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的标准格式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地理教案的标准格式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教案的标准格式5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理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5篇 为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大家需要事先制定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预先拟订的应用文种。以下是精心为您推荐的地理教案的标准格式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教案1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
2、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
3、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
4、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
5、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xx”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
6、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
7、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8、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xx,激发学xxx。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
9、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
10、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
11、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2、。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
13、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点拨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来分析掌握欧洲的地理位置。(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
14、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
15、答。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世界气团分布图”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
16、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
17、问】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2锋面 根据锋面
18、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理 教案 标准 格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