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hwnd.docx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hwn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信息技术hwnd.docx(6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1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1一、教学设计的定义及发展简史1(二)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1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3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8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9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9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11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分析12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12一、学习者年龄特征及思维方式分析12二、学习者学习风格分析14三、学习者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基础分析17第二节 教师分析18一、教师年龄特征及思维方式分析18二、教师教学风格分析19三、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及能力分析21第三节 教学媒体分析23一、媒体的特征与分类2
2、3二、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原则24三、其他教学资源的分析与选择25第四节 教学目标分析27一、教学目标概述27二、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原则28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30第一节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概述30一、教学策略( teaching strategies)30二、教学模式( instructional models)31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确定33一、选择相关的学习理论33二、确定教学活动程序36三、选择教学方法37四、确定教学组织形式40第三节 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一般原则42一、 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42二、选取教学策略的一般原则43第四章 教学设计评价概述44第
3、一节 教学设计评价概述44一、教学设计评价相关概念44二、教学设计评价的相关指标45三、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47第二节 教学设计评价的一般原则55第三节 教学设计评价的实施57一、确定评价对象57二、编制评价标准59三、确定评价方法进行评价61四、评价结果的运用65五、教学媒体66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66思考练习66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及发展简史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 Instructional Design )自从诞生以来,其概念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在我国教育界比
4、较有影响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肯普的定义 美国学者肯普 (J.E.Kemp)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在肯普看来,任何教学设计都包含了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这四个要素即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结构。 、鲍嵘的定义 浙江师范大学 鲍嵘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教学设计是一种旨在促进教学活动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的现代教学技术。 3 、乌美娜的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
5、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乌美娜。从教育技术传入我国成为许多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以来,大多数院校选用了 乌美娜教授编写的相关专著,因而在我国有较大的影响。 4 、何克抗的定义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教授于二十世纪末提出过对于教学设计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何克抗 教授作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其观点在我国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5 、李克东的定义 华南师范大学 李克东教
6、授指出: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以系统理论为方法论去研究和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教学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往往得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有的定义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特征,突出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系统性;有的观点强调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思想,强调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有的观点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突出教学设计的本质。 一般认为, 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7、,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该定义史密斯、雷根、皮连生、何克抗等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正是这些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化操作程序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教学设计的发展简史 总体而言,教学设计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最早的教学设计是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中发展而来的。在介绍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的时候,设计这一个基础性概念是不能回避的。 设计一词最早应用于建
8、筑、工业之中,其含义为“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 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而且这种探究的能力是可以进行训练的。 它包括对一个不完善的情境的探索,发现并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详细说明导致有效变化的途径。设计在很多领域进行,并根据设计者与所设计的东西的类型不同而变化。设计过程要求是理性与直觉的平衡、行动的动力以及对已采取的行动进行反思的能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在军队中,一线战场需要大量的军人,而传统的军人训练方式需要较长的周期,效率比较低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出合格的军人成为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把这一过程
9、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因素进行系统考虑,优化组合,进而有了军队训练领域的教学设计雏形。 在工业领域,参战各国尤其是美国也面临相同的问题。美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主要的战争物资供应国,其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而传统的工人培训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熟练工。因此,工业领域里也开始考虑对工人培训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人口出生率迅速提高,对当时的教育教学体制形成挑战;同时在 “ 冷战 ” 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竞争,必然引起教育方法、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科学化水平的竞争。 人们开始集中精力关注学校教育。根据战争时期对军事人员和工人的培训经验的总结,人们发现,其
10、实可以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引入设计这一概念。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等开始大量研究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迅速提高因战争而严重倒退的学校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因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逐渐形成一个专门学科。 在教学设计学科这一产生萌芽阶段,美国学者杜威和斯金纳 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他们的相关理论将在后面介绍。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随着各种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教学设计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各种理论、学说层出不穷,并且对应着各自的学说,都涉及了相应的实际教学的操作模式。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
11、来。但是,认知心理学教学设计理论并非是对以往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超越。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教学设计理论有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把不同教学设计理论的因素与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综合起来。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这样的理念: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基于每一个学习者的进步和需要的教学变量和条件受到强调,教师的角色继续变化,以对学习情境作出更灵活的反映。当教学设计研究者与计算机程序专家合作设计互动教学系统的时候,教学技术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
12、互作用成为这一时期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大规模地从国外介绍、引进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学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设置教育技术或电化教育专业,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教学设计也成为该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大量培养并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他们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带动了其他学科教师和学校关注教学设计这一新生事物,各学科教师逐渐接受并运用了教学设计,提高了教学质量。 到今天,教学设计已经是教育教学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概念了,教学设计本身也从单一学科渗透到了各个层
13、次的各个学科,衍生发展出了对应于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地介绍在教学设计发展过程中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理论,从而为教学设计的发展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在教学设计众多的理论基础之中,有的学者强调认知学习理论;有的主张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包含系统科学、学习理论、传播学等多种理论。 根据教学设计的科学定义及实际运用,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中比较典型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主义理论 早期行为主义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 John Broadus Watson
14、 , 1878 1958) 在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不用考虑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
15、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 ( Edward C.Tolman , 1836-1959) 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 B. F. Skinner , 1904 1995) 为代表。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
16、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装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它会在里面乱跑乱碰,自由探索,偶然一次压杠杆就得到食物,此后老鼠压杠杆的频率越来越多,即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心理学家试图把心理科学运用于教育情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杜威( John Dewey , 1859 1952)和桑代克 (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 。杜威早
17、在 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中就设想建立一种特殊的 “连接科学 ”,能够把心理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连接起来,这种 “连接科学 ”当然是研究如何设计教学的。与杜威相比,桑代克的贡献更为突出。桑代克认为,通过动物实验所建立起来的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可以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他根据其学习理论建立起一整套包括任务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测量的教学设计体系。这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都为教学设计研究打下了基础。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
18、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这种教学设计理念早在 “二战 ”期间就被一些心理学家用于开发军事训练材料。 (二)认知学习理论 一般认为,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但是,认知学习理论的真正形成却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的研究都局限于实验室,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占据了整个领域。当时对于学习的研究仅仅涉及到动物和人的外部行为,很少涉及到人的内部心理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时
19、代以及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强调对于人们的信息选择、接受以及信息编码、存贮、提取与使用过程的研究。这些实际的社会需要直接刺激了认知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兴起。同时,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使得心理学与邻近学科进行交叉渗透。很多认知学习理论的重要观点,都与这些学科有不解之缘。例如,加涅 ( Gagne,RobertM,1916 2002) 的累积学习的一般理论模式就直接借鉴了控制论与计算机科学的某些重要的思想;又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Chomsky) 1957对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的言语学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人的语言的先天性与
20、生成性。他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很多学习研究者开始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主义。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的基本观点: 首先,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其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是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不过是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者接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的心理结构;不是所有的刺激都会经过感觉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的,在学习者对于外部信息进行加工的时候,会经历一个选择阶段。个体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这个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个体也会不断的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
21、的认知。 其次,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重组,而不是外显的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者行为习惯的加强和改变。所谓的心理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直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的方式。认知结构则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在认知学习理论看来,学习的基础并非像行为主义那样认为是通过训练,促使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与巩固,而更应该注意探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那么,学习也就发生了。 最后,无论是早期的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和还是今天的以加涅等人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几乎都认可两条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原则。即认为如果个体现有的认
22、知结构在进行学习的时侯,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如果不成功,则会导致结构的失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的时候,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就随着发生了。第二,迁移原则。几乎每一位认知学习论者都相当重视学习的迁移。他们一直强调,新的认知结构始终会受到以往的认知结构的影响。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一般原理,用布鲁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老师则要教会学生这一点,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元认知能力。 根据以上认知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与教学实践结合,国内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 用直观的形式向学
23、习者呈现学科内容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教学内容中涉及的各类知识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习材料的呈现应适合于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儿所说的由简到繁是指由简化的整体到复杂的整体; 学习以求理解才能有助于知识的持久性和可迁移性; 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可以确认他们的正确知识和纠正他们的错误学习。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也强调反馈的重要性,但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一般将反馈看作为一种假设检验; 学习者自定目标是学习的重要因素; 学习材料既要以归纳序列提供,又要以演译序列提供; 学习材料应体现辩证冲突,适当的矛盾有助于引发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 认知学习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把学习
24、视为知识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也因此由被动接受者成为知识的主建构者。同时,认知学习理论的操作性较强,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如,学校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因此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对于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他的关于学习的八个阶段、课堂教学的八个阶段的构思和假设 ,对实际的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思想大多可以在认知主义当中找到一些渊源。例如在皮亚杰( 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相互作用而内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理念 创新 教学 设计 信息技术 hwnd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