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讲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师授课讲义年 级 班级 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 授课内容 唐诗五首同步讲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2、 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把握并理解诗的主要内容3、 体会作者情感能力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古诗2、揣摩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备课思路课前准备资料课堂知识点梳理课堂气氛调动课后作业设计周内答疑1、课本教材2、知识清单3、笔记总结1、列点说明2、重难点标记3、易错点标记1、肢体语言2、笑话暖场3、抽点学生1、中考题2、知识设计3、能
2、力设计微信、QQ面对面、陪读答疑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交流方式1.课堂导入2.引导回顾3.同步讲解4.达标检测以故事导入本节课课题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重难点和考点古诗写作背景,重点字词(出现的意象和意境作用),诗人表达情感检测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背诵情况创设幽深宁静的意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根据老师提示,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点掌握关键字词和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意象,翻译并理解重点字词句依据课本注释和内容的理解,完成小练习设问 提示提问讨论交流练习答疑 教学内容课堂导入:李白买酒 唐代诗人李白经常饮酒赋诗,民间广为流传着李白买酒的故事,有人据此写了一首诗,这首诗还是一道有趣的数学题。
3、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洒。遇店加一倍,见花饮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请君猜一猜,原有多少酒。 王绩:贞观初年罢官回乡,自号“东皋子”,嗜酒,能饮五斗酒设:壶中原有X斗酒。一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X-1;二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X-1)-1;三遇店和花后,壶中酒为:22(2X-1)-1-1;因此,有关系式:22(2X-1)-1-10;解得:x=7/8;引导回顾同步讲解: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长律)三种,其中每句有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有七个字的称为七律。通常律诗都有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为首联、颔
4、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第一首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生平不拘礼教,豪放不羁,自比陶渊明等。知作者 知作者野 望王 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
5、犯,故驻军守之。、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赏析这首诗虽是写郊游野望的感触,忧家忧国,伤己伤民的感情,迸溢于字里行间。诗的首联写从高低两处望见的景色。颔联是抒情,由野望想到兄弟的飘散和自我孤身浪迹天涯。颈联继续抒写迟暮多病不能报效国家之感。末联以出效极目,点明主题“野望”,以人事萧条总结中间两联。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淳朴。 译文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
6、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第二首课堂导入 四大名楼蓬莱阁(山东蓬莱)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作者简介】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原文】黄 鹤 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
7、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乘:驾。去:离开。空:只。返:通返,返回。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乡关:故乡。【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
8、云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赏析】首联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本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
9、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
10、情内展画,画外余音。【小结】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第三首写作背景开元25年(737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并为河西节度使幕府兼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是一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沿途景色的诗。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11、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使至塞上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注释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使:出使。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
12、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
13、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长河:黄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4、。”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主题思考探究全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描绘了边疆的壮丽风光,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赞扬与崇敬,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1、 作者在首联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边塞的目的(慰问边疆的战士)和经过的地方,为下文写景做铺垫。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颔联抒情,即景设喻,诗人以“蓬”、“雁”自比,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
15、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抑郁和孤独落寞。达标检测题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 答案:1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2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意对即可)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古
16、诗词鉴赏”相关知识的理解。阅读练习二:(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
17、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8.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静,表现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