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后金融危机的刘易斯拐点及创新.docx
《3后金融危机的刘易斯拐点及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后金融危机的刘易斯拐点及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金融危机的刘易斯拐点及创新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形势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内生于美国在本世纪初的长期低利率政策,孕育数年后猛烈爆发,沉重打击了西方金融机构过度发展的信贷扩张和冒险行为。早在4、5年前,美国经济的双赤字问题就愈演愈烈,人们对此口诛笔伐却无计可施。没有人知道如何纠正美国的负储蓄率行为,也不知道这种全球性失衡会如何收场。当美国经济如日中天、很难找到一个可以制衡它的外部力量时,2007年美国经济从内部开始崩塌,加息周期首先引爆了美国次贷市场,然后迅速蔓延全球。时至今日,金融危机爆发已近2年,世界经济仍然难言从废墟上站起。 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是全球经济失
2、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伴随各国政府强力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快速注入的大量救市资金绕开产能过剩的实体经济,集中涌入能源、资源和股市等市场谋取短期投机利益,这迅速提高了基础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并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资产泡沫,为刺激政策退出和加息周期启动埋下了伏笔。 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进入再平衡过程。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经济体,将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造成国际进口市场萎缩;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经济体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减少出口,产能持续过剩并降低投资水平。由于经济体消化不良资产和修复资产负债表尚需数年,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因此全球经济将告别高增长、
3、低通胀的美好时光,未来维持高失业率和低增长态势。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全球增长速度为2.7%。 国际金融危机很可能重塑未来510年的全球金融环境。作为金融危机后的矫正反应,未来金融市场监管趋严、范围扩大,市场避险情绪普遍上升,衍生产品和其他创新性金融工具的使用减少,高收入国家的银行进行资本重建,这些方面意味着未来流动性将会更加稀缺,成本更加高昂。与当前资金充斥、成本较低的情况相反,从中期的视野看,借贷成本提高和资本流动降低,将收紧全球金融市场。 很显然,金融危机和救助政策再次强调了古典主义的主张。宽松的金融环境虽然暂时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高增长不可持续,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只会造成更
4、大的损失。 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投资增长偏快、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占款被动扩张形成严重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自身难以持续并助长了全球经济失衡。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冲击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业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国内股市、房市和固定资产投资迅速降温,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投资、消费和就业急剧下滑。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显著增加。我国继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经济调整
5、和转型亟待加快。 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金融政策承受了巨大挑战。从2008年初的适度紧缩货币政策,演变为2009年极度扩张的近10万亿信贷总量;2005年开始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单边升值转为2008年的严格盯住美元;随着经济企稳复苏,全球通缩很快转变为通胀趋势;美联储维持极低利率政策,国内通胀抬头但央行忌惮中美利差过大而难以加息。金融环境的复杂化对国内金融政策持续造成压力。 二、当前我国经济模式和金融体系面临的挑战 要素禀赋特征决定了实体经济的最优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征,以及与其匹配的金融体系。改革开放早期,我国劳动力优势突出,而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因此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出口导向
6、型发展模式,不仅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以出口拉动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贸易顺差快速积累,2009年底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9%。 从收入分配上看,劳动力过量供给持续抑制劳动收入提高。有资料表明,东南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十多年时间里维持不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相对较低,而资本利润的占比则相对较高。在居民收入增长慢、企业利润增长快的情况下,形成了我国消费率偏低而投资率偏高的局面。 我国金融体系也形成了一套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为了
7、推动向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方便贸易结算和降低汇率风险,我国建立起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严格限制波动幅度,1994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维持不变。在改革开放早期缺乏有效的外汇市场、资本市场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卓有成效地保护了出口企业,化解了汇率波动风险,帮助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是,在固定汇率制度和鼓励资本流入政策的情况下,我国的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失去了独立性。虽然中美经济周期差异较大,但我国只能长期、被动地输入美国货币政策。 出口迅速发展和经常项目顺差过大,造成我国外汇占款过量发行,形成了货币被动、超额投放。普通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利率手段回笼货币,这也是国际
8、通行的货币政策手段。但是在汇率盯住美元的情况下,利率也必须追随美元,否则中美利差过大会给汇率政策造成压力。因此,缺少利率手段的央行,更多地采用了行政干预和数量控制手段,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发行央票、信贷额度管理等方式进行调控。当前,银行业资产总量占我国金融资产比重90%左右,银行贷款在融资结构中占比超过80%,银行业是最重要的货币调控抓手。2009年银监会要求银行确保发放的贷款是用于“实体经济”投资,而不是流向房市和股市;2010年政府提出了总体信贷增长目标为18%,并对每个月的信贷规模设定了限额,以防止信贷增长过快。 总体上,我国过剩的劳动力要素特征对建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
9、率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进而固定汇率制度又制约了利率调节空间,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银行信贷管理也较多采用行政手段和数量控制手段。如果劳动力要素仍然严重供过于求,那么沉重的就业压力势必要求维系经济体原有格局,阻碍我国经济模式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否则,汇率定价机制放开和汇率波动加大,将直接影响到低端出口行业的生存,大量中低端劳动力的失业会接踵而至,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如果汇率体系不进行改革,利率政策和货币政策则难以摆脱美国利率周期的影响。 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不利的外部因素包括:第一,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经济复苏缓慢,产能过剩难以解决,我国的外部需求大幅下降并将长
10、期维持低位;第二,投机资金大量涌入能源、原材料等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推升生产要素价格大幅反弹;第三,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美元加息周期预期不断加强,资金大量回流美国,资金成本势必提高。这些因素的综合效果就是抬高我国出口产品成本的同时,减少了出口产品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指明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必须转向,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内需拉动。 三、我国提前到来的“刘易斯拐点” 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也是我国劳动力数量达到顶峰、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变化的阶段。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工业输出廉价劳动力。如果工业化进程已把剩余劳动力充分吸收,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这个临界点叫做“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危机 刘易斯 拐点 创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