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3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现状 截止20*年底,全市土地面积5529.23万亩,其中农业用地3923.65万亩,耕地面积1332.8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96亩,低于全省4.1亩1.2个百分点;总人口449.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31万人,非农业人口133.8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0.10%和29.75%;劳动力资源总数287.51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97.52万人,农村劳动力189.99万人,分别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3.92%和66.08%;就业人员211.2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58.99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152.2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27.9
2、2%和72.08%,农村剩余劳动力37.7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3.12%;城乡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125.71万人,第二产业就业34.63万人,第三产业就业50.92万人, 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9.50%、16.39%、24.11%,在二、三产业就业当中,就地转移35万人,异地输出转移5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总数的23.03%和32.89%;全市7区13个县129个乡89个镇,城镇化水平34.5%,比工业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5.5个百分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00.1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8.2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29.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94.
3、6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7.23亿元。可以看出,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逐步优化。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二、三产业层次仍不高、比重仍然偏低,特别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传统农业的烙印较深,多数农产品缺少深加工,附加值低;非农产业发展缓慢,“趋同型”的生产布局,“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短链型”的生产模式,在我市表现得更为突出,农村城镇化的目标任重道远。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我市还有近4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将直接影响我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形
4、势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较大,而且增长较快。据预测,我市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近4万人,而土地资源相对减少,土地承包、沙漠化治理,“一退双还”,使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重大转变,劳动力明显过剩。同时,我市的农业产品成本高,加入wto使农业劳动力就业格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入世后,粮食和一些大宗农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压力下走低,必将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进而影响农村就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智力型、技能型、专业型的劳动力,我市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程度劳动力的比重高
5、达83.36%;高中和中专程度占20.92%,大专及以上程度仅占0.52%;普壮劳力占86.4%,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综合素质低、技能差,特别是许多体能型的劳动力,很难进入较高层次产业实现就业,只能向需求有限的低层次产业领域转移,这就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收入低和就业的不稳定,客观上影响到农民在城市就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极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3)有序转移比例低、维权难。目前我市劳动力转移的人数不少,累计在外就业务工的农村劳动力50万,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4.74%,但是经过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外出劳务占的比例不高,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19.70%,外出劳动力许多仍然属
6、于亲带亲、邻带邻式的自发式外出,缺乏组织和有序管理。以至于使少数企业主有机可乘,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隐瞒、欺骗等方式,肆意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压低、扣发或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环境、条件恶劣,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4)劳务输出渠道还不畅通,劳务产业仍未形成,劳务经济还很脆弱,就业结构也不甚合理,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表现为“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同时并存。我市的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一直没有作为一项产业或经济来抓,没有形成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更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务经济,现有的一些县虽然在努力作,也是零打碎敲,没有自己的品牌
7、,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已落在许多省市的后面。 (5)农村城镇化进程较慢,乡镇企业先天不足,成规模的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弱。与我省其他城市相比,我市城镇化建设推进步伐不快,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少、能力弱。 (6)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带动辐射作用能力有限。一是我市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经济还不发达,难以吸纳大量劳动力。二是作为中心城市的市主XX县区,近几年兴起的成规模工业,更多是在原有国有企业的基础上重组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即使有一些企业招工,也都是专业技能人才居多,农村劳动力难以胜任。三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产业发展慢,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都产品老化、市场竞争力不强
8、,面临产品升级换代、企业需要技术改造投入的境地。因此,很难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建设的障碍和制约因素 (1)制度障碍。即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乡分割制度改革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限制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步、稳定、温和的转移。 (2)环境障碍。受区域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贫困山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如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等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加上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少,劳动力主要滞留在农业
9、生产领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剩余率高,就地和异地转移困难重重。 (3)市场障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受到城市失业人口过多的限制。由于我市城镇下岗职工人数较多,近10万下岗失业职工,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进入空间,阻碍着农村劳动力的迅速转移。 (4)年龄和能力障碍。地域转移的劳动力绝大部分集中在2035岁之间,其中男性的比重大大高于女性,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比,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文化、年龄、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5)信息障碍。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和分布来看,交通、通讯便利的县区转移率较高,信息闭塞的地方转移率低。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速 农村劳动力 转移 调研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