴外参加大型演出。我市楚州区文化馆针对广场演出的特点,在乐曲的旋律节奏、演奏技法等方面作了相应调整,使舞台效果和观赏性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六是扩大了社会影响。近几年来,我市一直非常重视对十番锣鼓的宣传报道,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新华日报、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淮海商报、新楚州报、楚州电视台以及多家网站和相
8、关出版社共同参与,利用文字、图片、录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今年6月份,全国多家电视台慕名而来,分别在楚州勺湖公园及吴鞠通中医馆等地,拍摄了楚州十番锣鼓专题片。 (三)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 我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即淮海戏表演艺术家杨秀英,于今年5月26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现有正式徒弟3人,分别为许亚玲、吴玲和苗爱华,均为国家一级演员,经其指点过的演员数以百计,现仍在我市文化艺术学校淮海戏班授课,所教学员卢蓓蓓曾于2005年5月荣获全省小梅花金花状元第一名。目前,我市正在起草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机制,明确扶持和资助
9、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办法,监督、指导、考核传承工作等各项制度,以加强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二、采取的保护措施与经验 (一)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加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我市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基础上,2008年9月,我市原文化局与广电局合并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工作。2009年3月9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XX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淮政办发200926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2022 物质文化 遗产 传承 保护 工作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