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pdf
《“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年%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卷第 期+,-(./,0 1,(234562 1,(7/8.9:5(692;(,=9/,/?*1,?!收稿日期#A#$AB作者简介高原(BCD),女,甘肃临洮人,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化及美学研究“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高!原(兰州城市学院 中文系,甘肃 兰州!$%#$#)摘!要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
2、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关键词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国第一诗;“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E#?!文献标识码F!文章编号B#BACB(#$)#A#%GA#D!哲学家张世英这样来表述“天人合一”与“审美意识”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合一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融为一体,不可间隔,这个不可间隔的一体是唯一真实的。”B(HBCC)“天人合一”在审美上的表现就是情景合一,也即“人情”与“物景”达到“不可间隔”的“一体”。这种“天人合一”境界,在陶渊明饮酒(其五)这首诗
3、中有最典型的表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中国第一诗”,因为这是一首由已臻至冯友兰所界定的“天地境界”的诗人陶渊明所写的“超乎技”而“进于道底诗”。其闲远自得之意,旷达超逸之态,直若邈然宇宙之外。此诗的高妙更在于诗人以只可感觉、不可思议的“南山”、“飞鸟”,暗示了不可感觉亦不可思议的宇宙自然生命的“浑然大全”。其兴会独绝之处在于:境在寰中,神游象外。它所表现的“情境”全在人情俗境中,但却又超拔超逸于人情俗境。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浓缩在此诗中,中国诗歌艺术的极境也体现在此诗中。
4、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人合一”精神的具有“纯诗”品质的杰作。陶渊明见南山、飞鸟,而“欲辨已忘言”。他的感官所见者,虽是可以感觉的南山、飞鸟,而其心灵所“见”,则是不可感觉的“大全”。其诗以只可感觉、不可思议的南山、飞鸟,“表显”不可感觉亦不可思议的浑然大全。“欲辨已忘言”,就是借无言之“忘言”显示大全之浑然。这种“大全的浑然”也同时表现在“悠然见南山”的“见”不能用“望”和“看”,不但因为“望”与“看”都具有“刻意”的用心而破坏了“无心的自然兴会”,而且“见”(在文言中)
5、还具有“见”(由此看过去)和“现”(由彼呈现未来)的双重角度。因此,“悠然见南山”至今没有出现能抓住该瞬间自然兴会神髓的英文翻译。因为这是不可译的“大全之道”,而中文古典诗歌超逻辑、超语法的自由性本身也是不可译的!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紧承上文,稍加点化,意境全出。冯友兰认为这就是玄学家郭象所言的“玄冥之境”:“这个真意就是菊花、南山、飞鸟和他自己融为一体的那一片混沌。这一片混沌是后得的,因为他自觉其中有真意。这是通过名言,名言就是上边那几句诗。但是得到这个真意以后,就要忘言,不忘言G%万方数据就破坏了那一片混沌。贵无论所讲的无,也有混沌这个意义。郭象的无无论则否定了贵无论的无,肯定了
6、他的无名之域,混沌。那就是他所说的冥极,玄冥之境。这并不仅只是一种名称的改变,因为郭象所说的冥极和玄冥之境,不是宇宙形成的一个环节,而只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玄学“贵无论”的宇宙形成论,把“无”作为宇宙形成的一个环节,而这在哲学上是不彻底的。郭象所说的“冥极”和“玄冥之境”,不是科学思维中宇宙形成的一个环节,其所指向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道家的“无”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种世界观。陶渊明采菊时的悠然,即是南山的悠然;鸟的倦而知还,也即是他的倦而知还。这是庄子“吾忘我”精神境界的现实实现。当然同时也是陶渊明观照万物时悟到的“真意”生命真正的意义,只是这“真意”在于人的心领神会。“言
7、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倘一说出,便是意落言筌,所以陶渊明终于不再说下去。然而,他已将“真意”暗示于我们:东篱采菊,悠然所见者;黄昏时山岚之气每分每秒都在变换着它的美丽,飞鸟联翩着飞翔在回家的路上人情与物景在这里真是达到空前的“妙合一体”,所以朱光潜说:“到陶渊明手里,情景的吻合可算登峰造极。”%(&)在诗中“情景合一”绝非是一种“艺术技巧”的问题,而是“人情”与“物景”的“天人合一”。当我们放下过分的物欲,也不再狂妄地以“万物之灵长”自居,而是将自己混化于宇宙大全的“大我”中,“忘掉”那个被利害、物欲所纠缠的“小我”,“人情”与“物景”就不再“间隔”。这是个体的人超越生死的途径,既然生死
8、之情都已不足虑,那么人生之得失与祸福又何足挂怀!歌德说:“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这首“进于道底诗”直接以诗意的方式“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触探了宇宙自然“大全”的生命意趣,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亦浓缩在陶渊明此诗中,这也是此诗能担当“中国第一诗”的主要卓超之处。此诗所表现的“大全”不是中国哲学某一家、某一派的一偏之“全”,而是儒释道共识之“大全”:道家的与物冥一,儒家的万物皆备于我,佛家的无分别之证真如。所谓“天地境界”之“理一”也,并非某家、某派“天地”之“分殊”:“道家说:与物冥。冥我与万物间底分别也。儒家说:万物皆备于我。大
9、全是万物之全体,我自同于大全,故万物皆备于我。此等境界,我们谓之为同天。”(($%!)儒释道各家的“理一”就是它们的最高境界都指向那种“欲辨已忘言”的“不可思议”:“大全是不可思议底。同于大全的境界,亦是不可思议底。佛家的证真如的境界,道家的得道的境界,照他们的说法,是不可思议底。儒家的最高境界,虽他们未明说,亦是不可思议底。”(($%))中国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也充分地体现在此诗中,它有极成熟的艺术“意境”。“意境”传统上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显然,“主观情意”本身的境界会直接影响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结果。柯勒律治沮丧一诗说:“啊,一道光,一片壮丽的景
10、观,一朵美丽而灿烂的云,一定是从灵魂中升起!我那想象的有塑造力的心灵。”“意境”就是人类那些想象的、有塑造力的“灵魂中升起的绝丽风景”。法国诗人马拉美说:“美是一束我们在植物界的花圃上所看不见的新花,神妙地,音乐地,从语字中升起。”)(#)$)这美的“新花”之“新”是人格灵魂之“新”,文字境界的高下与心灵境界的高下直接相关。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也即培根给艺术下的定义:“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艺术是自然的人化,同一题材,或曰同一“自然”,不同意趣的艺术家对它会有不同的处理:“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
11、亦浅。”$())这首“中国第一诗”所体现的就是陶渊明这位伟大诗人“灵魂中那绝丽的风景”。“艺术是人与自然相乘”也可说近似于“天人合一”,而“意境”也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 “天”和主观的生命情调 “人”的交融渗化。美学家叶朗在论“意境”时特别指出“意境”必备的条件是要具有哲理性意蕴:“所谓意境,就是强调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
12、蕴。”&这种“哲理性意蕴”的存在是*%万方数据为了保证我们所感受和领悟到的不再滞于一事、囿于一物,而具有某种超越性的高度、开拓性的深度或自由性的宽广度,从而使我们的精神升华融入于“不可思议底”无限的宇宙大全,在那种“万物皆备于我”的感觉中达到自同于大全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显然这种形成“意境”的“哲理性意蕴”在陶渊明此诗中有极其完美的存在形式。此诗堪称“中国第一诗”还因为它是真正的“纯诗”。所谓“纯诗”就是“诗中之诗”。“纯诗”的特质是什么呢?诗人姚振函认为无意义,即无直接的功利性意义,正是纯诗的特征。而且“纯诗”还是在诗中除了“诗”以外,再没有别的“非诗的成份”的那种诗,它们往往是“山水抒情
13、诗”。“但是山水诗有更大的意义,有直接的功利性意义所无法比拟的意义,有安置生命、舒展生命、抚慰生命,使生命处于自然、自在、自由状态的根本意义。如大家熟知的登鸛鹊楼便是一首典型的纯诗,它写的是诗人在黄昏登临鸛鹊楼时的所见所悟,是生命在天上地下、日、山、河、海这样一个大的生存空间中的展开、通达、飞动的状态,是心灵和宇宙自然相谐的大境界。后两句不能理解为判断、结论和宣告,而是登楼的行动和心理动态过程,也是悟的内容。后来人们把这首诗当作工具,让它仅仅告诉人们一个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把一首纯诗给糟践了,弄得小里小气干巴巴的了。”!(#$)陶渊明采菊东篱,景与意会,人与自然相遇相待。与自然“欣然有会意”,
14、“飞鸟”安然联翩归飞,“山气”日夕更显美丽,然而诗人并不打算功利地辨析判断此情此景,只求与这自然默契相安,而不求对这自然的沉思和彻悟。诗至此境,“诗意”至“淳”无杂,“诗境”至“纯”无滓,真乃诗中之“纯诗”!对这些“纯诗”那种“纯粹”的诗歌品性,姚振函有极为精准的感觉:“纯诗和纯艺术一样,是心灵直接面对存在并感应存在的结果。艺术只有感觉性,没有目标性,纯诗亦然。纯诗所面对的存在往往是第一存在,或曰自然存在、原始存在和永恒存在,如山、水、云、树、草、牛、土地、太阳、月亮等。”!(#%&)对于“纯诗”,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永恒的心灵与永恒的存在极为“朴素”的相互交感的结果,它是生命的真趣、真意,故
15、无需华词丽藻粉饰加工,其共同特点是简净单纯至极,而其意趣却令人回味无穷,因为它呈现的往往是永恒的“第一存在”。孟浩然的纯诗春晓一眼看去只是写出了诗人对春天这个季节的一点感受,并无什么深意,既不是“主旋律”,更非“大题材”。但此诗作用于我们心灵的力量则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和一个入口处,让我们进入一种境界,引起一种温馨的联想和绵绵的回味,达到忘我。那种快慰、幸福、适然、怅然的感觉久久激动着我们,使我们的生命处于安恬、沉醉、自如的状态,心灵为之净化。”!(#%&)上述关于“纯诗”的严格标准,这首“中国第一诗”可谓条条合若符契。真正的诗人是在每一片花瓣上都能见出宇宙最深神秘的人,而陶渊明自然就是这
16、种“真正的诗人”。诗比哲学更能表达“存在”的真意;把握世界的最好方式是诗,诗应该高于哲学。这首诗作为“中国第一诗”的品质正在于它完美地表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义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及心与道冥的精神。魏晋玄学家的人生追求是以“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达到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在学者罗宗强看来,“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金谷宴集名士们与兰亭修禊的名士们,均未达到,只有陶渊明达到了:“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
17、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陶渊明之所以能够达到这一人生境界,就在于他真正持一种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并且真正做到了委运任化。而“物我冥一”的境界,乃是最善的和谐境界,是最真的“天地境界”,也是最美的艺术境界:“历代说者论此诗,谓其不知从何处着笔,关键也就在物我泯一上,分不出心物的界限,一片心绪,不知着落在何处。人与菊、与山、与鸟,和谐地存在着,仿佛宇宙原本就如此安排,日日如是,年年如是。何以如是,不可言说也无须言说。这种物我的和谐,就是一种最美的境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当然是一种不易描述不易图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饮酒 中国第一诗陶渊明饮酒其五价值新论 中国 第一 陶渊明 价值 新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