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gkef.docx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gkef.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gkef.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区域经济学 系(院、部): 公共管理学院 教研室: 公共事业管理系 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38编 写 说 明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
2、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
3、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习该门课程,不但要求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将理论学习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以进一步检验和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因此,无论是在教师讲授知识,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实证分析和典型案例分析应贯穿始终,让学生们
4、通过学习,不但能够提高理论素养,而且还能具备实际操作能力。2注意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区域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广泛汲取和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就区域经济学而论区域经济学,相反,应善于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和讲授能够为本学科所用的相关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由于区域经济问题涉及的知识及层面十分广泛,这也要求学生应注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并善于运用系统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区域经济的实际问题,避免知识准备不足,或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区域
5、经济学是近年来应用经济学领域内研究最为活跃的学科之一,同时也是最不成熟的学科之一。国内关于该学科的认识不一,现有的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发展突飞猛进,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就某一书本而论,而是要善于综合各家所长,尽量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格局,并将其适时引进和介绍给学生,以保证学生们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且能基本把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脉搏”。4注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区域经济学内容庞杂且实践性极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较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构筑起学科的知识
6、体系,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和技术,以解决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又引导学生适时实践和锻炼,从而使学生既懂得理论,又知道如何应用。5有效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材每章都附有思考题和参考文献等,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按时完成这些思考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其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各章所列参考文献的原文,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扩大其知识视野。另外,日常的案例分析、读书笔记、命题论文、平时测验等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本课程建议学时数为54学时,学生修完该课程可获3个学分
7、。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既具综合性,又具边缘性;既集众家所长,又具自身特点的应用性学科,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建立在其它学科的学习基础之上,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一般地讲,学习区域经济学,不仅应该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些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因而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应是区域经济学最为重要的先行课程,其他专门的经济学课程如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可安排同一学期或后续学期开设,这样既便于学生具有学习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准备,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相关课程的学习。课时分配表章 节教 学 内 容学时安排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1. 经济区域2. 我国的经济区域3. 我国省级经济
8、区形式的未来发展4第二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2.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8第三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1.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2. 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3.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4第四章 区域结构分析1. 区域产业结构2. 区域地域空间结构3.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6第五章 区际关系分析1.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2. 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3.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5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2. 城市发展战略3. 乡镇发展战略6第七章 区域规划1. 区域规划的发展2. 区域规划的内容3.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5第八章 区域开发
9、1. 区域种植业的开发2.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3. 区域制造业的开发4. 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6第九章 区域政策1.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2. 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3.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4.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6第十章 区域管理1.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2. 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3. 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4目 录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经济区域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区域第四节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第二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第三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第二节 资
10、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第三节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第四章 区域结构分析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第二节 区域地域空间结构第三节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第五章 区际关系分析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第二节 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第三节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一节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第三节 乡镇发展战略第七章 区域规划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八章 区域开发第一节 区域农业(种植业)的开发第二节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第三节 工业(制造业)的开发第四节 第三产业及区域第三产业的开发第五节 区域产业开发战略研究的案例第九章 区域政
11、策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第三节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第十章 区域管理第一节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区域管理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第一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要求:
12、了解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主要流派。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及特征,区分经济区域与经济区划的关系,认识我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及其发展历程,把握我国经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区域、经济区划、经济区域等概念的掌握;理论: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认识;应用: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国经济区域的特点,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二)教学难点1. 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真正掌握;2. 对现代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全理解;3. 对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的深刻把握;4对我国经济区域形成的背
13、景、历程、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概 述1.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开发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3.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地理学与区域
14、经济学的关系;(2)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4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1)区域发展理论;(2)区际关系理论;(3)区域政策理论。5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2)新制度学派;(3)区域管理学派。第二节 经济区域1.区域:泛指地球表面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2.经济区域: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以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的农村组成。3.走出“经济区划”思想的局限4.对“经济区域”研究的
15、概括分析经济区域的特征:(1)必须具备经济功能;(2)必须具备行政功能;(3)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结构;(4)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第三节 我国的经济区域1.我国行政区域的客观基础2.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历史必然3.我国省级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1)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2)经济功能;(3)经济管理的功能,包括财权、经济事权和人事权等;(4)经济核心地;(5)网络与经济流。4我国经济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1)经济财富的运作与省级经济区;(2)经济财富的功能与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3)省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必然性。第四节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1.我国省级经济
16、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变化:(1)省级政府职能的转变与省区边界的模糊趋势;(2)经济核心地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3)经济条带系统的发展与省级区形式的演变。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区划。2.基本理论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我国经济区域存在的客观基础;我国经济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等六、主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郝寿义,安虎森区
17、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丁四保,王荣成,李秀敏等区域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三大基本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并熟悉三大理论在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后面各章从事区域分析和区域开发与规划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求:了解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和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和主要思想。掌握三大理论的基本内涵,弄清三
18、大理论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通过三大理论的学习,理解我国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概念:包括对劳动地域分工、比较优势、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乘数原理、技术创新、产业集聚、集聚经济、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及生态产业群落等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产业组织演化规律;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应用: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新产业区的形成与我国“开发区”的实践(二)教学难点1. 对三大理论的理论“精髓”的真正掌握;2. 从众多理论流派的介绍中把握住经济
19、区域形成与发展的“主线”;3. 正确运用三大理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授、案例分析、学生中心发言、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四、教学内容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 分工的概念:(1)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等为基础的原始分工;(2)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3)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照地域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
20、域分工。2.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4)艾萨德的要素替代理论;(5)波斯勒的技术差距理论。3.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1)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2)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4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2)扶持幼小产业理论;(3)协议分工学说;(4)新比较优势理论。5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6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1)分工与区域市场;(2)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3)分工与区域经济一体化;(4)分工的“不平等”与区域发展问题。第二
21、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1.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2)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2.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1)资源禀赋;(2)资源配置能力;(3)区位条件;(4)外部环境3. 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区域增长极理论;(2)循环累积因果原理;(3)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4. 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胡佛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2)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3)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5区域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2)技术生命周期;(3)经济增长波动周期6经济增长波动与区域周期:(1)技术创新与区域周期;(2)技术扩散与区域
22、成长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1. 集聚机制:(1)区位指向;(2)产业联系2. 集聚经济:(1)集聚经济来源的“区位论”解释;(2)增长极机制与集聚经济;(3)规模报酬递增与集聚经济;(4)交易成本节约与集聚经济3. 分工深化与产业组织演化:(1)福特制生产方式与企业组织;(2)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组织演进;(3)产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4企业网络的空间结构:(1)企业组织形态的网络结构;(2)本地化网络与全球化网络5产业区与新产业区:产业区是指专业化集聚的特定地区;新产业区是弹性生产体系对应的产业空间形式,是中小企业在弹性专业化基础上实现的集聚。6规划产业区:(1)苏联“地域生产综合体”;(2)艾萨
23、德的“产业综合体”;(3)我国的“开发区”;(4)生态产业群落五、考试范围与题型(一)考试范围1.基本概念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增长周期;增长极;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网络化组织结构;新产业区;开发区2.基本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与测度;劳动地域分工对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增长波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二)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六、主要参考书1陈才区域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北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 经济学 教学大纲 gke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