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单元作业 案例.docx
《部编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单元作业 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单元作业 案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作业案例【单元作业目标】.概括段落大意,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1 .了解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分析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 .分析人物描写、修辞手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3 .了解表达视角,分析不同表达视角的表达效果。【知识卡片】.信天游: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抒情性极强,具有 以下特点:章法上,两行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节内押韵,或数节一韵。语言上, 常用叠词、方言口语,七言为主,可长可短,节奏自由。艺术上,善比兴,多修辞,贴切 自然。1 .表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
2、言形式特点。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表达(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开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 的叙说和交代)、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 用或道理、思想等解说清楚)、议论(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 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 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抒情(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 感,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2 .表达视角:指表达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初中阶段的作品一般采 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有的作品在表达过程
3、中会转换不同的表达视角。4,反复: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词语、句子或语段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目的是强调某 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5,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 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三句或三句以上) 或段落(两段即可)并排,到达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课时作业】第1课社戏1.文学常识填空。(1)社戏的体裁是。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人名),代表作有小说集、等。(2)表达视角是根据写作目的确实定,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与作者写 作意图密切相关。社戏以儿童的视角呈现出平桥村淳
4、朴、和睦的民俗画卷,结尾处转换 为成人视角,流露出对这片乐土的怀念、留恋之情,也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第2课回延安1. (1) du (2) mei (3) mo (4)盏 (5)窑 (6)眶B2. (意对即可)回延安回延安(1)例如:“树根根”“羊羔羔”等叠词带有陕北方言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在更好地传情达意的同时还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2)可从陕北的自然景观、农村生活场景等方面分析。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白 羊肚手巾红腰带”“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米酒油馍木炭火”“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等, 都是打上延安烙印的景象,有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3. (1)答案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
5、,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 “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2)答案例如:老师等待桃李的芬芳/农民等待田野的丰收/医生等待病人的康复(1)答案例如:追思革命前辈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伟大力量。(2)答案例如:请革命老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举办一次以“歌颂延 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3)答案例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 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 揣着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后继,不
6、计个人得失, 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中。新时代,我们青少年应 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学业上发奋图强,勇创佳绩!10第3课安塞腰鼓1. (1) B (2) A (3) B(1)安静(2)震天响地(3)激越的鼓声(4)奇丽的舞姿(5)戛然而止(6)寂静(1)本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借助拟声词的反复运用,强烈表达了安塞腰鼓震撼的 声响,给人带来的内心的碰撞与思想的激发。(2)运用了比照、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多水的江南与承受惊心动魄打击的黄土高原进行对 比,衬出安塞腰鼓的故乡一一黄土高原的苍凉厚重。(3)排比句中嵌入了反复和短句,加快了语言节奏,有力
7、地抒发了气吞山河的鼓声深入到 了观众的思绪、生活与理想追求的精神层面,表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蓬勃向上,铿锵激昂 的华夏精神对人的影响之深。2. 这两句话都是议论中有抒情,抒情中有议论,揭示了黄土高原所养育的高原后生的精神、 胸襟、激情,突出了西北高原的粗暴、阳刚之美,高度赞美高原人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 精神气质。这里面既蕴含着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表现为对我们这个从沉 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3. 第一处表达的是对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场面的惊异;第二处表达的是作者对表演的关 注由外而内,开始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并产生了一定的共鸣。第三处表达的是
8、作者感受到 鼓声中生命的活跃与强盛,热情赞美黄土高原及其孕育的生命。第四处,作者的认识、理解 和思想感情到达顶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相互呼应,反映了作者对于安塞腰鼓意蕴的理解 在不断推进,也构成了内容上的层层推进,情感上的不断升华。6,腰鼓在气势磅礴中戛然而止,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然沉浸在激情中,这时以“鸡啼”反 衬寂静。联系全文看,形成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的结构回环,使得文气起伏跌宕。同时“鸡 啼”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生活的开始、新希望的象征。第4课灯笼1 .焚龛斡讼惘穆锵裴. (1)上灯学时母亲为“我”预备的小纱灯乡俗还愿时村头高挂的红灯族姊远嫁时满街的灯火、宋史记载亲事官所打的灯笼用朱红描
9、宋体字的纱灯(2)三件往事中的灯笼都是童年时“我”在故乡亲眼所见,画面充满温暖。区别是第3段、114-5段中的灯笼都是与“我”直接相关的,灯笼上凝结的是家人温情;而第6段中的灯笼是 一种乡俗,凝结的是人们淳朴的乡情。2 .赞同。句简洁,用短句写乡村艺术表演时一连串的回忆。既显出语言的简净,又说明抒 情的节制、含蓄。句书面语化,通过想象在宫灯陪伴下人物的活动,写出了作者对灯笼深 长意味的探索,语言运用非常娴熟,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3 . A (A是表达,其它都是议论).表示时间的词:“宋” “那时” “于今”。宋史是“轿前轿后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族姊远嫁”那时是“虽不像”“但也算”
10、 “辉煌”而“华贵” o于今那么是“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该还有吧”,说明一种不 确定,可能还有,也可能已经没有了。可以读出从家、国两个层面而言,曾经的繁盛美好都已 不复存在。面对家国繁盛的不在,作者心中有一种每况愈下的哀落感,内心涌动的是一丝哀 伤、苦涩。4 . (1)汉献帝的结局是国破家亡,抑郁而终;辛弃疾、霍去病等将领虽然时代不同,但都 是在外敌入侵之际,英勇奋战,保家卫国的将领;作者写这篇文章恰逢“九一八”事变之 后,国家遭难之时,把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国家危难之 际,立志要做忠诚良将,英勇报国。(2) “灯笼又不够了”,是说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蹒我们的国
11、土,国家到了最危难的时候, 光靠几盏小小的灯笼、几个志士是不够的,结合前两段,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 关注到国家的命运,像自己一样立下壮志。从“灯笼”到“烈火”,象征着投身抗战、为国 献身的人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庞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写作一一学习仿写答案略12(2)社,在绍兴指 o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3)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小生扮演 小旦扮演,老旦扮演老年女子,武净扮演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小丑扮演。2 .通读全文,根据“戏前”“戏中” “戏后”梳理小说内容,仿照例如,完成图表。平桥概况(1)戏前曲折)小.3 .阅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
12、(1)课文第1段讲述了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概况,主要运用了 和 的表达方式, 但其中有一句议论性句子:“(2)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议论性句子的作用。4 .社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结尾作者却说是“好豆”和“好戏”,主要原 因在于戏外的快乐体验和平桥村民淳朴的品性。(1)阅读文章第23段,以“我听到,我看到,我感到”的句式,梳 理“我”在返程时的“快乐”体验。(2)比拟原句和改句,分析阿发的形象。原句: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改句: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偷我们的罢! ”(3)请从文中再选择一位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单元作业 案例 语文 年级 第二 学期 第一 单元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