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价值取向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很好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结果。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学校及学生都必须重视人生价值取向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 一、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资料统计,十年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999年的84.8万人上升到20xx年的611万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据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9月1日,全国高校
2、毕业生就业率是74%。这两组数字的一增一减,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很严峻,每年都会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实际上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这些都促使人们对目前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更多的思考。从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岗位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变数。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高等教育水平的职业岗位必将增加;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可能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基于此,美国著名教育
3、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在考察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后说:几乎没有毕业生过剩的证据。 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又到底难在何处呢?仔细考察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不难发现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总量上,我国大学生仍然满足不了现代化的需要。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很落后。如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菲律宾等国也在30%以上。而我国20xx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3%,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将继续扩大,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个特点是,局部高
4、新技术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分布不太合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和大学及有关机构开展了相关调查。 20xx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34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行为和意向调查。课题组将单位划分为8类,即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企、乡镇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学校和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外企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单位,占近30%,选择党政机关的将近20%,高新技术企业则排在了第三位。 20xx年河北大学对全国11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在择业标准上,有46.3%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工作条件好
5、,能发挥个人才干放在了第一位;有23.4%的大学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有19.7%的大学生要求所选职业要学习条件好,有利于深造;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35.9%的大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32.6%选择直辖市,愿意回家乡的学生也只有3.2%。 众多的调查都表明,大学生理想中的职业,收入因素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择业时,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在职业取向上,他们把择业范围定在都市或大机关、大单位;在职业的去向上,不仅要选城市、选职业、选单位,而且要讲条件、讲福利、讲待遇。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具有普遍意义,也就是说,这种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什么工作都找
6、不到,更多的是指大学生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及高薪岗位就业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偏颇密切相关,或者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 二、1949年至今我国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职业选择 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自身一定的价值需求、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用下,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价值倾向。个体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规划。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其人生价值取向的高度制约,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往往会直接导致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大学生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塑造与一元、极端与破裂、再造与分
7、化、现实与多元四个时期。 1.人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与一元时期(1949年至1965年) 这时期的大学生把社会和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社会的最高利益当做最高利益,把献身于社会公共事业看成是人生价值的全部,奉行一生交给党安排、我是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一时期的大学毕业生分配采取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分配。学校既不需要开展过多的就业指导也不必谈生涯规划的问题,学生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即可,不必过多考虑就业问题。当时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应承认,他们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他们在无私奉献、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取向下积极响
8、应国家的号召,服从国家分配,在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后又为之奋斗,只是他们更多的是在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之上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奉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人生价值取向的极端与破裂时期(1966年至1976年) #开始后,政治标准成了评价一切的首要标准和唯一标准,对个人价值彻底否定和对社会价值绝对肯定。但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大学生到农村、工厂部队接受再教育运动的开展,残酷的政治斗争和严峻的现实生活促使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许多问题,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导向绝对一致与高度统一开始破裂。 1966年*一开始,高考就取消了。直到1971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
9、毕业生分配实行社来社去的政策,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仅在当时的价值导向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能安心回原地工作,而且还有部分学生主动要求到边疆,到即使是在今天也不被社会大众认可的行业工作,去实现革命理想,这是与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密不可分的。 表面上看,他们没有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深入思考一下,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之所以能在后来的工作中逐渐担负起了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成为了著名作家、企业家、主持人、专家学者等等,仍然是一个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规划个人发展的过程。即便是有一些人作出了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选择,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人生价值 取向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