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某校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某校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某校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人间词话传统审美的现代意义薛 红“情真”是判断文艺作品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审美标准之一是“情真”,即情感真。这一情感并非仅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也包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能做到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恳切。好的文艺作品本身就是真挚情感的产物,而不能吸引人、打动人的作品,就在于作者本身投注的情感不够。作品的真挚与恳切如何才能达到呢?在王国维看来,要做到在文字描写上“不隔”。“不隔”是自然不牵强的描写,是与事物的直接观照与对话。王国维认为“语语都在目前
2、,便是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所取之优点就在于描写自然真切,是在真切情感下所描绘的真实的自然景观,包括真切的情感表达。从王国维的衡量标准来看,他所赞成的是经由真情实感支配下的自然的描写,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空泛形容以及辞藻的盲目堆砌。这对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作者对所创作的人、事、物有着亲切的情感,深切的熟悉度,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作品。“格高”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格高”并不完全是格调高,王国维不反对格调高,但他认为仅有格调之高尚不够“格高”的标准。他批评姜夔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
3、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姜夔的“格调之高”当指文字的高雅和用语的雅致、细密,这种格调更多指的是外在优美的表现形式,而“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辕下”。在王国维看来,姜夔缺乏的就是这个雅量,是从东坡、稼轩词中读出的胸襟气度,是内在的精神力量,是文章的“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判断应该从作品的神韵,即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状态来着眼,词作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深深联系着词作者的精神状态,展现着他们的胸怀气质。所以,“格高”不单是格调之高(格调仅关乎形式与外表),更是品格之高;既可传达作品的精神内核,又可
4、折射作者的精神面貌。它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也是作者内在的一种精神表达。“情真”与“格高”是优秀文艺作品审美特征的内在统一。诗人在描写事物的个体特征方面既能注重细节,深入事物的内在特质,在情感上充分理解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又能够在事物存在的大环境中感知事物的运行规律,以及和外在环境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诗人在刻画事物时做到情真与格高。“情真”是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成立,得到读者承认的基础,“格高”则体现出作品的神采风韵。王国维对文学作品“情真”与“格高”的审美判断,为我们今天的文艺作品创作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镜鉴,即文艺作品应以社会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为基础,这既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凝练,又是对
5、时代精神的一种表达。(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情真”这一审美标准,也是判断文艺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情感真挚的文艺作品肯定是好作品。B.所谓“情真”就是情感真挚,它既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也包括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情感和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C.所谓“不隔”就是作品在文字描写上自然不牵强,是与事物的直接观照和对话,它是作品达到情感真挚恳切的途径。D.所谓“格高”不单是格调之高,不单是外在优美的表现形式,更是品格之高,它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内涵底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吸引
6、人,打动人,是因为作者本身在写作中投注了足够的情感,使作品情感真挚,描写自然恳切。B.只要作者对所创作的人、事、物有着亲切的情感,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就能创造出顺应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C.王国维批评姜夔,认为他的作品仅是文字高雅,用语的雅致、细密,但意境狭小,品格不高,缺少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D.词作的精神状态与作者的精神状态紧密相连,展现着他们的胸怀气质,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状态着眼又可以对作品作审美判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赞成经由真情实感支配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空泛形容以及辞藻的盲目堆砌下的自然的描写,这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同样有着指导性意义。B
7、.作者对所创作的对象有着亲切的情感,深切的熟悉度,能做到从生活中来,又能够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好作品。C.文艺作品是否优秀,首先看其是否“情真”,这是作品是否得到读者认可的基本要求,当然,“格高”也不可或缺,它是对作品神采风韵方面的更高要求。D.王国维提出的文艺作品“情真”与“格高”的评判标准,给当今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我们的文艺创作既要根植于社会生活,又要传达时代精神。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鞋 匠李培俊鞋匠把钱递给我的时候,我认真看了他一眼。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
8、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他说:“请给我一朵玫瑰。”鞋匠的摊子摆在我们花店的窗下,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鞋匠那张憨厚的、黝黑的方脸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在阳光里乒乒乓乓钉掌,在阳光里嗤嗤拉拉绱鞋。没活的时候,鞋匠会舒服地伸个懒腰,点上一支烟,望着天边某处,不知想些什么。有时,那烟味会丝丝缕缕飘进花店,暖暖的,有些辛辣,有些刺鼻。那烟,显然是两元一包的低档货。鞋匠的生意不错,摊子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奔他而来的原因,当然是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微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顿时,那张脸便显得生动起来。他说,“谢谢,您
9、慢走,再来啊。”鞋匠第一次来买花,很拘谨,站在收银台前,他狠劲搓手,粗糙的双掌磨擦出一串串沙啦沙啦的响声。我问:“有事吗?”鞋匠羞涩地点点头说:“我买一朵玫瑰。”买玫瑰?我以为听错了,又问一声,“你要玫瑰?”他重重地点点头,说,“是的,我要一朵玫瑰。”说着,把钱递了过来。钱是一元一元的零票,折褶里带有微微的酸味。我从新进的玫瑰花中选出一朵最大最艳的,用绢纸包上花枝,递给他。他双手捧着走出花店,快步跨过马路,消失在对面的小巷里。我没问过这花买给谁,为什么每月要买一朵?他靠手艺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什么要把汗水里捞出来的钱送进花店,换回一朵不能吃不能喝的玫瑰呢?也许鞋匠有一位他十分疼爱的妻子,每
10、月为爱妻送上一朵鲜花;也许他的妻子有什么疾患,卧病在床,她的床头需要一朵鲜花陪伴;也许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他把玫瑰供在妻子遗像前,以示怀念不管是哪种情况,鞋匠都是值得敬重的男人。每次进货,我都要精心为他挑选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为他留着,等着鞋匠来取。情人节成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庆典。这天,少男少女们疯了一样涌向花店,你来我往。尽管我有所准备,进货量高于平时三倍,玫瑰仍然供不应求。下午五时,最后一朵玫瑰卖出,我吁了口气,准备清点当天不菲的收入。这时,一对恋人急如星火走进花店,男子问,“有玫瑰花吗?”我说,“对不起,你们来晚了,玫瑰刚刚卖完。”女子眼尖,发现了那朵留给鞋匠的玫瑰,兴奋得大叫起来:“瞧
11、,还有一朵!”她央求我说,“大姐,卖给我们吧。”我说,“抱歉,那花是别人预订的,过会儿要来取。”女子十分失望,两眼噙满泪水,说,“这是我俩过的头一个情人节,全市花店跑遍了,只剩下你这朵玫瑰了,你忍心让我们过个没有玫瑰的节日吗?”男子也说,“要不,我出双倍的价钱。”我还是摇了摇头,说:“做生意要言而有信,你愿意让我做个失信的人吗?”女子脸色变得越发难看,埋怨男子说,“都怨你,都怨你,我说早些来,你偏不听,现在可好”男子脸上讪讪的,嗫嗫嚅嚅地说:“明年,明年我送你一大抱玫瑰。”鞋匠早进来了,他把钱递给我,我把玫瑰交给了鞋匠。鞋匠脸上绽开一抹笑意,把玫瑰举到鼻子下,深深地嗅闻一阵,然后心满意足地走了
12、。这次鞋匠没有跨过马路,也没有走进那条小巷,他微笑着,把玫瑰花交给小伙子,说,“还不快点送给姑娘。”天降之喜把小伙子弄懵了,接过玫瑰,朝鞋匠深深地鞠了三躬,连声说,“谢谢大爷,谢谢大爷!”这对情侣走时,鞋匠在他们身后喊了一声,“祝你们幸福啊!”那喊声很快淹没在寒风中,不知道小情侣听没听到。(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注】绱鞋:把鞋帮和鞋底缝在一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知道鞋匠的玫瑰是买给他妻子的,“我”很敬重他重情重义,每次进了货,都要精心为他留一朵鲜艳的、最大的玫瑰。B.情人节是年轻人的庆典。花店的玫瑰供不应求,鞋匠把“我”特意留给他的那
13、支玫瑰交给小伙子。作者这样写能烘托鞋匠这一形象。C.小说以“我”的视角来讲述鞋匠的故事,真实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其中“我”是花店老板,热情友好,很讲信用,颇有心计。D.作者采用直接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刻画鞋匠。直接描写了他的外貌、言行、心理,又借“我”的感受以及小伙子的反应来间接写鞋匠。 (2)小说中鞋匠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3)小说的标题是“鞋匠”,有人说可以换成“玫瑰”,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用哪一个题目好。二、综合读写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大上海拥有的咖啡店_,但这一家无疑是其中_的。它只供应4种咖啡,且一天只营业4个小时。门口告示里提醒:非经营场所,不对外营业。“
14、这里不是普通的咖啡店,是自闭症实践基地。”咖啡馆创始人曹小夏说,“做咖啡不是目的,跟人交流才是目的。”自闭症患者被称为“冰箱里的孩子”,有语言及社会交往行为刻板、智能障碍等特征,而教育和训练干预是_的治疗方法,这家“自闭症实践基地”便是通过卖咖啡、服务于顾客的形式,帮助年轻的自闭症患者进行职业锻炼,学着独立跟陌生人打交道,进而融入社会。这个过程是漫长艰难的,非常简单的微笑鞠躬说“欢迎光临”,老师就要用80分钟,且要每天重复训练以免忘记,但老师和“顾客”们都_。为了帮助这些患者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慈善人士及相关部门不遗余力,一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为这些孩子营造出仿真的温馨世界。然而,仅有爱心和宽
15、容是不够的,()。走出这间咖啡店,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更专业的指导,更科学的训练,更长久的等待,以及更多力量的支撑。因此,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胜枚举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厌其烦B.不一而足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厌其烦C.不一而足 别具一格 行之有效 不胜其烦D.不胜枚举 独辟蹊径 立竿见影 不胜其烦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会导致他们沉溺于这个特殊环境B.还要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C.特殊对待
16、会让他们更加受到歧视D.过分宽容会让整个探索失去意义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对下面这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被赋予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要
17、求:以“儒家学者”为开头。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
18、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与弟辙师父洵,习属文之法,耽于佳句而自成一格。尝自谓:
19、“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司既可指
20、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礼部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21、。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上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与弟辙师父洵,习属文之法,耽于佳句而自成一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鸣鸠聒聒屋
22、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注】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颍:指颍州。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
23、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晚秋夜坐王 绩注园亭物候奇,舒啸乐无为。芰荷高出岸,杨柳下欹池。蝉噪黏远举,鱼惊钩暂移。萧萧怀抱足,何藉世人知。【注】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初唐诗人。性简傲,嗜酒,一生三仕三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总写,引出后面对园亭的景物的描写,一个“奇”字写出了园亭中物候的特点。B.颔联和颈联,对园中的“荷”“柳”“蝉”“鱼”进行了描写,表现了园亭中的清幽和生机。C.诗歌标题点明写作时间是晚秋,但园中物候却不是晚秋的,这是让作者感到“奇”的地方。D.诗歌是作者晚上坐在园中,观赏着园中景
24、致有感而作,前三联都是写景,最后一联议论抒情。 (2)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五、默写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的句子是:“_,_。” (3)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常见声音的两句是:“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_,_”进行批评。 (5)赤壁赋中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喜爱的句子是:“_,_。”六、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诗人说:“黑夜给了
25、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为什么要寻找?因为我们缺少。我们寻找面包,寻找一种人,寻找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生活甚至一种境界,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我们在寻找中成长。那么,你又在寻找什么呢?请以此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符合文体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2020-2021年广西桂林市某校高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BD【考点】信息筛选与概括分析评价作者态度【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A项,“情感真挚的文艺作品肯定是好作品”表述绝对化,曲解原文第一段中的“好的文艺作品本身就
26、是真挚情感的产物”,即“好的文艺作品肯定情感真挚”,但反过来说不一定成立。(2)B项,条件关系表述有误,“只要就”应为“只有才”。(3)D项,“给当今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于文无据,原文最后一段只是说“提供了一种有益的镜鉴”,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答案】B(2)憨厚老实,吃苦耐劳。那张憨厚的脸,那双粗糙的手,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活泛和气,谦恭有礼。没见他和谁闹过矛盾,做生意时,满脸堆笑,很有礼貌。重情重义,勇于追求幸福。每月用汗水里捞出来的钱买支玫瑰以表情义。心地善良,大度无私。情人节把最后一支玫瑰让给年轻人,助人为乐。(3)示例一:小说标题用“鞋匠”好。鞋匠是贯串全文的主要人物
27、,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故事内容集中,以此为题,使结构更加紧凑,能紧扣故事中心。使主题更加鲜明,热情讴歌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美、人性美。示例二:小说标题用“玫瑰”好。玫瑰是文章的线索。从买玫瑰到留玫瑰到让玫瑰,使情节紧凑,结构精巧。“玫瑰”给鞋匠的艰辛生活抹上了一点诗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主题更加含蓄深刻,耐人寻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考点】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艺术特色(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小说)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A项,鞋匠买玫瑰给妻子,只是“我”的推断。C项,“颇有心计”表述不准确,“我”作为花店老板,
28、在情人节当天多购进玫瑰花,是很正常的经营之道。D项,心理描写无中生有。故选B。(2)从文中“这是一张已经不再年轻的脸,上面的褶子一条摞着一条,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握钱的手,被柔韧的细绳勒出一道道嫩红的沟壑”可看出鞋匠憨厚老实,吃苦耐劳;从文中“鞋匠为人活泛,活儿做得地道。鞋匠在花店窗下摆摊好几年了,没见和谁红过脸、生过口角。顾客付钱时,鞋匠满脸微笑,从马扎上欠欠身子,重重点点头”可看出鞋匠活泛和气,谦恭有礼;鞋匠每月都用辛勤挣来的钱买一支玫瑰,送给那个他所关心的人,表明他重情重义,勇于追求幸福;在情人节的当天,为了年轻情侣的和睦,他把最后一支玫瑰让给年轻人,表明他心地善良,大度无私。
29、(3)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的题目用“鞋匠”好还是用“玫瑰”好,答案不唯一,但不管使用什么题目,都应该从小说的要素进行考虑,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方面。如以“鞋匠”为题目,可从鞋匠是贯串全文的主要人物,题目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通过写鞋匠修鞋塑造他憨厚朴实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整篇小说都是以鞋匠买花作为主要情节展开的,以此为题,使小说结构更紧凑;鞋匠买花表现了对生活的追求,通过写鞋匠将花送给小情侣,从而表现对人性美的歌颂的主题等方面阐述理由。如以“玫瑰”为题目,可从小说中写鞋匠买玫瑰是主要情节,从买玫瑰到留玫瑰到让玫瑰,玫瑰作为文章的线索,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结构更精巧,情节更紧凑
30、;以“玫瑰”为题,可以让主题更加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给作品抹上一层诗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题目的选择,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综合读写【答案】ABC【考点】成语的使用语境填句病句辨析修改【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别具一格: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两者都可形容风格独特,但“独辟蹊径”强调自己开辟,独自创新,不合语境。排除B、D两项。行之有效:实行起来有成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已经实行过,证明很有效用。立竿见影:在阳
31、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后者强调快,不合语境。不厌其烦:不嫌麻烦。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语境强调时间长且重复,使用“不厌其烦”更恰当。排除C项。故选A。(2)根据后文“他们要面对的真实世界要复杂得多”可知,此处应为更进一层的要求,即“培养他们走向真实世界的能力”。故选B。(3)“改善”与“能力”不搭配,据此排除A、B两项;“能力”不能“提升”,排除D项。故选C。【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考点】选用和变换句式【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本题要求以“儒家学者”为开头重组句子,即以“
32、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画线句子是由两个分句组成。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它的本来面目”,即“诗经的本来面目”,两句都是被动句,只要把“儒家学者”放在句首改写,改成主动句即可。“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改成“儒家学者逐步掩盖诗经的本来面目,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改成“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改写时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性,不可改变句子原意。三、文言文阅读【答案】ABC(4)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与弟弟苏辙师从父亲
33、苏洵,学习写文章的方法,沉迷于好的句子而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大概我到的地方,和爱好游览的人比起来还不到十分之一。【考点】文言断句古代官职科举教育内容概括与分析文言翻译【解析】【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
34、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的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
35、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橐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
36、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与弟弟苏辙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的方法,沉迷于好的句子而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答】(1)“会大雪苦寒”意为“正逢大雪严寒”,句意完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B、D两项;“轼宽其禁约”中“轼”为主语,“宽”为谓语,“其禁约”为宾语,句式结构完整,其间不可断开,排除C项。故选A。
37、(2)B项,“由礼部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3)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表述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4)明年,第二年。粜:卖出粮食。活:救活。师:以为师。属文:写文章。耽:沉溺,爱好而沉浸其中。于:表被动。盖:大概。十一:十分之一。四、古诗词鉴赏【答案】D(2)“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
38、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使用叠词。“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色彩渲染,对比鲜明。“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远近高低结合。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考点】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可知
39、,这四句诗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心。另外,“聒聒”“翩翩”叠词的使用,形象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D(2)“物候奇”“芰荷”“杨柳”:对晚秋园亭新奇物候的喜爱之情。“舒啸”“黏蝉”“钓鱼”:对在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乐无为”“怀抱足”:不求为世人所知的隐逸、旷达之情。【考点】理解内容,概括
40、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把握主旨情感【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D项,“前三联写景”分析有误,首联是议论,中间两联写景。(2)作答本题需要整体把握古诗内容,具体分析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首联中一个“奇”字总写园亭中“物候”的特点,“乐无为”点出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清静无为,一个“乐”字点出作者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满足。颔联具体描绘园亭中的“芰荷”“杨柳”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晚秋园亭新奇物候的喜爱之情。颈联写作者悠闲的生活,作者乐于做“黏蝉”“钓鱼”这样的闲事,表现了他对在园亭幽居的自得其乐。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心里感到满足,并不想为世人所知,表现出一种超然、旷达的情怀。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五
41、、默写题【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考点】名篇名句默写氓(诗经)离骚(节选)(屈原)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1)由“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可推知答案,注意“寐”“靡”的正确书写。(2)由“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可推知答案,注意“溘”的正确书写。(3)由“描写乡村常见声音”可推知答案,注意“吠”“颠”的正确书写。(4)由“针对魏晋名士崇尚
42、虚无的思想倾向”“进行批评”可推知答案,注意“固”“殇”的正确书写。(5)由“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喜爱”可推知答案,注意“徘徊”的正确书写。六、写作【答案】寻找天河之水山村的野菊花开了,开得繁盛,美丽,一大片一大片的灿黄。这是家乡最美丽的时刻。夜幕下,坐着一位老奶奶和一个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小曦。女孩睁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望着天空,喃喃地说:“奶奶,你看,天空中有一条河,好宽,好宽”奶奶笑了:“那就是天河,天河中的水赋予世间万物生命,眼泪和露珠都来自那里呀。如果野菊花的花瓣上没有露珠,那野菊花就会很快枯萎了;如果人们没有泪水,那人就活不长了”小曦的眼睛渐渐变
43、得湿湿的,奶奶的眼睛也湿湿的花香一季一季,春风一年一年。小曦长大了,渐渐地走出了奶奶的视野,看到了天河对岸的美丽,看到了比灿黄更绚丽的色彩小曦眼中的生活一天天地变幻,而奶奶已渐渐看不清天河的对岸,只看得清河中的水.奶奶掰着指头天天苦苦地盼望,盼望她心爱的小孙女一年一度地归来。野菊花黄了又枯,枯了又黄,不知道黄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枯了多少次。奶奶不厌其烦地每晚望着天河的水。可是,奶奶自己眼中的天河之水却越来越少了小曦发现世界上还有能与天河媲美的水,那就是海。海的对岸有蓝色的多瑙河,还有维也纳的森林小曦饱饮着音乐之乡的水,整天围着高雅美丽的钢琴,渐渐地淡忘了在她故乡的天空中有着世界上最淳朴、最清澈的
44、生命之源。又一个野菊花凋谢的时节,奶奶病倒了,身边不再有小曦为她熬药。当村里最后一片野菊花瓣低垂了身子,奶奶离开了这个世界,去了传说中的天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小曦在异乡看到了野菊花,但颜色却并不灿黄。猛然之间,小曦想家了,想家中的奶奶,想家乡天河的水。小曦回到了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被灿黄的野菊花拥抱的土堆。又一次夜幕降临,小曦坐在土堆旁静静地说着:“奶奶,也许我们会如那纸的两面,虽然不能见面,却永远在一起,永远,永远“朦胧中,小曦抬起头,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可是天河在哪儿呢?天河不见了,天河的水干了这天夜里,小曦梦见自己在野菊花丛中随风奔跑,寻找着遗失的天河之水【考点】材料作文【解析】此题暂无
45、解析【解答】【审题】提示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寻找的原因因为我们缺少;二是寻找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如面包,人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一种生活,一种境界等;三是寻找的收获我们在寻找中成长。可以“寻找”一件毫无感情寄托的物品,也可以“寻找”一般的人,而这些是低层次意义上的“寻找”,它注重的是“寻找”的结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高层次的东西,如友情、亲情、真理、奥秘它更多的是注重“寻找”的过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文章所写的内容,应该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当然,在具体处理上,对这三块的内容的叙写,不应该平分秋色,而应该有所侧重,对于有些内容甚至可以点到为止。“寻找”是个动词性的,因此,在写作时,应先考虑给这个动词添加一个什么样的宾语,即寻找的对象是什么,因为这关乎文章的立意。其次,要明确文章的写作重点,那就是怎样“寻找”的,要将“寻找”具体化、过程化,这一点相当重要。在这一环节中,还需要有一些描写,包括一些细节描写,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立意】寻找学习的快乐;寻找丢失的友谊;寻找古人的足迹;寻找爱的真谛;寻找大自然的声音;寻找失去的童年等等。【素材】1寻找的价值,不拘于成与败,而是决定于方向。欲求名者,即使煊赫一时,声动天下,最终难逃欺世之名;欲求利者,哪怕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终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