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书)作者签名(手写) 2020年 2 月 4 日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设计书)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设计书)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设计书)管理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设计书)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设计书)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书)评选机构将本论文(设计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2、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设计书)。本论文(设计书)属于: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的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手写) 年 月 日指导教师签名(手写) 年 月 日目录1 文献综述1 1.1 挫折与挫折情境11.1.1 挫折与挫折情境的概念11.1.2 关于挫折情境的研究11.2 归因风格21.2.1 归因风格的概念21.2.2 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2 1.3 攻击性31.3.1 攻击性的定义31.3.2 攻击性的测量4 1.4 挫折情境、归因风格与攻击性的关系41.4.1 挫折与攻击性的关系41.4.2 归因风格与攻
3、击性的关系51.4.3 挫折与归因风格的关系5 1.5 研究课题的启发51.5.1 问题的提出51.5.2 研究假设6 1.5.3 研究课题的意义62 研究方式及手段 62.1 研究目的62.2 被试62.3 研究工具72.3.1 归因风格的测量7 2.3.2 攻击性的测量7 2.3.3 挫折情境的创设7 2.3.4 情绪自评卡72.4 实验设计82.4.1 预实验82.4.2 正式实验83 研究结果83.1 挫折情境下归因风格对攻击性的影响83.2 挫折情境下归因风格对攻击性的影响94 讨论 104.1 挫折情境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分析104.2 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分析105 研究
4、结论 116 不足与展望116.1 研究不足116.2 展望12挫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郭岳冰摘要: 近些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热点,校园霸凌使原本瑰色的学生生活蒙上了灰霾,不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校园暴力都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无论是校园暴力还是校园犯罪,大多都是由个体攻击性所引起的,因此,研究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成为了刻不容缓的研究命题。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维多向归因量表测量被试的归因风格,将被试分为内归因组和外归因组,采用模拟挫折情境的实验法,探讨挫折情境是否会导致大学生攻击性的变化,以及在挫折情景下,归因风格是否会对大学生的
5、攻击性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在有无挫折情境下,大学生的攻击性有显著差异,相同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大学生的攻击性有显著性差异,归因风格与挫折情境对攻击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关键词:攻击性;挫折情境;归因风格;大学生 The influence of attribution style on aggressionof college students in frustration situationsByGuoyuebingFebruary,202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ampus violence has attracted the medias attentio
6、n. Campus bullying has cast a haze over the beautiful student life. Campus violence has left an indelible shadow in the minds of both the bully and the bullied. Both campus violence and campus crime are mostly caused by individual aggressio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7、of individual aggression. This study took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asured the attribution style of the subjects through the multidimensional multi-directional attribution scale, divided the subjects into internal attribution group and external attribution group, adopted the experim
8、ental method of simulating the frustration situation, and measured the change of aggress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subject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frustration situation.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gress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esence or absenc
9、e of frustration,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ggress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attribution styles in the same context.Keywords:frustration situation;attribution style;aggressiveness1.文献综述1.1 挫折与挫折情境1.1.1 挫折与挫折情境的概念人在一生中难免经历挫折,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挫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国内有学者朱智贤对挫折做出
10、这样一番解释:挫折是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时,遇到阻碍或干扰而导致动机无法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1弗里德曼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挫折:挫折是一种干扰或阻挠目的的外在刺激情境,这种刺激可能是人为的,也可能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造成的。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如被别人使绊子、出门遇到下雨没有带伞、向别人求助而被拒绝等。也有学者认为,挫折的内涵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挫折情境是挫折感受的来源,在经历了挫折情境后人们将产生一种复杂的负性情绪。综合各家观点,挫折是指个体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或障碍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挫折情境可定义为妨碍个体动机的实现、需要不能满足从而使个体感受到焦虑、痛苦、失
11、望等负性情绪的一种情境。1.1.2.关于挫折情境的研究1.1.2.1 国外的研究对于挫折情境的创设,国外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如贝尔科维茨在研究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采用了难度很大的猜谜任务设计,以模拟出挫折情境,库利克和布朗则通过直接告知被试任务难度来创设挫折情境;也有一种挫折情境的创设为回忆挫折,即令被试回忆挫折事件从而唤醒被试的挫折情绪或生理反应,但由于回忆时所体验到的情绪与正在经历挫折时的情绪会有不同,被试的情绪差异更加难以控制。国外学者斯塔格纳对挫折情境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在经历过两个简单的任务之后遇到一个难度很大无法完成的任务时,个体就会产生挫折感。1.1.2.2 国内的研究国内
12、学者王玉龙2根据斯塔格纳的操作定义设计了一个猜字游戏,让被试进行三次的猜字任务,三次回答均为正确则视为成功。其中前两次为简单的字谜,而第三次无论被试如何作答都会反馈回答错误,让被试体验到挫折感。而袁加锦3设计的是一个以数三角形个数为任务的情境,共20张图片,即给被试呈现包含着不等个三角形的复杂图形,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数出三角形的个数被输入,之后将给予正确或错误反馈。为了不引起被试的怀疑,将在低中难度的图形之后给予正确反馈,而在难度很大的图片后给予错误反馈,一共有2个正确反馈18个错误反馈。综合以上学者的研究,挫折情境主要通过任务难度、任务时间来设置,以达到让被试经历挫折产生负面情绪的目的。1
13、.2 归因风格1.2.1 归因风格的概念 归因是指个体推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导致原因或对事情的结果的原因做出诠释的过程,而归因风格则是指个体在早期的经历与学习生活中形成的一贯的思维习惯,一般可分为内归因和外归因。如有的人在完成任务时喜欢将任务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等,则被称为内归因;而有的人在完成任务后习惯于将任务的结果归为外部因素的影响所致,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 海德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将归因方式分为两种,他认为人们对于行为或事物的归因方式有内归因和外归因,内归因即归因内部原因,外归因即归因于外部因素。琼斯和戴维斯则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们通常根据个体的外在行为来推断一个人的内在特
14、征或动机,即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处于本身意愿时,人们将认为这是个体内部特征的体现。凯利则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人们在对行为原因或事物结果进行分析时往往先收集三个方面的信息,即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和差异性信息,并通过对这三种信息的分析将归因结果归为三种形式:客观刺激物、行为者本身和情境。韦纳在结合了海德和罗特的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他把人们通常对自身的成功或失败归因归结为六种因素: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体状态和其他,并将归因方式归为三个维度:内外控、可控性和稳定性。他认为不同的归因方式将会影响人们的活动状态,如内外控影响人们对失败或成功的情绪体验,可控性影响人们今后
15、的努力程度,稳定性影响人们对结果的预期4。1.2.2 归因风格的研究方法自我报告法也称问卷调查法或量表测量法,是测量归因风格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采用事先经过标准化的问卷,要求被试对其所列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回答。量表的优势在于它能将结果标准化、数据化,十分直观地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程度大小。目前用的比较多的量表有:由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编制的归因风格问卷量表(简称ASQ),卡斯洛编制的儿童归因风格量表(简称CASQ),而本研究将采用多维多项归因量表,该量表由加拿大心理学者来福科尔为了解大学生对成败的归因所编制的,适用于本研究的研究群体。语句解释的内容分析也是研究归因风格的方法之一,其操作为收集被
16、试的生活产品如日记、作文、在公众场合的发言等来分析其归因风格,该方法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对施测者要求高6。访谈法是指主试与被试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获取信息的方法,该方法收集数据快、涉及范围广、运用容易,但也无法揭示因果关系,也容易受主试主观的影响,因而在研究归因风格中较少被采纳。实验法是指通过严格控制自变量变化来观察因变量变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揭示明确的因果关系,实验过程可以重复实验结果也容易获得检验,但容易产生主试效应或被试效应等。在归因风格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会采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归因风格与其他某种特质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如研究者马存燕就采用该方法来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目标、归因风格的
17、关系7。1.3 攻击性1.3.1 攻击性的内涵攻击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原始本能。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有两种本能,一种为生本能,一种为死本能。由于生本能的存在,人们只要活着其死本能必然会受到生本能的阻扰,于是死本能将倾注于个体内部,通过攻击性表现出来。攻击性主要以攻击行为表现出来,是蓄意伤害他人的想法或意图,或者说是伤害另一力图避免伤害的个体的目的或想法8。洛伦兹也认为攻击性是一种本能的体现,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认为攻击性并不存在毁灭的寓意,而是一种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本能的体现,当攻击性在体内持续到一定水平后,势必就会爆发出来,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可见,攻击性的相关研究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的
18、热门课题,不同的学者对攻击性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甚至带着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后来学者们提出攻击性可 分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而本研究将研究外显攻击性,定义为个体有意识地伤害他人或破坏物品、损坏他人利益的一种想法或行为。1.3.2 攻击性的测量攻击性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投射测验法和内隐联结测试等,其中投射测验法和内隐联结测试主要用于内隐攻击性的测量,而外显攻击性的测量主要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早期的经典实验范式主要有由教师-学习者范式、论文评定方法、竞争反应时游戏、玩偶模仿范式和减分范式,但这些凡是都存在着生态效度不高的缺点;而后经过学者们的专研改进,由出现了辣椒酱范
19、式、出错范式、涂鸦撕扯程序和研究内隐攻击性的图片记忆范式。测量攻击性的问卷量表主要有由巴斯和佩里编制的大学生攻击性量表、巴斯肯迪敌意量表、Cook-Medley 敌意量表、状态攻击量表和巴拉特冲动性量表等等。由于大学生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所以采用的是巴斯-佩里攻击性量表。1.4 挫折情境、归因风格与攻击性的关系1.4.1 挫折与攻击性的关系早期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挫折和攻击是存在因果关系的,攻击是挫折的一种后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后来米勒于1941年对此观点提出了修正,他认为个体在受到挫折后是否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受挫的强度、受挫者的个性特征和受挫
20、者对挫折情境的认知与理解等9。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修正,他认为挫折引发的的不是攻击性行为,而是引起了一种唤醒状态,即攻击性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如烦躁不安、愤怒等。攻击性行为的强度,取决于挫折引起的唤醒程度。另外,攻击行为的发生还受到情境攻击线索的影响,即与攻击有关的刺激有使个体攻击行为增加或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倾向,又称为“武器效应”。虽然攻击-挫折理论经过多次修改,但都认为挫折是攻击的前提,个体在遭遇挫折后将产生攻击行为10。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以认知加工过程和信息加工过程为基础解释人类的行为已成为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学者从认知和信息加工角度研究攻
21、击行为性的产生原因,提出了攻击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其基本观点为,有的人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加工存在偏差,或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低下或社会技能偏低,所以他们倾向于采用攻击方式处理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从而表现出比常人更强的攻击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多吉提出的单一行为攻击理论,他把一个行为发生时的认知加工过程分为6个进程:线索译码、线索解释和表征、澄清目标或选择目标、搜寻或建构新的反应、评估和决定行为反应、启动行为。言而总之,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以个体对情境的解释为基础,因为个体对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的解释不一,所产生的行为反应将不尽相同。由安德森提出的一般攻击模型以社会学习和认知模式为基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折情境下不同归因风格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 情境 不同 归因 风格 大学生 攻击性 影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