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基本概念 (2)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学基本概念 (2)讲稿.ppt(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动物传染病学基本概念(2)第一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一章第一章 传染过程传染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一、传染过程一、传染过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的机体和动物机体的反应机体和动物机体的反应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过程。第二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二、感染二、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并在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病理反应的过程。三、传染病三、传染病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并具有
2、传染性临床症状,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的疾病,称为传染病。第三页,讲稿共三十页哦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特征v1、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v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v3、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v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v5、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具有明显的流行规律;v6、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耐过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第四页,讲稿共三十页哦 第二节第二节 机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 一、非特异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 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而非针对某一特是机体对多种抗原物质,而非针对
3、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生理性免疫应答。定抗原物质的生理性免疫应答。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来体现。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功能来体现。1、屏障作用:外部有皮肤与粘膜屏障,、屏障作用:外部有皮肤与粘膜屏障,内部有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等。内部有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等。2、吞噬作用、吞噬作用 3、体液作用、体液作用 第五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二、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v动物患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病原微生物(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动物患某种传染病痊愈后,或病原微生物(抗原物质)进入机体后,机体可产生针对该种微生物的免疫能力,机体常可抵抗同一后,机体可产生针对该种微生物的免疫能力,机体常可抵抗同一种病原体的再次感染,称为特异性免
4、疫。种病原体的再次感染,称为特异性免疫。v1、体液免疫、体液免疫v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刺激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刺激B细胞,使其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多类免疫球细胞,使其转化为浆细胞,产生多类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大类,即免疫球蛋白蛋白,即抗体。免疫球蛋白可分为五大类,即免疫球蛋白G、A、M、D、E,它们是构成体液免疫的基础。,它们是构成体液免疫的基础。v2、细胞免疫、细胞免疫v是指动物体内是指动物体内T淋巴细胞和其它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淋巴细胞和其它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生、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化、增生、转化
5、为致敏淋巴细胞所表现出来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这种免疫应答不能通过血清传递,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应答不能通过血清传递,只能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故称细胞免疫。第六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三节第三节 病原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病原体对传染过程的作用 v一、细菌的致病作用一、细菌的致病作用 1、侵袭力、侵袭力 2、产生毒素的能力、产生毒素的能力 v二、病毒的致病作用二、病毒的致病作用 v三、病原体的侵入数量三、病原体的侵入数量 v四、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特异性定位四、病原体的侵入门户与特异性定位 v五、病原体的变异性五、病原体的变异性 第七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四节第四节 感染的类型感染的类型
6、 一、按传染病的病程长短分一、按传染病的病程长短分 1、最急性型:、最急性型:2、急性型:、急性型:3、亚急性型:、亚急性型:4、慢性型:、慢性型:二、按传染的发生分二、按传染的发生分 1、外源传染:、外源传染:2、内源传染:、内源传染:第八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三、按病原的种类分三、按病原的种类分 1、单一感染:、单一感染:2、混合感染:、混合感染:3、继发感染:、继发感染:四、按临床表现分四、按临床表现分 1、显性感染:、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隐性感染:3、一过型感染:、一过型感染:4、顿挫型感染:、顿挫型感染:第九页,讲稿共三十页哦v五、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五、病毒的持续性感染 是是指指动动
7、物物长长期期持持续续的的感感染染状状态态。由由于于入入侵侵的的病病毒毒不不能能杀杀死死宿宿主主细细胞胞而而形形成成病病毒毒与与宿宿主主细细胞胞间间的的共共生生平平衡衡,感感染染动动物物可可长长期期或或终终身身带带毒毒,而而且且经经常常或或反反复复不不定定期期地地向向外外界界排排出出病病毒毒,但但常常缺缺乏乏临临床床症症状状,或或其其症症状状与与免免疫疫病病理理反反应应有有关关。若若由由此此种种动动物物采采血血或或脏脏器器感感染染同同种种健健康康动动物时常可成功地引起感染。物时常可成功地引起感染。v六、慢病毒感染六、慢病毒感染 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
8、性且最后取死亡转归的一种病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取死亡转归的一种病毒感染。其与持续性感染的不同点,在毒感染。其与持续性感染的不同点,在于疾病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而且无例于疾病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而且无例外地死亡。外地死亡。第十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五节第五节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v一、潜伏期一、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机体时起,直至出现最初的一些临从病原体侵入机体时起,直至出现最初的一些临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称潜伏期。床症状为止,这一段时间称潜伏期。几种重要传染病的平均潜伏期几种重要传染病的平均潜伏期 炭疽:炭疽:23天天 口蹄疫:口蹄疫:24天天 结核病:结核病:1645天天 猪瘟:猪瘟
9、:1周周 鸡新城疫:鸡新城疫:36天天 马传染性贫血:马传染性贫血:1030天天第十一页,讲稿共三十页哦 了解潜伏期长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潜伏期长短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1、确定检疫(隔离)期限。、确定检疫(隔离)期限。2、判定传播途径。、判定传播途径。3、判断流行过程的长短。、判断流行过程的长短。4、推算病畜的感染日期。、推算病畜的感染日期。5、确定紧急免疫动物的观察期限。、确定紧急免疫动物的观察期限。6、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危险的传染源。、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危险的传染源。根据潜伏期长短,实施有效措施。根据潜伏期长短,实施有效措施。7、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第十
10、二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二、前驱期二、前驱期 潜潜伏伏期期过过后后,直直至至某某种种传传染染病病的的主主要要症症状状出出现现之之前前,这这段段时时间间叫叫前前驱驱期期。此此期期主主要要呈呈现现大大多多数数传传染染病病初初期期的的一一般症状,如般症状,如T、P、R值增高,精神、食欲差等。值增高,精神、食欲差等。三、明显期三、明显期 可可以以理理解解为为典典型型发发病病期期,即即于于前前驱驱期期之之后后,呈呈现现某某种种传传染染病病特特有有的的典典型型的的临临床床症症状状或或全全部部主主要要症症状状时时,称为明显期,称为明显期,四、转归期四、转归期 疾病的转归期分三种,一是痊愈:病情好转,主要症疾病的
11、转归期分三种,一是痊愈: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病畜逐渐恢复健康;二是带菌(毒)动物:即临状消失,病畜逐渐恢复健康;二是带菌(毒)动物:即临床症状消失,但体内仍带菌(毒),如马传贫、慢性猪瘟、床症状消失,但体内仍带菌(毒),如马传贫、慢性猪瘟、慢性新城疫等;三是死亡:病情恶化,病畜死亡。慢性新城疫等;三是死亡:病情恶化,病畜死亡。第十三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关系二、构成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其关系传传染染源源易易感感畜畜群群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水平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动物和人。是指有
12、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动物和人。包括:病畜、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人。包括:病畜、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人。畜禽群体易感性增高的因素:畜禽群体易感性增高的因素:1、新生幼畜的增加;、新生幼畜的增加;2、老龄动物的减少;、老龄动物的减少;3、易感动物的移入;、易感动物的移入;4、免疫水平的消退;、免疫水平的消退;5、病原体发生变异;、病原体发生变异;6、新的病原体出现;、新的病原体出现;第十四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传传染染源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易感感畜畜群群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等)(地理环境、气候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社会进步社会进步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立法执法立法执法国民
13、素质国民素质第十五页,讲稿共三十页哦基本原则基本原则(Basic principles)一、贯彻一、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的方针的方针 (Carry out the policy of“putting prevention first”)二、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二、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 (Establishment of perfect epidemic prevention institutions)三、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三、专业人员与群众相结合 (Combine personnel in a specific field with masses)四、综合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四、综合
14、措施与重点措施相结合 (Combin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with key measures)五、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防疫方案五、因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调整防疫方案 (Take measures suited to the time and local conditions,adjust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program scientifically)第二章第二章 防疫措施防疫措施第十七页,讲稿共三十页哦预防畜禽传染病的措施预防畜禽传染病的措施(Preventive program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
15、ease)一、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增强畜禽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一、加强畜禽的饲养管理,增强畜禽的非特异性抵抗力;(Strengthen raising and management,enhance the non-specific resistance)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二、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畜禽的特异性抵抗力;(Work out immunity procedure scientifically,increase the specific resistance)三、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坚持经常性的检验检疫工作;三、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坚持经常性的检验检疫
16、工作;(Make the epidemiological survey well,do th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regularly)四、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四、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Set up and carry out the perfect veterinary sanitary system)五、做好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五、做好定期消毒和临时消毒;(Make the preventive、regular、concurrent and terminal disinfection well)六、肉用牲畜,在屠宰前后必须经兽
17、医卫生检验。六、肉用牲畜,在屠宰前后必须经兽医卫生检验。(Augment the veterinary sanitary inspection before and after butchery)第十八页,讲稿共三十页哦扑灭畜禽传染病的措施扑灭畜禽传染病的措施(Stamping out measures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传传染染源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易感感畜畜群群 第第一一、查查明明和和消消除除传传染染源源;包包括括疫疫情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和封锁情报告和诊断、检疫、隔离和封锁。第二、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第二、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包括尸体无害化处
18、理、消毒、杀虫、及灭鼠。包括尸体无害化处理、消毒、杀虫、及灭鼠。第三、建立畜禽群体对传染病的不感受性;第三、建立畜禽群体对传染病的不感受性;包括免疫接种、药物预防。包括免疫接种、药物预防。第十九页,讲稿共三十页哦扑灭畜禽传染病的措施扑灭畜禽传染病的措施(Stamping out measures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v一、疫情报告和诊断一、疫情报告和诊断 (Report and Diagnosis)v二、检疫二、检疫 (Quarantine)v三、隔离和封锁三、隔离和封锁 (Isolation and Blockade)v四、消毒四、消毒 杀虫杀虫 灭鼠灭
19、鼠 (Disinfection Disinsection Rodent control)v五、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五、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 (Immunization and pharmacotherapy)v六、病畜的治疗六、病畜的治疗 (Therapia)v七、传染病的消灭问题七、传染病的消灭问题 (Eradic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第二十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三章第三章 免疫接种免疫接种1、概念:免疫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概念:免疫接种是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20、,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是防疫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手段,是防疫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种类:、种类:预防接种:为防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计划地对易感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预防接种:为防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有计划地对易感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发生疫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紧急接种:发生疫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群进行的免疫接种。3、途径:、途径:注射免疫:将疫苗通过肌肉、皮内、皮下或静脉注入机体内,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注射免疫:将疫苗通过肌肉、皮内、皮下或静脉注入机体内,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口服免疫:将疫
21、苗拌入饲料中喂给动物使其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口服免疫:将疫苗拌入饲料中喂给动物使其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饮水免疫:将疫苗混入水中,使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饮水免疫:将疫苗混入水中,使动物通过饮水而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点眼免疫:将疫苗点入眼结膜囊内,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点眼免疫:将疫苗点入眼结膜囊内,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滴鼻免疫:将疫苗滴入鼻腔,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滴鼻免疫:将疫苗滴入鼻腔,使动物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气雾免疫:将稀释的疫苗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喷射出去,使疫苗形成的雾化气雾免疫:将稀释的疫苗用压缩空气通过气雾发生器喷射出去,使疫苗形成
22、的雾化 粒子(直径粒子(直径110um),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动物通过呼吸道吸入),均匀地浮游在空气中,使动物通过呼吸道吸入 而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而获得免疫力的一种方法。第二十一页,讲稿共三十页哦4、生物制品种类:、生物制品种类:菌苗:由特定的细菌、霉形体、钩端螺旋体等制成。如炭疽芽胞疫苗。菌苗:由特定的细菌、霉形体、钩端螺旋体等制成。如炭疽芽胞疫苗。疫苗:由特定的病毒、立克次氏体等制成。如兔化猪瘟弱毒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等。疫苗:由特定的病毒、立克次氏体等制成。如兔化猪瘟弱毒疫苗、鸡新城疫疫苗等。灭活疫苗:以强毒菌、毒种经人工培养,用理化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制成的生物制品。灭活疫苗:以
23、强毒菌、毒种经人工培养,用理化方法将其杀死(灭活)后制成的生物制品。特点:特点:1、已失去毒力;、已失去毒力;2、保持良好的、较强的免疫原性;、保持良好的、较强的免疫原性;3、无毒、安全、易保存;、无毒、安全、易保存;4、因已灭活,故所用剂量大;、因已灭活,故所用剂量大;5、免疫期短。、免疫期短。弱毒疫苗:由弱毒菌、毒株所制成的生物制品。弱毒疫苗:由弱毒菌、毒株所制成的生物制品。特点:特点:1、毒力减弱,在体内短期繁殖,无致病力;、毒力减弱,在体内短期繁殖,无致病力;2、免疫持续期长;、免疫持续期长;3、免疫途径多;、免疫途径多;4、可诱生干扰素,免疫力产生快。、可诱生干扰素,免疫力产生快。类
24、毒素:由特定的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经脱毒后制成,如破伤风类毒素。类毒素:由特定的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经脱毒后制成,如破伤风类毒素。亚单位疫苗:从微生物中提取含有微生物有效的特异性抗原成分所制备的疫苗。亚单位疫苗:从微生物中提取含有微生物有效的特异性抗原成分所制备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所制备的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所制备的疫苗。合成肽疫苗:利用人工合成的含有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决定簇的短肽所制成的疫苗。合成肽疫苗:利用人工合成的含有病原微生物保护性抗原决定簇的短肽所制成的疫苗。核酸疫苗: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的目的抗原蛋白基因插入细菌质粒内,构建成重组体,将其直接
25、核酸疫苗: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编码的目的抗原蛋白基因插入细菌质粒内,构建成重组体,将其直接 导入动物机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表达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体液导入动物机体内,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表达抗原蛋白,从而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体液 免疫及以免疫及以CTL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能诱导动物机体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能诱导动物机体 产生免疫应答的重组体即核酸疫苗,或称基因疫苗、裸产生免疫应答的重组体即核酸疫苗,或称基因疫苗、裸DNA疫苗。疫苗。第二十二页,讲稿共三十页哦5、疫苗的选择和使用原则、疫苗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26、(1)结合本场本地区(疫情、动物)实际;)结合本场本地区(疫情、动物)实际;(2)避免免疫干扰;)避免免疫干扰;(3)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的统一;)流行毒株与疫苗毒株的统一;(4)免疫途径的优化、组合;)免疫途径的优化、组合;(5)联苗、多价苗的合理使用;)联苗、多价苗的合理使用;(6)疫苗性质与受体动物的正确匹配;)疫苗性质与受体动物的正确匹配;(7)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6、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免疫接种的注意事项(1)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疫免疫程序:根据各种疫苗的免疫特性、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和疫 病流
27、行特点及动物状况合理地制定预防接种的计划。病流行特点及动物状况合理地制定预防接种的计划。(2)疫苗妥善保管与运输,计划购买,正确使用(剂量、方法)。)疫苗妥善保管与运输,计划购买,正确使用(剂量、方法)。(3)弱毒疫苗使用的前后)弱毒疫苗使用的前后710天,不可应用抗病毒类药物。天,不可应用抗病毒类药物。(4)弱毒菌苗使用的前后)弱毒菌苗使用的前后710天,不可应用抗菌类药物。天,不可应用抗菌类药物。(5)受体动物群体的健康状况。)受体动物群体的健康状况。第二十三页,讲稿共三十页哦 第四章第四章 Natural nosoarea or Natural focus of infectious d
28、isease and Disease of natural infectious focus 1、Concept 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在的地区。自然疫源地:自然疫源性疾病所在的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一种疾病和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自然疫源性疾病:一种疾病和病原体不依靠人而能在自然界生存繁殖,并只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才传给人和家畜,这种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特点:特点:(1)明显的地区性;)明显的地区性;(2)明显的季节性;)明显的季节性;(3)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的广泛饲养有密切关系;)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的广泛饲
29、养有密切关系;(4)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吸血节肢动物;(5)感染的宿主主要是野生节肢动物;)感染的宿主主要是野生节肢动物;(6)长期循环在特定的生物群落中繁衍后代、疫病流行。)长期循环在特定的生物群落中繁衍后代、疫病流行。第二十四页,讲稿共三十页哦2、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常见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病 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伪狂犬病、犬瘟热、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鹦鹉热、恙虫病、炎、黄热病、非洲猪瘟、蓝舌病、口蹄疫、鹦鹉热、恙虫病、Q热、鼠型热、鼠型斑疹伤寒。蜱传斑疹
30、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蜱斑疹伤寒。蜱传斑疹伤寒、鼠疫、土拉杆菌病、布鲁氏菌病、李氏杆菌病、蜱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传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弓形体病等。3、传播、传播 (1)人为介入的被动感染;)人为介入的被动感染;(2)野生动物的主动传播;)野生动物的主动传播;(3)生态系统的自然改变;)生态系统的自然改变;第二十五页,讲稿共三十页哦第五章第五章 人兽共患病(人兽共患病(Zoonosis)(一)概念(一)概念 人人兽兽共共患患病病是是指指在在脊脊椎椎动动物物与与人人类类之之间间自自然然传传播播的的、由由共共同同的的病病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
31、和感染。原体引起的、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疾病和感染。(二)人兽共患病的特点(二)人兽共患病的特点 1 1、很很多多人人兽兽共共患患病病既既是是畜畜禽禽的的严严重重疾疾病病,也也是是人人类类的的烈烈性性传传染染病病,对对公共卫生有严重威胁,对其更深入的研究对平战时均有重大意义。公共卫生有严重威胁,对其更深入的研究对平战时均有重大意义。2 2、它它们们的的病病原原体体宿宿主主谱谱一一般般都都很很宽宽,许许多多是是自自然然疫疫源源性性疾疾病病,难难以以控控制和消灭。制和消灭。3 3、很多人兽共患病为职业性疾病,危害职业人员健康。、很多人兽共患病为职业性疾病,危害职业人员健康。4 4、很多人兽共患病具
32、有食源性疾病特点。、很多人兽共患病具有食源性疾病特点。5 5、是研究人类传染病的良好模型。、是研究人类传染病的良好模型。第二十六页,讲稿共三十页哦(三)(三)人兽共患病发生特点人兽共患病发生特点一一边边新新病病种种、新新病病型型陆陆续续出出现现,一一边边老老疫疫病病卷卷土土重重来,再度肆虐人畜;来,再度肆虐人畜;数量以病毒病为多,损失亦以病毒病为重;数量以病毒病为多,损失亦以病毒病为重;以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为主;以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为主;以自然疫源性疫病为多;以自然疫源性疫病为多;以食物、水和虫媒病为多;以食物、水和虫媒病为多;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增多。由机会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在增多。第二十
33、七页,讲稿共三十页哦(四)人兽共患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四)人兽共患病再度流行的几点思考1 1、病原体存在的外环境、病原体存在的外环境 (1 1)方便快捷的交通加快了疫病的流行;)方便快捷的交通加快了疫病的流行;(2 2)人类与自然界原有的病原携带生物接触的增加,)人类与自然界原有的病原携带生物接触的增加,促使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促使疫病的发生和流行;(3 3)病原体原有种间障碍不断降低)病原体原有种间障碍不断降低 ,甚至被打破,甚至被打破,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新的疫病不断出现。第二十八页,讲稿共三十页哦2 2、病原体本身的内因、病原体本身的内因(1 1)未被认识的已知人兽共患病)未被认识的已知人兽共患病(2 2)转向侵袭人类的人兽共患病)转向侵袭人类的人兽共患病 (3 3)“不致病不致病”变成变成“致病致病”的人兽共患病的人兽共患病(4 4)疾病感染谱变化的人兽共患病)疾病感染谱变化的人兽共患病 (5 5)病原体的变异)病原体的变异(6 6)新的病原体的出现)新的病原体的出现(7 7)其他因素)其他因素 第二十九页,讲稿共三十页哦感谢大家观看9/27/2022第三十页,讲稿共三十页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