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本期要目.pdf





《期本期要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本期要目.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06.7 第 1 期 总第 1 期 本本 期期 要要 目目?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暨北师大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2?消息:“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成立引起广泛关注4?中国应基于世界资源选择发展战略 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5?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7?世界资源研究所中英文及缩略名称 12?共识、互补、联合、双赢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共建世界资源研究所 13?刘闯博士访问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 15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中科院地理
2、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2006年7月第1期 2 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 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大会 经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联合共建的“世界资源研究所”于2006年6月1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正式成立。史培军副校长和陆大道院士为史培军副校长和陆大道院士为“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研究所”揭牌揭牌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为“世界资源研究所”揭牌。史培军副校长在成立大会上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资源紧密相
3、关,开展世界资源研究,为利用好世界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该领域高级人才是北京师范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在“985”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战略部署”。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藤绵震司级调研员代表科技部基础司以及来宾对“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成立、对世界资源科学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在资源全球化、科技全球化的进程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联合创建“世界资源研究所”是我国在世界资源领域集中人力、财力资源,建设长期有效体制的有益尝试”,他希望“世界资源研究所能够根据国家需求,多给国家提出咨询意见,并能在世界资源的科学研究、世界资源数据
4、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高水平科技成果”。“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成立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纪远所长的热情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孙九林院士、吴传均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胡启恒院士等均对加强我国对世界资源2006 年 7 月第 1 期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3研究的提议给予高度重视,并对院校合作开展世界资源联合研究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研究所筹备阶段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帮助和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兼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刘闯博士深感责任重大,她说:“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
5、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方案实施原则和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的主要精神,通过院校合作,集中在世界资源领域两个研究实体的科研队伍和师资力量,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整体能力、在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在共同承担国家任务方面建立了一个新的创新环境和促进整合的创新机制”。她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领导的信任和委以的重任,她表示:“在中国开展世界资源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共建的世界资源研究所将面对国家需求,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针对热点区域、热点问题开展世界资源研究;建立世界资源研究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支我国高水平的世界资源研究领域专家队伍,为国家培养一批在世界资源领域综合性的高级人才”。
6、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孙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及国际合作局局长郭华东研究员、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藤绵震司级调研员等 100 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陆大道院士就“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我国的资源保障安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孙枢院士就“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我国国内、国际战略研究”、中科院国际合作局郭华东研究员就“数字地球对我国世界资源研究的支撑作用”、刘闯研究员就“资源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王高尚研究员就“全球矿产资源战略问题研究”、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研究中心冯彦教
7、授就“国际跨境水资源研究”、吉林大学陈圣波副教授就“东北亚典型大型、超大型矿床遥感影像模式研究”、美国科学院国际科技信息计划部 Paul Uhlir主任就“共享环境数据的全球启动计划”等作了内容丰富的科学报告。中国包装联合会国际资源再生委员会刘向群副秘书长就“国际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机遇”提供了书面报告。专家一致认为,在资源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开展世界资源的研究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成立必将为我国对世界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本领域高等教育方面开创一个新的局面。6 月 15 日上午,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胡德斌副处长、科技部农业社会发展司许增泰处长与北师大史培军副校长、资源学
8、院李晓兵院长、世界资源研究所刘闯所长等就世界资源研究所建设与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司冯良处长对研究所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性意见对研究所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藤绵震司级调研员致词 国家科技部基础司藤绵震司级调研员致词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李晓兵院长主持大会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李晓兵院长主持大会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2006年7月第1期 4 孙孙 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院士枢: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院士题题 目: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我国国内、国际目: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和我国国内、国际战战略研究略研究陆大道:中
9、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院士 题 目: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我国的资源 陆大道: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院士 题 目: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与我国的资源 保障安全 保障安全 刘刘 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兼北师大资源学院世界资源中心主任兼北师大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研究所所长 题题 目: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目: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究的问题与对策郭华东:中科院副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郭华东:中科院副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局长 题题 目:数字地球对我国世界资源研究的支目:数字地球对我国世界资源研究的支 撑作用撑作
10、用 “世界资源研究所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成立引起广泛关注的成立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在国内教育与科学领域引起广泛关注。科学网、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中国科学院网站、人民网、中国网、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网站、科学时报等相关网站和报纸纷纷予以报道和转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http:/202.205.177.12/edoas/kejiwei/info20800.htm 中国科学院网站:http:/ 科学网:http:/ 人民网:http:/ 中国网:http:/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在线:http:/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网站:http:/ 清华新闻网:ht
11、tp:/ 消消消消 息息息息 2006 年 7 月第 1 期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5 中国应基于世界资源选择发展战略 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 转自科学时报2006 年 7 月 4 日 作者:王卉 世界资源研究在中国的缺位世界资源研究在中国的缺位“在中国开展世界资源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中国已经一天也离不开世界,但我国的研究却远远跟不上,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 160 多个,但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它们的资源有什么优势、什么劣势?它们的产业结构是什么?与中国在哪些方面可以互补?”在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
12、联合共建的“世界资源研究所”成立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全球化是近二三十年来全世界经济活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国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目前中国所需石油一半以上依赖进口;而中国所需造纸原料(包括纸浆),一半以上依赖进口,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一些绿色环保组织的反对,甚至认为中国成为破坏世界森林资源的主要祸首!但此前“我国对世界资源的科学研究相当薄弱,科学研究队伍缺乏,研究生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中国加入 WTO 已经 5 年,“我个人认为,从参加世界贸易组织那天起,中国就应该把自己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社会联系起来。从国家资源保障来说,中国不
13、仅要了解自己有多少,也要知道世界有多少。”作为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史培军与有关专家很早就提出“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的观点。后来,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研究有了,但两个资源的研究跟不上,研究外国资源的几乎没有。1993 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心成立;1997 年,资源科学研究所成立;2003 年,北师大组建资源学院。早在 1993年,当世界上很多人都很关注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时,史培军就有一个判断:所有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利用的合理与否和资源是不是短缺。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997年,史培军就明确提出:能源、水、土地、各种材料这些资源的短缺将是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进入世界资源研
14、究领域,对史培军而言已是“蓄谋已久”。那是 1996 年,史培军当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然资源学院做访问教授,西方国家都在研究快速发展的中国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三个:就业问题突出,一旦 GDP 增长低于 7%,肯定面临严峻的失业问题;中国肯定会面临严峻的生态恶化问题;中国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资源短缺问题。在史培军看来,进行世界资源的研究可以大大促进中国政府缓解这三大问题。世界资源研究会带来什么世界资源研究会带来什么 具体而言,史培军认为世界资源研究有以下作用:第一,明确哪里有所需要的资源。中国走向世界,目的是把产品卖向世界。从产品供求来说,我们不仅要研究世界是否需要这些产品,也需
15、要了解生产这些产品的自然资源在哪里。第二,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中国人口如此之多,如果不从国际角度考虑,中国就可能解决不了就业问题。研究世界资源,研究中国产品的国际市场,通过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有可能把人才吸引到国际上,人员就业就可以安排在跨国公司所在地的国家和地区,这一点对中国至关重要。同时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史培军,明显感到就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就业不能完全解决的同时,中国农村还有剩余劳动力接近 3 亿,这样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人该往哪里走?他认为研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2006年7月第1期 6 究世界资源问题,会极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国际就业能力,了解别人,
16、知道别人那儿有什么,那儿发展什么,什么是他的优势产业,弄清了,就可以去就业。特别有望解决有一定教育水准的高技术人才的国际就业。第三,世界资源的研究能促进中国人真正走向国际化。选择中国的发展战略,不能仅仅基于中国国情来选择,一定要基于世界的情况来选择中国的发展战略,也就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基于对世界的了解来发展或基于世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来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会获得双赢的效果。“我们研究世界资源,有利于转变国家发展战略模式,基于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基于世界资源情况的发展战略完全不一样。”史培军表示。第四,极大有利于降低未来发展的脆弱性。中国逐渐从经济总量上大起来,但人均还是穷国,这样一个国家对
17、世界未来的影响有多大,猜测有很多。史培军认为,研究世界资源问题有利于中国走上友好的与国际合作的道路,支撑和谐发展外交战略。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增加,但仍然是很脆弱的国家,经不起风吹草动。我国快速发展 30 年之后,生态系统承载的压力已经大大超过它的负荷,我们不得不寻找缓解这种承载压力的新的生态安全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当大,研究世界资源,能使我们未来一旦遇到情况,可选择的余地大一些,世界资源的选择,一国不行,可以另找出路,我们必须是多元化多途径的,对国际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相互合作的战略。如果早开始进行世界资源研究,世界跨国集团就没有那么多控制、干扰,我们可以有更多余地与友好国家进行
18、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友好合作。史培军认为,作为一个大学,应该研究那些政府还没有考虑到或者还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一旦国家需要,就能及时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大学一定是要走在国家需要的前面,高等院校应该培养一批批“期货型”的高等人才,也就是说要更多产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而那些大院大所应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解决现在已经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批批发展,国家的竞争力就有保证、人才就有保障,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怎样开始起步怎样开始起步 中国现在除地区和城乡差异大之外,真正面临的严峻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问题和环境安全。史培军认为,两个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我国生态环
19、境问题的治理,治本措施是要把研究从中下游移到上游,也就是合理、高效地可持续利用资源,这样可以避免“旧账还没有还清,新账又出来”,才能极大缓解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才能为国家未来和谐发展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资源学院来研究这些资源问题,有利于解决国家可持续发展所需人才和重大科技与社会问题。从世界资源研究角度,史培军表示,现在首先要做的几件事是:第一,收集国外各种各样的资源数据,建立一个能为我国政府和科研、教育及企业等方便利用的世界资源研究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第二,要与境外有关资源研究机构合作,包括美国的世界资源所等;第三,充分利用中国近 30 年来出国在外的留学及工作人员,比如在国外大学做地
20、学和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祖国;第四,充分利用科学院、各大学等已经建立起来的国际合作渠道增强与国际合作的能力;第五,充分利用对地观测的先进技术比如遥感等,获取不方便获取的资源数据;第六,从大处起步,首先培养研究宏观问题的洲际专家,比如美洲、欧洲、非洲等专家,然后培养研究区域尺度的专家,再到国家尺度的专家。“这样了解了别人,理解我们自己,通过优势劣势的对比才会有更好的国际合作,有更好的战略选择。”史培军说。北师大资源学院有自然资源硕士点、博士点,他希望先从招收世界自然资源研究的硕士生、博士生开始加快这一学科的发展。也希望得到包括政府各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支持,
21、同时也是为大家建立这样一个同行交流、培养人才、进行学科研究的共享平台。“我想这个所经过510 年的努力将会成为我国在世界资源问题方面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这样有利于从科技教育的角度支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史培军表示。2006 年 7 月第 1 期 世界资源研究所简报 7 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节选自资源科学2006 年第 28 卷第 3 期 作者:刘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1.引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世界经济活动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
22、织(APEC)、欧盟、美洲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组织的活动都相当活跃。与此相配套,约束和保护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约也先后出台。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生产要素之一的世界自然资源也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最热门的议题之一。由于自然资源在世界地理空间分布和配置的不均匀性特点,一些国家在某些资源蕴藏丰富,而另外一些国家则贫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资源流动和新的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拥有、资源配置、资源保护、资源贸易、相应的资源利益权衡、资源利用风险、资源与环境等全球化资源问题成为目前世界资源领域挑战性问题。我国加入 WTO的过渡期已经进入后期,与世界资源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并且越来越迫切地需
23、要我国政府、科技人员和市场经营人员认真对待。但是,目前我国对世界资源的研究和高等教育极其薄弱,在很大程度上相当落后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本文力图通过我国现状分析,认识我国目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个人建议,力图能对我国战略决策提供有意义的借鉴意见。2.资源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论及的资源全球化是指在自然资源(可再生或不可再生)空间分布不均衡、资源配置多样化的基础上,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再配置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强劲发展态势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全世界各个国家认同,无论是资源紧缺的国家或者是资源丰富的
24、国家。表1 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 3 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中国 3 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耕地、淡水、燃料等资源原生配置情况。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下,各个国家均根据本国需要和可能,积极利用世界资源。同时,也将本国的资源纳入到资源全球化过程以期促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表 2 列出美、日、德、印、巴五国 2004年进出口额和资源贸易在进出口额中比例。表表 1 美、日、德、印、巴、中部分资源美、日、德、印、巴、中部分资源 人均占有量对比人均占有量对比 人均 耕地1)(hm2/人)人均淡水资源2)(m3/人)人均烟煤 和无烟煤3)(t/人)人均原油 和天然气4)(t/人)美国 0.60
25、9,628 379 12.85 日本 0.03 3,371 6 0.05 德国 0.14 1,296 291 0.34 印度 0.15 1,185 70 0.69 巴西 0.33 30,680 缺数据 6.23 中国 0.10 2,183 48 4.08 世界平均 0.22 6898 数据来源:1)FAO 数据库,2003;2)世界银行数据库,2003;3)可开采储量,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4)可开采储量,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在表 1 和表 2 列举的国家中,日本和德国是典型的广泛利用世界资源的国家,无论在农产品、燃料和矿产品进口比例均远远大于出口比例。美国是自然资源很丰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期 要目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