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发展和依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绪发展和依恋.ppt(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情绪发展和依恋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31页情绪的发展气质的发展依恋的发展什么是依恋什么是依恋?如何发展?如何发展的?的?依恋的理论有哪些依恋的理论有哪些?依恋的个体差异是怎样的依恋的个体差异是怎样的?依恋如何影响以后的发展?依恋如何影响以后的发展?情绪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情绪出现的顺序是怎样的?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儿童如何调节情绪的儿童如何调节情绪的?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有何意义儿童对情绪的理解有何意义?行为抑制性的发展行为抑制性的发展托马斯三种气质类型特点托马斯三种气质类型特点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1页一、情绪发展一)情绪表达一)情绪表达1、情绪出现的顺序、情绪出现的顺序2-7个月
2、出现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个月出现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可能是生物因素决定可能是生物因素决定认知发展也是必要的,最能激发惊讶和快乐的因素之一是发现自己能够控认知发展也是必要的,最能激发惊讶和快乐的因素之一是发现自己能够控制某些物体和事件;未实现的愿望是惊讶、悲伤等情绪的基础制某些物体和事件;未实现的愿望是惊讶、悲伤等情绪的基础2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自我再认是基础,尴尬需要再认镜像自我自我再认是基础,尴尬需要再认镜像自我3岁以后,有了自我评价,伴随着骄傲、害羞等情绪出现岁以后,有了自我评价
3、,伴随着骄傲、害羞等情绪出现父母的反应影响自我评价性情绪:关注消极表现使得儿童更易羞愧,父母的反应影响自我评价性情绪:关注消极表现使得儿童更易羞愧,而较少骄傲而较少骄傲成人在场才会表现自我评价性情绪,是对成人评价的预期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31页2、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减弱消极情绪减弱消极情绪:自发的避开不愉快的刺激,或者不断吸吮快1岁,有意控制刺激源,或者自己行为,会用表情压抑内心愤怒和伤心26岁,语言交流,父母指导增强积极情绪增强积极情绪:同情、内疚发展道德行为自豪有利于成就动机情绪表达、情绪调节都是需要遵从社会规则,为了适应于社会情景、满足人际需求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31页二)情绪理解社
4、会参照社会参照 710个月,婴儿已经能够识别和理解特定的情绪,并将之作为理解环境的信号情感经验的交流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这是社会认知的核心有利于儿童较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获得较好的社会性发展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31页二、气质的发展气质的稳定性尤其是行为抑制性,较为稳定面对陌生的人或事退缩的倾向4个月时,一般的场景都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唤醒快2岁,面对陌生情景和人,容易害羞甚至害怕,4岁7岁,还是不那么随和生理基础:右半球大脑皮层的神经电活动比左半球剧烈气质类型和后期发展托马斯的三种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类型相吻合易于儿童适应性发展现在学习的是第
5、6页,共31页有一种人际关系有一种人际关系在生命头两年形成在生命头两年形成却持续影响了却持续影响了少年的友伴关系少年的友伴关系青年的恋爱关系青年的恋爱关系成年的婚姻关系成年的婚姻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31页三、依恋的发展三、依恋的发展Attachment Development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31页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什么是依恋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发展过程依恋的发展过程有关依恋发展的理论解释有关依恋发展的理论解释依恋的个体差异及原因依恋的个体差异及原因早期依恋对于后期发展的影响早期依恋对于后期发展的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1页一)依恋的一般概念一)依恋的一般概念定义:定义:两个人形成的亲
6、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1页依恋的特点依恋的特点相互的联系相互的联系同步互动的建立同步互动的建立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31页二)基本依恋的发展二)基本依恋的发展依恋发展阶段依恋发展阶段(Schaffer&Emerson,1964):无社会性阶段(无社会性阶段(0-6周);周);未分化依恋阶段(未分化依恋阶段(6周周-7个月):开始偏好社会性刺激个月):开始偏好社会性刺激,对任何人的关注感到快乐;对任何人的关注感到快乐;特定依恋阶段(特定依恋阶段(79个月):只对一个密切接触者形个月):
7、只对一个密切接触者形成依恋(一般是母亲);成依恋(一般是母亲);多重依恋阶段(形成特定依恋几周后)。多重依恋阶段(形成特定依恋几周后)。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跨文化研究表明,依恋的发生时间有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但发展模式却基本一致。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31页三)依恋形成的理论三)依恋形成的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I love you,because you feed me.)母亲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母亲是婴儿最初获取安全和情感的对象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口唇期口唇期母亲喂养过程中的慷慨和快乐母亲喂养过程中的慷慨和快乐艾
8、里克森:艾里克森:母亲的喂养行为的一致性母亲的喂养行为的一致性影响基本信任关系的建立影响基本信任关系的建立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31页2、学习理论、学习理论(Rewardingness leads to love)对喂养他们、满足他们需要的人产生依恋:对喂养他们、满足他们需要的人产生依恋:得到满足的婴儿与养育者的积极互动,相互依恋得到满足的婴儿与养育者的积极互动,相互依恋养育者是婴儿的次级强化物(食物是初级强化物)养育者是婴儿的次级强化物(食物是初级强化物)喂养有多重要?喂养有多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31页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实验研究目的:喂养和触觉刺研究目的:喂养和
9、触觉刺激对猴婴依恋形成的重要激对猴婴依恋形成的重要性性研究问题:婴猴对谁形成研究问题:婴猴对谁形成依恋?依恋?结果:结果:舒适的接触对于侯子形成舒适的接触对于侯子形成依恋比喂养和饥饿的减轻依恋比喂养和饥饿的减轻更为重要。更为重要。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31页现在的学习论观点现在的学习论观点喂养并不是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喂养并不是依恋产生的主要原因强化是依恋产生的重要机制强化是依恋产生的重要机制母亲两方面的行为可预测婴儿依恋特征:母亲两方面的行为可预测婴儿依恋特征:反应性反应性刺激总量刺激总量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31页3、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To love you,I must kn
10、ow you.)依恋的形成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依恋的形成依赖于认知发展水平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区分陌生人和熟悉人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所以所以79个月才能产生依恋个月才能产生依恋获得客体永久性的阶段04个月,无视觉或操作探索48个月,探索部分掩蔽个月,探索部分掩蔽的物体的物体812个月,探索完全掩蔽的物体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31页4、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理论(Perhaps I was born to love)基本假设:所有生物出生后,都会表现一些天生基本假设:所有生物出生后,都会表现一些天生的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行为倾向。的有利于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生存的行为倾向。依恋具有适应价值依恋具有
11、适应价值洛伦兹的印刻洛伦兹的印刻(imprinting)自动化的自动化的只出现在孵化后短暂的关键期只出现在孵化后短暂的关键期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天生的预适应的特征天生的预适应的特征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31页人类的依恋人类的依恋人类也继承了某些能够帮助他们维持与他人的接触、人类也继承了某些能够帮助他们维持与他人的接触、引发他人照顾的特征引发他人照顾的特征丘比特娃娃效应丘比特娃娃效应获得怜爱的反射行为获得怜爱的反射行为成人也本能地对婴儿的信号作出亲切的反应成人也本能地对婴儿的信号作出亲切的反应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31页具有相互喜爱并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具有相互喜爱并建立亲密依恋的本能但是并非自动
12、形成依恋,是一种同步互动建立的但是并非自动形成依恋,是一种同步互动建立的过程过程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31页四种理论取向的比较四种理论取向的比较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艾里克森艾里克森 学习理论家学习理论家喂养,母子互动喂养,母子互动养护者的重要作用养护者的重要作用(婴儿将给他们安慰的人(婴儿将给他们安慰的人看作值得信赖和爱的人)看作值得信赖和爱的人)生态学家生态学家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依恋依恋形成形成时机时机与婴儿与婴儿认知认知发展发展水平水平相关相关认认知知理理论论者者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艾里克森艾里克森 学习理论家学习理论家喂养,母子互动喂养,母子互动养护者的重要作用养护者的重
13、要作用(婴儿将给他们安慰的人(婴儿将给他们安慰的人看作值得信赖和爱的人)看作值得信赖和爱的人)生态学家生态学家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依恋依恋形成形成时机时机与婴儿与婴儿认知认知发展发展水平水平相关相关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31页四)依恋的个体差异四)依恋的个体差异1、依恋类型的测量、依恋类型的测量陌生情景测验陌生情景测验(Ainsworth,1978)观察和分析婴儿在观察和分析婴儿在8个场景中的反应:个场景中的反应:探索行为:形成了安全依恋,就会自信的探索探索行为:形成了安全依恋,就会自信的探索对陌生人的反应:母亲的在场能够缓解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的反应:母亲的在场能够缓解陌
14、生人焦虑分离反应:分离焦虑分离反应:分离焦虑重聚反应重聚反应Q分类分类(Waters&Deane,1985)适用于15岁,比陌生情景测验更准确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31页2、依恋类型、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约65 将母亲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将母亲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抗拒型依恋抗拒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约10 少探索,抗拒母亲离开,母亲返回时表现很矛盾、生气;对陌生人保持抗拒母亲离开,母亲返回时表现很矛盾、生气;对陌生人保持戒备戒备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约20 母亲分离很少抑郁,重聚时冷
15、漠;对陌生人热情,或者回避和母亲分离很少抑郁,重聚时冷漠;对陌生人热情,或者回避和 忽视忽视组织方向混乱型依恋组织方向混乱型依恋(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约510 分离时极度压抑,重聚时接近还是回避犹豫不决分离时极度压抑,重聚时接近还是回避犹豫不决不同文化下,分布比例不同;安全依恋的意义也具有文化价值不同文化下,分布比例不同;安全依恋的意义也具有文化价值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1页3、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1)照料方式假说)照料方式假说(Ainsworth,1979)婴儿的依恋类型有赖于他们所受到的照顾婴儿的依恋类型有赖
16、于他们所受到的照顾促进安全型母子依恋的抚养方式:促进安全型母子依恋的抚养方式:积极态度、敏感反应互动性愉快刺激和支持不安全型依恋的抚养者特点?不安全型依恋的抚养者特点?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1页2 2)婴儿气质假说()婴儿气质假说(KaganKagan,19841984)婴儿的依恋类型可能只是反映婴儿的依恋类型可能只是反映了他的气质类型了他的气质类型反对意见反对意见:婴儿可以与一个人形成安全型依恋,婴儿可以与一个人形成安全型依恋,与另一个形成非安全型依恋;与另一个形成非安全型依恋;改变困难型孩子的母亲的抚养方式,会改变困难型孩子的母亲的抚养方式,会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建立起安全型依恋;母亲问题
17、会极大增加不安全型依恋,母亲问题会极大增加不安全型依恋,而孩子问题没有影响而孩子问题没有影响气质类型婴儿比例依恋类型一岁婴儿比例容易60安全65困难15抗拒10迟缓23回避20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1页五)早期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五)早期依恋对后期发展的影响1、依恋的个体差异可以预测以后的行为差异:、依恋的个体差异可以预测以后的行为差异:喜欢学习、自主性、受欢迎、社会技能强喜欢学习、自主性、受欢迎、社会技能强2、基本假设、基本假设:(1)不能形成依恋的儿童以后将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2)不能形成依恋的儿童将没有一个探索世界的安全基地,也许一生都保留着害怕、退缩的特点。现在学习的是
18、第26页,共31页3、为什么?自我他人工作模型婴儿在同基本看护人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和自我婴儿在同基本看护人的不断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类关系的期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类关系的期望。望。关于他人关于他人可以信任的、亲切的、有回应的可以信任的、亲切的、有回应的/不可信任的、冷不可信任的、冷漠的、不敏感的;漠的、不敏感的;关于自我关于自我需要时有能力引发注意、获得安慰和积极反应。需要时有能力引发注意、获得安慰和积极反应。这两种工作模式会影响儿童的依恋特质及其对未来关系这两种工作模式会影响儿童的依恋特质及其对未来关系的期望。内部工作模式一旦
19、形成,就很稳定,将被整合的期望。内部工作模式一旦形成,就很稳定,将被整合到人格结构中,因此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特到人格结构中,因此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特色。色。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31页对自我积极的消极的对他人积极的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消极的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无组织依恋无组织依恋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31页验证:在婴儿期形成安全型依恋和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自我和他人内部工作模式是大不相同的。需注意的是:内部模型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31页依恋研究的新动向父子依恋依恋干预儿童和青少年的依恋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儿童的依恋类型是否相同;成人的恋爱关系与母婴依恋的工作模式是否一致;个体从婴儿期到成人阶段的依恋类型是否稳定;成人依恋与心理适应、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31页运用性思考:父母该注意如何运用社会性参照影响孩子的行为?结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分析自己的母婴依恋类型;反思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分析自己的自我他人工作模型,并考虑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31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