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辽宁省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2021学年辽宁省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辽宁省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辽宁省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
2、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
3、”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方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
4、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5、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城(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
6、。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
7、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
8、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比情结的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B.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
9、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_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
10、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秋天的音乐冯骥才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
11、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
12、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
13、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
14、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
15、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
16、,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B.文章第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C.文章第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D.第段“我”看到两位
17、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C.第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3)
18、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来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南
19、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搪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珊、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
20、王瑞辟为府僚佐。磷起兵,逃还彭泽;磷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己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宜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21、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改动) (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A.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B.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C.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D.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A.神龙,周朝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B.金陵,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京口”,史上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C.长庚星,也叫金星,黎
22、明前叫“启明星”或“太白星”:黄昏出现,叫它“长庚星”,故有“东太白,西长庚”之说。D.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杜甫就当过左拾遗。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李白1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入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C.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D.李白是个“骛放”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
23、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5)为什么说李白是一个狂放不羁的人?(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注】本组诗写于李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谷时。箨(tu)落:笋壳落掉。长竿:新竹。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 语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