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3年模拟】(安徽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5年高考3年模拟】(安徽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年高考3年模拟】(安徽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1.(2014安徽,8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答: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 答案(1)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2)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
2、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2.(2014天津,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暮春宋黄 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 答案(8分)(1)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2)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态,而是借涧水暗写桃花之香。(3)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
3、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3.(2014江西,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苏 轼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 答案(1)论语(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 (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
4、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赏析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儋州时期,他在城南建造泥房居住,和当地百姓结下深厚感情。作品浅易如话,毫不雕琢,把朴素的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在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极具大家气象。第一、二两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作者和当地百姓的亲密关系,几个少年口吹葱叶迎送微醉的“我”,怡然自得之情寄寓其中。第三、四两句蕴含哲理思考,使用对比手法,“莫作”说得斩钉截铁,态度何
5、等坚决;“自有”说得颇具炫耀之意,何等自在;“天涯万里”“溪边舞雩”对举,一舍一取,足见词人志趣。苏轼的思想是驳杂的,兼融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淡泊和佛家的超脱,我们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经典名篇中已经领略。4.(2014福建,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6、: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答案(6分)(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5.(2014广东,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送别清万 树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杪:树
7、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答: 答案(1)春天,辽阔的江面上漂浮着一叶扁舟,好像从江岸两边的树梢上穿过。令人忧伤的浓云和青草无边无际,扁舟上的布帆因为遥远已经比沙鸥还要小了。这是一幅独立江边遥望,水面辽阔遥远,扁舟孤单远行,愁云惨淡青草无际的送别画面。(2)“怪人催去早”意思是责怪行人被催促离开得太早。此句属于直接抒情。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了送别时的担忧、牵挂、伤感。“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把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抒发到极致。赏析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
8、。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
9、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极致。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6.(2014北京,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11分)奉陪郑驸马韦曲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禁:消受。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
10、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5年高考3年模拟 【5年高考3年模拟】安徽专用201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 年高 模拟 安徽 专用 2015 语文 一轮 复习 试题 分类 汇编 专题 十三 古代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4696552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