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简体字).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简体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简体字).doc(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简体字简体字)第一篇: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简体字)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韩增禄内容提要本文从如下七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易学文化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密切关系:生生不息与贵人重生;阴阳之和与阴平阳秘;天人之和与生气通天;男女构精与神和意感;身心之和与养心为贵;节制养正与全生为上;动静之和与导引养生。周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之一,自汉以降历来被尊为群经之首,并称之为易经。从其文化渊源来说,周易乃卜筮之书。战国时期,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又称“十翼”)将周易经书哲理化,使之成为集象、数、义、理为一体并着重揭示其义理的
2、一部典籍。汉代以来,人们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又形成了“易学”这一“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02第 24 页)周易六十四卦,是古人通过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对宇宙万物的一种摹本。其中,以借喻、隐喻、暗喻等取象比类的方式所蕴含之易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03第 12 页)它对包括养生医学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易学与中医学的关系尤为密切,所谓“易医相通”。唐代医学家第 2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孙思邈说:“不知 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义)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3、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大”与“太”相通,引者注)明代,张介宾进一步提出“医易同原说”。因而,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同出一理。在易学中,与养生之道有关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就如下七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生生不息与贵人重生。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司马迁说:“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是故易以道化”(史记太史公自序)。易经的英文意译就是“thebookofchange”(变化之书)。周易是三才之道、六位成章的学问。“三才”(又称“三极”)者,天、地、人也。人为三才之一,而且,周易谈天论地,其中心是讲人。周易系辞传上:“生生之为易”。周易系辞传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曰:“
4、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周易被儒、道两家共尊为经典。东汉成书的道教经典太平经曰:“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是曹之事,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以易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化,倡导“贵人重生”、“重命养生”、“乐生恶死”的尊生之道,反对无谓的轻生行为。何谓“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 427公元前 348年)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动物。”当时,就有一位名叫笛琴斯的学者把一只退了毛的鸡拿到学园中告诉学生们说:“这就是柏拉图的人。”而中国的易学家,则历来都认为“人”在宇宙中具有重要的第 3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地位,并视“人”为万物之贵。老子
5、二十三章:“道大,天 1 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将“人”与“道”和“天”、“地”并列。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转引自汉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三)董仲舒说:“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东汉思想家王充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论衡辨祟篇)河上公曰:“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17第 14 页)唐代刘禹锡说:“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通“优”,引者注)者也。”(天论上)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篇:“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08第 36 页)洞玄子:“洞玄子曰:夫天生万物,唯人最贵。”那么,“人”何贵何优呢。荀子(公元
6、前 313公元前238 年)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感知”之“知”,引者注)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并强调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西汉学者戴圣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也。”(礼记礼运)王充说:“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论衡别通篇);“人,物也。万物之中知慧者也。”(论衡辨祟篇)列子杨朱曰:“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智慧。智虑之所将者,礼义。”欧阳修说:“人为动物,惟物之灵。”(转引自11
7、第 174 页)概括而言,“人”之所以为“天下贵”,是因为人乃是采第 4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地日月之精华、集阴阳五行之灵秀,并在宇宙万物亿万斯年的历史进化中形成之最优者也;人之所以为万物之优,在于人不仅有元气、有生命、有感知能力,而且还有知识、有道义、有智慧、有辨别能力。这种贵人重生的朴素观念,正是中国养生之道的思想基础。二、阴阳之和与阴平阳秘。周易系辞传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视天、地、人“三才之道”为一阴一阳之对立统一。宇宙万物之“生生不息”,是以“阴阳之和”为动力的;宇宙大德之“生”,是以天地阴阳之“和”为前提的。纯阴不生,纯阳不长;阴阳合而万物生。以
8、天地自然为摹本的 周易 六十四卦,就是由象征阴阳的阳爻和阴爻按照“三才之道,六位成章”(“天地人”三才各分阴阳)组合而成的。这六十四卦,在爻性上,也是以象征纯阳、纯阴的乾、坤二卦为开端的。其餘六十二卦,都是阴阳交合的产物。周易六十四卦,又分为上经和下经两大部分。在卦序上,上经始于乾、坤,止于坎、离;下经始于咸、恒,止于既济、未济。在义理上,上经侧重于天地宇宙,下经侧重于男女人事。在象数上,“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数不匀也。及其综之,则上经十八,下经十八,数却相匀”。(06第 42 页)就是说,上经和下经在卦象符号的数量上,都是平衡的。不仅如此,事实上六十四卦在卦爻符号的数量上,也是阴、阳平衡的
9、(阴爻与阳爻均为一百九十二)。而且,在六十四卦的次序中,自始至终,每相邻两卦之间,非反即复(非错即综)或亦反亦复(亦错亦综),都是一种和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上经首乾坤者,阴阳之定位第 5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下经首咸恒者,阴阳之交感也。庄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崇尚和谐,是易学文化的理想境界。周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南宋哲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 年)注曰:“大音泰,后同。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物所受为性,天所赋为命。大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保和者,全于已生之后。此言乾道变化,无所不利,而万物各
10、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释利贞之义也。”(周易本义)今通称“大和”2 为“太和”。当代易学家金景芳等释曰:“保为长存,合为长和。保合太和,使太和之气常运不息,永远融洽无偏;万物得此气以生以成。”(07第 14 页)这里所说的“和”,指的是阴阳之和。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各有千秋,但他们在崇尚和谐的思想观念上却大都是一致的。周易中的这一思想,又为后人所继承和发展。阴阳对立统一及其消长变化的关系,在易学和中医学里都占有重要地位。张介宾正是由此而提出“医易同原说”的。他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
11、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又说:“天地之易,外易也;身心之易,内易也”、“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类经附翼医易义)这里所说的“医易同原”,专指“医”与“易”在哲学原理第 6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相通无二,其核心在于两者皆以阴阳为纲要。(转引自10第 68 页)中华养生医学,将人体视为复杂的阴阳结构体。黄帝内径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09第 36 页)并将人体的五臓六腑分为阴阳。所谓“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藏府之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
12、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黄帝内径素问金匮真言论篇,09第 5 页)此外,还提出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黄帝内径素问金匮真言论篇,09第 5 页)和“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黄帝内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09第 86 页),并由此而对五臓六腑作了相应的划分。(09第 5 页)易学文化与养生之道,均以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阴阳和谐,既是万物生长的内在动力又是万物生化之理想状态,对人体而言,则是“阴平阳秘”。黄帝内径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3、阴阳离决,精气乃绝。”(09第 4 页)养生学和医学都将人体中的阴阳和谐视为健康的本质,并用作判别长寿与否的依据。黄帝内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阳者生杀之本始。”(09第 6 页)黄帝内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09第 3 页)三、天人之和与生气通天。第 7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国的养生之道,在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讲究的是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养生之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实际上就是“天人和一”。在中国古代,“合”与“和”通用。三命会通论支元六合篇曰:“夫合者
14、,和也。乃阴阳相合,其气相合”。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主张“人”要“法地则天”、“效法自然”。周易乾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主张“人”要“法天地”,“象四时”。周易系辞传上:“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气聚而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为肉眼可见,故为显、为明。但这只是暂时的,有形之物终归是要毁坏散去、重归于气的。丧失其形体而归于气之后,就不为肉眼所见,故而称之为“客”,为隐。王充说:
15、“人,物也;物,亦物也。3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冰释为水,人死复神。”(论衡论死篇)所以,人生离不开天然之生气。黄帝内径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同“臓”,下同,引者注)、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吕氏春秋尽数曾特意指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 4 水土的质量状况有关。即所谓“轻水所多秃与瘿第 8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尫与傴人。”“瘿”(yng,音影):俗称大脖子病;“尰”(
16、zhng,音肿):肿腿;“躄”(b,音辟):两腿瘤;“疽”(j,音拘)、“痤”(c,音措):二者都是毒疮;“尫”(wng,音汪):鸡胸;“傴”(y,音雨):驼背。意思是:水轻的地方,多出秃头与大脖子病的人;水重的地方,多出多出肿腿和不能走路的人;水甜的地方,多出仪容端正和美丽漂亮的人;水辣的地方,多出长恶疮的人;水苦的地方,多出鸡胸和驼背的人。此说虽是经验之谈,却不无合理之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都是通过新陈代谢与周围自然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有人通过对人体血液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体血液组织中有 60 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相同元素的分布之间,有着明显
17、的相关性。自然环境中与人体相关的某些化学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以至于超出了人体固有的调节能力,都会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甚至会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产生各种地方病和流行病(如:甲状腺肿病,克山病,氟骨症,大骨节病等等)。(参见13,1316 页)四、男女构精与神和意感。马克思说:“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01第 72 页)明代易学家来知德(瞿唐)曰:“乾坤者,万物之男女也。男女者,一物之乾坤也。”(06第 1 页)乾为纯阳,坤为纯阴。纯阳不生,纯阴不长。阴阳和而万物生,夫妇合而子女生。易学非常重视男女交合对人类繁衍发展的意义。诸如,周易系辞传第 9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
18、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周易中,作为下经之首的“咸”卦,就是关于男女交合的专卦。咸乃无心而感,其卦体兑上艮下,上柔而下刚,上体三爻与下体三爻皆相对应,阴阳交互感应之象。它表明了人类正是在阴阳互补、阴阳交合之中得以生生不息的。与此相应,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房中养生术,讲究通过正常的两性交合而达到男女双方延年益寿之目的。主张:夫妻之间,应效法天地阴阳之和,进行和谐的性生活;两性相交,要情投意合、神和意
19、感、以和为贵。并认为:和谐的性生活可以养性延年,不和谐的性生活则能够伤神夭寿。因而,主张在性交之前,应先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对此,在有许多房中养生术的著作中,均有详细论述,诸如,尽情嬉戏、亲吻拥抱、互相爱抚等等。洞玄子:“人之所上,莫过房欲。法天象地,规阴矩阳。语其理者,则养性延龄,慢其真者,则伤神夭寿。”玉房要指:“彭祖曰: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道人刘京曰: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千金要方养性 也指出:交接之道应该“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尤不可“高自投掷,颠倒五藏”。即整个交接过程,都应避免过分的剧烈和癫狂。洞玄子:“若男摇而女不应,
20、女动而男不从,非直损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素女经主张:在“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力不感”的情况下,第 10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要进行性交。此外,在玄女经、孙思邈房中补益、玉房秘诀七忌、素女经、长生秘诀色欲部、混俗颐生录、记故人病 等房中之术书籍中,均有诸多房室禁忌和色欲之戒方面的记载。此外,房中养生术还认为:对于男女性交,既不可禁也不可纵;性放荡和性压抑,均有害而不可取的。晋代家葛洪曰:“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欲纵情 5 恣欲,不能节室,则伐年命。人闻黄帝以千二百女升天,便谓黄帝单以此事致长生,而不知黄帝于荆山之下鼎湖之上,飞久丹
21、成,乃乘龙登天也。黄帝自可有千二百女耳,而非单形之所由也。凡服药千种,三牲(指牛、羊、豕,引者注)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是故古人恐人轻恣情性,故美之为说,亦不可尽信也。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不能用耳。大都知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两人足以速死耳。彭祖之法,最其要者。其他经烦劳难行,而其为益,不必如其书,人少有能为之者。口诀亦有数千言耳,不知之者,虽服百药,犹不能长生也。”(抱朴子微旨)意其思是:“人不可以没有两性交合,否则就会招致疾病。如果放纵情欲,不能节制,则会伤害身体、减少寿命。有人听说黄帝御一千二百女人升天,便说黄帝仅仅靠房中之术而长生了,
22、而不知黄帝在荆山之下鼎湖之上,炼成九转金丹,才乘龙登天而去。黄帝能够长生,不单是由于御女一千二百。即便是服药千种,而且有三牲的营养,而不懂得房中之术,也无济于事。所以,这恐怕是古人耽心人们会放纵情欲,便夸大了房中之术的作用,对此不能全信。玄女、素女都曾将房事比喻为水火,水火能杀第 11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也能救人,关键在于能不能正确地运用。一般人都知道与之相交的女子越多越好,如果不依其道行之,一两个女子,就足以使人速死。彭祖的房中书籍,是诸多书籍中最重要的一本。其他的书,都烦劳难行。如果要得益,也不必按照书上说的去做,也很少人能够照书上说的去做。彭祖养生经的口
23、诀有上千言,如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是服用很多的药,也未必能够长生。”葛洪此说提出了房中养生的三个基本观点:(1)两性交合之事,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要有所节制。否则,就会招致疾病,乃至伤身害命。(2)养生之道,不能仅仅依靠房中之术,还要兼顾服药。否则,难以收到延年益寿之效。(3)通过婉转地否定所谓与之交合的女子多多益善的传统说法,表明了不能夸大房中之术的作用。在房中养生术的诸多著作中,一致认为性压抑是有害的。素女经中记载道:“黄帝问素女曰:今欲长不交接,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说的是,人不可长期没有正常的性生活。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长期的性压抑,还会造成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称之为“鬼交之
24、病”。养生延命录御女损益篇:“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闲静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曰: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劳神,神劳则寿损。若念真正无可思而佳。然而万一焉,有强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彭祖说:“人到了六十,也不应该闭精守一。没有男子不想女子的。没有女子,心里就要想。心里想思,就会劳神。而要劳神,就会损寿。如果真正不想女子,那就好了。这样的人,只有万分之一。如果强行压第 12 页 共 70 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抑,很难持久,也容易使人漏精,从而导致小便混浊,以至于得鬼交之病。”素女经(并玄女经):“采女曰:何以有鬼交之病。彭祖说:由于阴阳不交,性欲
25、深重,即鬼魅假象与之交通。与之交通之道,其有胜于人,久处则迷惑,讳而隐之,不肯告人,自以为佳,故至独死而莫之知也。”如,在睡梦中发生的性宣泄等。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所描写的贾瑞(天祥)之死,可为之佐证。又,据三元延寿参赞书记载:“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又曰: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但贵于闭密以守天真也。名医论曰:思欲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为白淫而下,因是入房太甚,宗筋松驰。”这就是说,性欲不可禁绝,阴阳两性的交合,是合乎自然的正常行为。圣人也不禁绝男女和合之道,只是重视闭精固气以保持先天禀受之精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易学 文化 养生之道 简体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