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doc
《最新《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谈谈“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西文化交流史课程期末读书报告阅读书目:弗朗西丝•伍德(吴芳思) 著, 洪允息 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杨志玖 著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对【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回答,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黄时鉴龚缨晏 著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兼评【马可波
2、罗到过中国吗?】,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正文700多年前, 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一座监狱中讲述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 同狱的作家鲁思梯切洛将他的口述笔录成书。这本在中国被译作马可波罗游记(以下简称为游记)的著作为当时的欧洲提供了关于东方最广泛而生动的信息, 马可波罗本人在序言中称之为“具有教诲和增长见识的性质” ,该书流传极广, 到了本世纪70 年代末,世界各种文字的译本已在120 种以上。同时, 这本充满夸张笔调的著作也使许多读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吗?关于“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的怀疑由来已久,从他身前就有人因为游记中夸张的笔调而讽刺马
3、可波罗为“百万先生”,这个称号源于他总是喜欢夸张地用“一百万”来形容他所见到的金钱,建筑,宝物等,同时也使一些人对他本人及他的游记产生种种非议。700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可波罗真的到过中国”的怀疑。到了20世纪,先是“在1966年,德国幕尼黑大学教授福赫伯就在一篇报告中指出,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回,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问题。1979年,美国学者约翰•黑格尔(又译海格尔)通过检读马可•波罗的游记全文发现其中许多矛盾和可疑之处,也发表文章指出,马可波罗只是到过北京,对于中国其它各地的记载,都是在北京听来的。” 1982年4月,英国的克雷格•克鲁纳斯在泰晤士报
4、上发表文章指出,“他(马可波罗)可能根本就没有访问过中国”。他的文章的题。改变了最初的观点。因为怀疑论者因为马可波罗的所谓“漏写”而做出的“他没有来过中国”的裁决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充满着漏洞。就以长城而言,黄时鉴和龚缨晏在马可•波罗与万里长城兼评【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中提出:“修建于秦汉时期的长城, 至魏晋以后已失去了标志疆界和防御外敌的作用。到了元朝, 长城建筑已破败不堪。元代以前, 长城在欧洲根本不为人知, 更谈不上是中国的重要象征。因此, 马可波罗书中未提长城是很正常的事情。长城被当作中国的一个重要象征, 是从明代才开始的。要说明马可•波罗为什么会“漏写”一些关
5、于中国的事物, 首先必须考察这些事物在当时是否存在;如果存在, 它又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已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标志, 是不是引起外来旅行者的特别注意。只有在进行这样的考察后, 才能合理解决所谓“漏写”问题。”他们通过阅读元朝时关于长城的文学作品,总结出元人在记述古长城时, 有如下的特点: 一、只是将长城当作荒废的古迹来看待, 而且有时将历代长城混为一谈; 二、侧重于描述当年筑城的悲苦,或感叹长城并不能阻挡外敌入侵和王朝兴废; 三、有时借长城废弃、边陲清明的景象来歌颂元朝的大一统; 四、往往是在当地人告知以后, 他们才认识到所见的遗址是古长城, 进而发思古之幽情。从而得出“在元人看来, 长城并没
6、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更没有将长城看作是中国的一个主要象征” 的结论。既然不是重要象征,自然没有记录的必要和可能。反过来想,我认为,纵使假设长城是妇孺皆知的标准性建筑物,那么就没有可能不去提及它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来说,长城作为一个标志性建筑物,当时的人们必定将长城作为参照点,以此来确定其它景观的位置,所以只要长城确实有显著的实体存在,并且在人们心中有一定重要位置,它必定会被记录在过往旅人的记录中。没有记录,只说明它要么没有明显的实体存在,要么在人们心目中并不重要。同时,现今基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未提及长城这一事实而对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所产生的怀疑从根本上是有着这样一个前提,即以现在世人对于长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文化交流史 最新 中西文化 交流 课程 期末 读书 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